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8章 盘龙族的年号
作者:北俍01      更新:2022-11-25 15:43      字数:3057
  正如天公介绍一样,盘龙峒的街道名称简单而富有内涵,南北走向的叫“街”,东西走向的叫“巷”。但“龙”字在盘龙族视为神一般的文字,象征着对始祖崇拜,故地名、称呼等都“龙”字当头,以表尊重,甚至连人名也都尽量使用这个文字。盘龙峒的街道自然离不开这个字。

  下峒以五条龙街划分六排连楼,五条龙巷隔成五层错落有致的四百多户人家,连楼最长的为八户,最短的有两户。南北走向的龙街相对笔直,但高低不一。东西走向的龙巷是根据地势高低,绕着连楼建筑形成一条条弯弯曲曲的街道。每条龙街、龙巷都十分整洁干净,街道两边都建有排水沟,在固定的距离中还设有垢物缸,垢物缸是用青石凿成的大圆缸,定期有人清理。

  盘龙峒的管理是非常严格的。每五十户为一个保,也叫大石牌,每个石牌设立一个大石碑。每十户为一个组,也叫小石牌,也设立一个小石碑。大小石牌按规定定期进行聚会,参拜石牌。每人必须按石碑上的牌律服从管理,如违反石牌条律,牌长根据牌律进行处置。

  大家随二位长老从龙五巷拐往东边,这是下峒的最后一条龙巷,比龙三巷要宽上许多。

  头顶上一条条近五尺宽的木桥把一排排高低不一的连楼连接起来,叫做“连桥”。整个盘龙峒通过连桥与四周的城墙连成一道空中走廊。

  大家紧跟两位长老沿着弯弯曲曲、高低不一的龙五巷向东走,不大一会儿就走到龙五巷的尽头与盘龙峒最东边龙五街连接处。

  大家登上龙五街,一个清澈、巨大的湖泊出现在人们眼前。

  黄天公指着湖泊介绍道:“这是‘天龙湖’,是烛龙坝的上游,是早年修建供下峒、中峒的饮用水的一座大坝。”他抬手指向天龙湖下游:“那是‘天龙坝’,也是连接东环龙道的通道。”

  大家顺着天公的手指方向望去,一道大堤高耸天龙湖的下游,距离湖面约一丈高,大堤上爬满绿油油的青苔,犹如一道厚厚的千年城墙。

  天公指着东边:“天龙坝上接东环龙道,下连北环龙道。”他指着天龙坝的上游:“上游还有一座‘盘龙桥’也是通往东环龙道的通道,但那座桥只能行人,不能过牛马车。”

  大家顺着天公手指方向往上游望去,天哪!好漂亮的一座桥呀!一座三色彩桥如巨龙托着彩凤腾空于天龙湖上,最下一层是六个硕大的圆形桥烘托着桥楼,桥拱是青石砌成,长年受湖水的浸泡,密密麻麻的青苔严严实实把全部桥拱包裹起来,形成深绿色的颜色,桥拱高约近一丈,可以行走较大的船只。桥面是一栋栋木楼……不!是十二个一丈来宽、圆圆的蒸笼屋组成一排楼群,每个蒸笼屋中间都开有三尺见方的窗户,远远望去,犹如龙妹黑黝黝的眼睛,蒸笼屋全部以木结构修建,常年风吹雨淋,变成暗黄色。最别致的是桥顶,由灰瓦屋面,十二个蒸笼上各盖着一顶椭圆形的灰色“锅盖”,盖顶上镶嵌着一个貌似獒龙神像。蒸笼顶后方高三尺处一排屋脊上托着九个三层塔式四面屋顶,屋脊与塔顶都漆上白色,清晰勾画出整个桥顶的美妙轮廓。整座桥在波光淋漓的湖水映衬下,彷如天宫中的仙桥一般美丽。

  “哇!好漂亮的一座桥呀!”众人异口同声惊叹起来。

  “那座桥叫‘盘龙桥’,大家知道这座桥是作何之用吗?”黄天公故弄玄虚地眯起双眼。

  “那……那还用问!看到那么多蒸笼屋,一定是龙兄龙妹谈情说爱的地方啰!”大熊脱口而出。

  大家惊愕地看着大熊,没想到!一向傻兮兮的大熊怎么突然变得这般聪慧起来了?

  “哈哈!”天公大笑两声:“对喽!大熊猜对喽!没想到一下子就开窍了!”

  “哈哈哈!”大家也跟着大笑起来。

  大熊瞥了大家一眼,得意地嚷道:“哼!别看大熊大字不识,可……可脑壳聪明呀!”

  “哇!”几个年轻人作呕状态飞快躲开大熊。

  “哈哈哈!”两位长老也跟着打趣地笑了起来。

  少顷,极少说话的黑牛轻声问道:“天公,我们可到盘龙桥那里看一看吗?”

