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1章 固若金汤的盘龙峒
作者:北俍01      更新:2022-11-25 15:43      字数:3032
  九月二十七,是修行的最后一天。三天的修行最重要的是让大家熟悉盘龙峒,熟悉盘龙族习俗、人文、历史和环境。

  清晨,黄天公和赵师公带着梁宇辰一行熟悉盘龙峒,大家一边走一边为大家介绍山寨的管理结构;

  盘龙峒的行政机构是以峒王为中心的集权部落管理,峒中设有盘王府一座,下设十个管理司,分别是;

  龙戍司,负责管理防务、抵御外来力量等事务,长老为“天公长老”。

  龙礼司,负责管理宗教、礼仪、祭祀和教育等事务,长老为“师公长老”。

  龙常司,负责管理人丁、治安、商贾和处罚等事务,长老为“常公长老”。

  龙地司,负责管理土地、耕种、家禽饲养等事务,长老为“土公长老”。

  龙安司,负责管理医疗、安坊及殡葬等事务,长老为“神公长老”。

  龙缘司,负责管理婚配、生育、户籍等事务,长老为“花公长老”。

  龙建司,负责管理建筑、设计及房屋修理等事务,长老为“兴工长老”。

  龙捕司,负责管理捕猎、砍伐、獒龙饲养及训练等事务,长老为“巡公长老”。

  龙工司,负责管理金属、陶瓷、木器、钱贝等等制造事务,长老为“匠公长老”。

  龙太司,负责管理天气、气象、日晨等事务,长老为“太公长老”。

  十个司部按照各自管理属性分别建于上、中、下峒;

  龙戍司、龙工司、龙太司设立于下峒。

  龙礼司、龙常司、龙安司、龙缘司设立于中峒。

  龙地司、龙建司、龙捕司设立于上峒。

  盘王府与各司之间还设立四个相部分别为“东相、南相、西相、北相”,负责协助峒王处理各司事务。

  峒王为世袭制,由盘瓠嫡系沿袭。

  各司长老由峒王任命,长老以下为“师”、“保”两级,人数由山寨所需设立。

  直属龙戍司天公长老下属的叫“天师”如“南天师”、“北天师”、“东天师”等,天师下属叫“天保”。龙礼司师公长老下属则名为“礼师”、“礼保”。“师”级官吏由长老提名,峒王任命。“保”级官吏由“师”级提名,长老任命。长老为峒王的直接下属。盘王府的东相、南相、西相、北相为协助部门,级别与“师”级平级,由峒王直接任命。

  听完二位师公的介绍,梁宇辰、陈祚荣等几位对朝廷管理制度有所认识的几位甚是感叹,没想到,一个小小的山寨管理如此严谨,怪不得都庞岭近千年依然保持“刀砍不动,水泼不进”的海外小朝廷的存在。

  大家来到了下峒,下峒是全峒最平整的所在,近一半的峒民都居住在此地,也是通往盘龙峒的必经之路,全峒的防御大部分都分布在下峒。

  盘龙峒的北门朝正北开,城门洞约三丈宽、两丈五高,城门采用千斤闸上下垂吊式,约八寸厚,为石灰岩中特别坚硬的铁青钢木制作而成,表面镶嵌着铁块和铜铆,上涂一层厚厚的桐油,从磨损的程度来看,至少也有上百年的历史。城门西边的一间石屋是城门升降的控制室,里面有一个很大的绞盘,上方坠着一个千斤坠,是升降落城门的平衡铁球。用力摇动绞盘,城门就顺着凹槽升降。

  城门上是一座高三丈、汉殿二层山顶城楼,屋顶上造型、装饰与聚龙阁都几乎相似,正面用汉字和女书各刻着三个大字“盘龙峒”,十分雄伟。城墙向东与一座山峰连接,山峰约五丈来高向东南方延伸,形成一道天然的城墙。西边的城墙要比东边的长很多,约二百五十步上下,随着起伏的岩石而建,犹如蜿蜒的巨蟒与西边的山脉相连。城墙一丈五宽,容纳几千人也不会觉得拥挤,上有垛口,垛口比较宽,上面架设二十支大型弩箭。垛口上凸的地方均镶嵌着一个近六尺高的獒龙头,獒龙目光冷峻,张着大嘴,甚是恐怖!整个城墙上连绵三百多步矗立着一百六十尊獒龙头,从远望去,给人一种气吞山河的气概。

  登上城楼,映入眼帘的就是前两天上山看见的那幅呈扇形斜坡的“山水画”。右下角,一轮红日照在盘红门上,金光灿灿的,显得无比巍峨。从上往下看,斜坡就不像是一把折扇,倒像是一把巨大的“车斧”恶狠狠地斩下烛龙山脚。那些高低不平裸露的石灰岩和蜿蜒呈之字形的道路,犹如刻在“大斧”的花纹,更显得“大斧”的那种不可侵犯的霸气,哪怕千军万马也休想靠近城墙半步!

