第225章 华夏远古史之四
作者:北俍01      更新:2022-11-25 15:45      字数:3067
  陈祚荣感叹道:“嗨!这个‘普天之下莫为王土,率土之滨莫为王臣。’应该改成‘普天之下莫为华夏,率土之滨莫为华人。’”

  “哈哈哈!高见!小孔明真是高见呀!”赵殿长也玩味地笑了起来,不由自主地摸起八字胡:“其实华夏子民本为一家。今天为王明日为寇,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窝里斗’就是华夏苍生推动历史发展的动力。”

  “哦!也有一定道理,哈哈哈!”陈祚荣点点头,相互看了看,然后都大笑起来。

  笑毕,梁宇辰挠挠头,接着问道:“那这个颛聆与少昊金天氏七任帝又是什么关系?”

  “是舅甥关系!”赵殿长从上方取出一本《少昊金天氏七任帝》:“少昊金天氏七任帝叫己匠敬,号清阳。由于少昊金天氏政权对各部落过于宽松自由,疏于管理,导致少昊金天氏政权后期一些大氏族部落纷纷各自为王,到己匠敬继位期间已是极度虚弱。己匠敬听说,一位远嫁蜀山的姐姐己昌仆,生下一子颛聆,极为聪明,对天地变化、社会发展、国家管理等方面都说得头头是道,是一位旷世奇才。己匠敬便请这位刚满十岁的外甥颛聆入朝辅政。果不其然,这位少年奇才用不了多久就把朝廷打理得井井有条。己匠敬高兴,封赏高阳大片土地给颛聆,因此号‘高阳氏’。公元前三千七百九十年,颛聆二十岁时,已协助少昊清阳主理朝政十年。朝中一切大事小事都由他做主,己匠敬完全成了一位挂名天子。后己匠敬干脆将帝位禅让给外甥颛聆。颛聆即位称帝后,迁都兖州,建立颛顼高阳氏政权。颛聆仍封舅舅己匠敬于临朐。匠敬在禅位后又活了二十年,卒于颛顼二十年终年七十九岁。”嘀嗒小说网

  陈祚荣轻轻摇摇头:“可叹!可叹!天下竟有如此不贪恋权势的帝王!”

  “是呀!正是这位不贪恋权势的帝王才换来苍生的太平。”赵殿长把书籍放回原处:“颛顼高阳氏政权传位十二帝,公元前三千七百九十年,公元前三千三百八十一年,经历四百零九年。颛顼高阳氏的确是华夏历史的一代明君,他修补少昊氏所创立的八卦太阳历存在着许多缺欠和不足,参照少昊氏八卦太阳历,制定了更加适用的颛顼历法。使人们生活、生产更具有一定的规律性。”

  赵殿长领着二人到对面的书架:“这是帝牡族和帝喾高辛氏政权的历史书籍,分帝喾族和帝喾高辛氏两部分;帝喾氏族形成于少昊金天氏政权时期,兴于华夏西部的陕甘地区,其父系先祖为黄帝氏族,母系先祖为炎帝氏族。帝喾氏族共分为三大支脉:一支在甘肃、一支在湖北、一支在河南。其中又以河南一支势力最为强大,为帝喾氏的主力军。颛顼政权晚期,帝喾族自陈仓向东迁移,进入太行山以南的河洛地区,逐渐发展壮大后又迁居于濮阳地区,成为颛顼政权的核心力量。首任大酋长名姜岌;第二任大酋长姜夏;第三任大酋长姜未。酋长传至第四任姜喾美时,帝喾族的势力更为壮大,为了拉拢帝喾族,从颛顼十一任帝开始就任姜喾美为朝廷重臣。姜喾美既是帝喾族大酋长又是颛顼朝廷重臣的身份,颛顼高阳氏分封高辛大片土地奖赏姜喾美,又称高辛氏。时间来到公元前三千三百八十年,时任颛顼十二任帝的妘佳琚,因受共工氏水淹都城,迫使颛顼族大举向北溃逃。正当群龙无首,高辛氏姜喾美率本部族人东征,击败共工氏,收复领地,但十二帝妘佳琚已逃得不知所踪,众部落旋即被各部落推举为帝,建立了帝喾高辛氏政权。颛顼高阳氏政权辗转逃亡至东北亚的度朔山一带,公元前三千三百四十一年,七十一岁的妘佳琚卒,至此,颛顼高阳氏咽下最后一口气。”

  陈祚荣挠挠头:“据司马迁《史记》记载,帝喾应为黄帝的曾孙,但是……?”

  赵殿长轻轻摆摆手:“这完全是司马迁秉承儒家学说所编出来的神话而已,从黄帝时代到帝喾时代,中间相隔了一千多年,因此帝喾绝不可能是黄帝的曾孙。‘黄帝’是一个历史阶段政权的代称,先后有十几位国君号称黄帝。如果帝喾是黄帝的曾孙,那么他又是哪一位黄帝的曾孙呢?显然这种说法行不通。所谓‘五帝时代’,和‘黄帝世系’也只不过是孔子心目中的理想构建。”

  梁宇辰微微点点头,自言自语道:“看来要了解真正的历史非盘龙峒莫属呀!”