  天公笑着:“只要成为我们盘龙族的一员,机会多的是。可今天不行呀,还有好多事要做。再说,去容易回来就难啰。”

  “为什么?”大家齐声问道。

  赵师公指着盘龙桥:“你们没看见在蒸笼屋窗户里晃来晃去的身影吗?那正是等着你们入笼的龙妹哟。”

  “是呀!好多龙妹耶。”年轻人翘首伸长脖子看去。

  “好啦!看你们心猿意马的样子!”天公指着几个年轻人笑骂道:“大家先收收心吧!等你们承宗礼后有很多龙妹等着你们呢。”

  “好啦!大家听天公的,再东张西望,看我不把你们的耳朵扭下来!”梁宇辰赶紧收起目光,装着很严肃的样子。

  “哼!饱汉不知饿汉饥。”几个师弟相互小声嘟囔道。

  “你们……”梁宇辰有些恼羞成怒。

  陈祚荣连忙拉着梁宇辰的衣袖:“你们呀!一点都不了解大师兄的心情,其实现在最饥饿的才是你们的大师兄!”

  “哈哈哈!”大家大笑起来。

  被点中要害的梁宇辰也只好满脸羞臊地锤了一把陈祚荣。

  少顷,待大家平复激动的心情后,黄天公指着东边:“那就是‘龙鸣山’,是龙太司执事所在,是十个司部执事最少的一个司部,但涉及的事务却十分重要,全峒的天气、节气、时辰等的预测和指令都由龙太司决定。”

  大家举头望向天龙湖对面,一座不高的山峰像是被齐齐锯断的“木桩”,“木桩”上一座坚实的城堡爬满了绿油油的树藤,好似从“木桩”里长出的一节“新芽”。最明显的是城堡前方耸立一座高塔,塔顶上屹立一尊一丈多高的獒龙神像,好似威严的天神。神像下立着两排很大的木牌,上一排为三块,下排有十几块,每块木牌上都刻有各种符号和龙文。

  赵师公又指高塔:“龙太司上的高塔叫‘天犬塔’,塔顶上矗立的獒龙叫‘天犬神’,是保护盘龙峒的大神,天犬神的高点仅次于寻龙塔顶,俯视着全峒的每一个角落。”

  “一旦盘龙峒若遭遇重大的变故和灾患,‘天犬’就会鸣叫。”黄天公补充道。

  “这是何意?”大家不解地问道。

  “这是盘龙峒的一种预警机制。”赵师公甚是凝重地看着“天犬”方向:“但愿‘天犬’永远不会鸣叫!”

  大家随着黄天公凝视着同样的方向,仿佛在祈祷!

  片刻,陈祚荣问道:“塔顶上的木牌为何意?”

  赵师公手搭凉棚张望片刻:“是今日的天气状况和时辰。中间的大圆圈是太阳,表示今日为晴天,左边的为时牌,右边风牌。”他指着左边的木牌问道:“大家看左边的木牌是什么?”

  “好像是一条蛇!”大家齐声回答。

  “对!盘龙峒的时辰单位与山下一样,分十二生肖时辰,蛇形木牌下还有一个小木牌为龙文‘三’数字,表示现在是巳时三刻。”

  “晚上怎么报时辰?”梁宇辰继续问道。

  “铜钟!”赵师公回答:“当龙太司敲响时辰铜钟,各大石牌用竹筒跟着敲响时辰梆。”

  “山上用什么方式预测天气和计算时辰?”陈祚荣问道。

  师公回答:“大致分为五类,一是根据阴阳五行的原理,将万物分为阴、阳两种状态以及金、木、水、火、土五种形式,依照阴阳五行的转化规律进行天气预测。二是利用二十四节气和农谚,安排农耕种植。三是根据云层的薄厚、颜色总结出了一系列天气和气候。四是根据动物的感知进行气息预测。五是利用器具预测天气。”

  “哦!”陈祚荣频频点头:“与山下的方式大致相同。”

  赵师公指着最下面的十几个小木牌问道:“大家能猜得出下面的木牌上刻着的龙文是什么含义吗?”

  几个年轻人抓耳挠腮顾着思索状态,最后还是把目光集中在陈祚荣脸上……

  陈祚荣眯起眼睛,手捻八字胡喃喃道:“既然有时辰……那……那下面应该是年号和年月日吧?”

  “哈哈哈!”黄天公大笑:“果真什么也瞒不住小孔明!正是我盘龙族的年号;盘龙四千四百零五年九月二十七。”

  众人都以崇拜的眼神看着陈祚荣。

  “山下现今的年号是……?”赵师公一边思索一边问道。

  “大德九年九月二十七。”梁宇辰答道。

  “除了年号不同外,其他都一致。”赵师公轻缕一把胸前的长髯,轻轻叹了一口气:“嗨!毕竟我们都是一个老祖宗嘛!”

  大家加快脚步跟随二位长老顺着龙五街往天龙坝方向行进五十步,向东穿过天龙坝,天龙坝上铺着碎石、约三丈来宽,一头通往北城门,一头通向东城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