  连接城外的道路约两丈来宽,一半是青石台阶一半是碎石路,可区分人、动物和木车行走的功能。

  前两天上山,由于天色已晚,无法看清城墙及山谷的全貌。光天化日之下,站在城楼上纵览大地,有一种群山在我脚下的豪气!

  黄天公双手叉腰,扫视群山向大家介绍:“大家站在此处乃是我盘龙峒的北大门,叫北龙门,是全峒最大的一个门,也是通往山下的必经之路。”他指着眼前的斜坡:“这道山坡名为‘盘龙坡’,像一把巨大的‘斧头’把守北大门!”黄天公他环视斜坡:“这把‘大斧’约方圆近二十多里,是盘龙峒的最后一道屏障。”他指指烛龙山方向:“进入我盘龙峒必须经过三道屏障,第一道为盘龙谷,第二道为烛龙山,第三道就是眼前这道盘龙坡了。”

  “烛龙山,是不是那座山神?”梁宇辰问道。

  “对!”黄天公点点头,转头看着陈祚荣:“小孔明还记得龙潭上的龙潭桥吗?”

  陈祚荣挠了一下脑壳回答:“记得!记得!”

  黄天公接着说:“穿过那条龙潭桥进入龙闸,龙闸后面就是烛龙山,山内其实是一个宽大的岩洞,里面能隐藏上千人,面向盘龙谷方向还修建好几道战壕,可以轻易阻击侵入天坑的千军万马。”

  大家不住点点头,想起在灼龙坝上找不到进山的路之情景,不禁惊叹唏嘘!

  黄天公继续道:“但至今没有一个人能闯过盘龙谷!”他指着盘龙山方向:“一般情况我们都把防御放在第一和第二屏障,第三留守的人员极少,一旦有战事,我盘龙族全部上阵。当然,除了年长和年幼者,青壮年也在八千到一万。”他背着手,慢踱两步:“我盘龙族尊崇天地自然法则,从不主动攻击和侵犯他人,但也不允许他人随意欺辱我盘龙族,一旦受到他人的欺凌,哼!泥还有几分火性,盘龙峒出手一向是狠辣的。这就是陈大牛数年围困我盘龙峒都没占到半点便宜的缘由。”他看着远方,甚是自豪地继续道:“以我盘龙峒目前的防御,就是千军万马也休想踏入我盘龙峒半步。但常言道‘居家忌争斗,斗者终凶’,我盘龙族无意与朝廷交恶,但树欲静风不止,不知朝廷有何盘算。虽然我盘龙峒有极高的防御,但面对朝廷终究是以卵击石,长久如此的对持,终对我盘龙族不利。”

  陈祚荣皱了皱眉头看着黄天公:“据哈日巴拉说是为了山上的独特文字‘女书’的缘故吧?”

  黄天公微微动了动嘴角:“可能吧!也许这是其中之一。但不会那么简单,一定还有其他缘故。”说着拍拍陈祚荣肩膀:“这些不急,等你们做完承宗礼再商量这些事也不晚。”说着领着大家走下城墙。

  从北龙门进入盘龙峒是一个近两亩见方的广场,叫“迎龙台”,地面全是以长条的青石铺成,青石上有微微凹痕,是日久踩踏摩擦的痕迹,看来已有很久的年头了。广场的正面是一座一丈见方的石台上,石台上耸立一尊螭龙石雕,螭龙首向着正门,表情憨扑可爱,两只前爪从左边蜿蜒龙身中伸出,有力地支撑龙首,龙身从龙首后方绕到龙首右边,两只后爪趴伏在石台上,龙尾高高翘起,好似在对着进入大门的客人高歌的样子。

  据黄天公介绍;迎龙台是整个盘龙峒最北边的一个聚集点,是迎客、送客场所,故名“迎龙台”。另外,一旦发生紧急情况又是集结我盘龙峒龙士的所在。迎龙台的正南方就是盘龙峒的中轴线,叫“龙一街”,是盘龙峒南北纵向最宽敞的一条街,一直连接到獒龙峒,约五丈来宽。迎龙台往东西延伸就是盘龙峒的第一条巷子,叫龙一巷,西边两边连接往南的龙二街和龙四街;东边延伸的则是连接向南的龙三街和龙五街。

  从城门外连接近城内的那条碎石路到迎龙台前就紧贴着龙一巷的北边向东西两边分开,延伸到东西尽头再连接中峒、上峒,绕盘龙峒一圈,此路是牲口、车辆、运货的专用道路。

  迎龙台西边与城墙之间有一座高大石楼就贴着城墙。

  黄天公指着那座大楼:“这就是龙戍司,就是本天公公务之所在,大家请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