  赵殿长也默默点头:“也可以这么说吧!当初始祖创建盘龙族的真正目的就是华夏的一面镜子,所以历史来不得半点虚假。”

  梁、陈二位都赞同地点点头。

  赵殿长把思绪拉回来:“话又扯远了!还是来谈谈帝喾高辛氏政权吧。”他指着满满一个书架:“这一个书架的书籍都是记载帝喾高辛氏政权的书籍。”说着他又摸摸八字胡思索地微笑:“根据历史的发展规律,一般江山更替的第一任帝都满腹韬略、爱卒亲民的明君。姜喾美也是如此,执政时期;深入民间,解决人民最关心的实际问题。重视寻找人才,开放奴隶,奠定进入奴隶制社会的过渡基础。帝喾不仅是一位治理国家有方的明君,还是一位音乐爱好者。帝喾高辛氏政权传位二十一任帝,从公元前三千三百八十年至公元前两千七百九十九年;历时五百八十多年。我盘龙族的始祖就是诞生于高辛氏政权第十一任帝帝牡时期。”

  赵殿长指着书架上满满的书籍:“盘龙族诞生以后,华夏的历史足迹就更加清晰了,书籍就逐渐丰富起来。”他指着另一间洞室:“虽然我们盘龙族的历史有独立的历史轨迹,但因与华夏历史同步进行,所以形成华夏和盘龙双轨清晰的历史足迹。”

  赵殿长喝了一口茶,把话茬又拉回来:“历史再一次重演;帝喾高辛氏第二十一任帝姜巴加也是疏于治水,各部落接连发生一波又一波的暴乱。开始高辛氏二十一任帝姜巴加还有一定的能力组织镇压,但暴动就如斩杀不尽的蛀虫,几年之间,帝喾高辛氏政权很快被掏空。公元前两千八百一十四年,居住在洛水流域的龙门的青阳氏大酋长姜角挺身而出,带领各部落抗洪自救,安抚民心,恢复生产。各部落感激青阳氏大酋长姜角的救援和协助,纷纷联合各部落罢免治水无能的帝喾高辛氏执政权,一致拥立仅二十岁姜角为帝。又经过十几年的苦苦支撑,帝喾高辛氏政权已名存实亡。公元前两千七百九十九年,七十五岁的帝巴加忧虑成疾,世于莘邑西南,宣告帝喾高辛氏政权结束。姜角在伊洛地区的野狐才正式即位称帝,建立帝挚青阳氏政权。”

  殿长用挂在书架旁的抹布轻轻擦拭装满帝喾高辛氏时期的各类书籍,仿佛对帝喾高辛氏的结局有一种遗憾与落寞:“历史总是一次次重蹈覆辙。青阳氏政权第一任帝姜角,又名挚,号‘青阳氏’,也是一名治国安邦的明君;几年的光景,帝挚以惊人的组织能力帮助黄河、长江流域各氏族部落重建家园,开垦土地、种植粮食。使数万计苍生渡过难关。采取怀柔、亲民政策安抚各氏族部落,平息各氏族部落的矛盾,使各氏族部落融洽混居,关爱亲如一家。打破氏族封闭传统,允许相互通婚,是华夏第一次的民族、部落大融合。促进华夏文化、生产的大发展。帝挚青阳氏政权深得民心,天下众多氏族部落和联盟集团纷纷归顺,造就历史上的‘万国归附’。”

  赵殿长嘴里介绍的是青阳氏政权,但手里却一直擦拭着帝喾高辛氏政权的书籍。这才把视线转向青阳氏政权的书籍:“青阳氏政权共传承十七任帝。但在十四帝姜美传位却出现一段耐人寻味的故事;斯绩是十四帝姜美的长子,斯遂为次子。十四帝姜美去世后传位给长子斯绩,次子斯遂不服,暗渡陈仓十六年。一次十五帝斯绩与宫女交换猝死,斯遂乘机帅兵夺权成功。姜斯遂是一位拥有抱负的帝王,非常崇拜高辛氏首任帝帝喾,决心效仿帝喾,做一番旷世伟业。他认为帝挚青阳氏政权就是帝喾高辛氏政权的延续,于是把族号依旧改回帝喾高辛氏,自己则为帝喾高辛氏政权第三十七任帝,立都沁阳。可司马迁却把此斯遂与高辛氏的首任帝喾混为一人,显然,司马迁的说法完全是为了宣扬‘万世皆系于黄帝’。”

  梁宇辰掰开手指算了算:“是呀!这二位帝上下相差近千年,司马迁怎么有这么大的误差?”

  陈祚荣无奈地摇摇头:“历史果真是为了统治者服务的!不到盘龙峒真不知道华夏的历史竟然出现这么大的混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