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四章 润物细无声
作者:青桓      更新:2022-06-08 03:56      字数:3707
  听说李悦高升,最兴奋地还是他身边的亲近之人,如此也就意味着李悦手中的权利更大,只要是在自己的地界上做事,再也不用畏首畏尾的。

  地盘大了,考虑的也就多了,事情却是得一步一步来,不能一口吃成一个胖子。

  高启和代表思慕部的海林察坐在对面,隐约猜到李悦找自己来的目的,兴奋的同时又有些紧张,只有半个屁股坐在了椅子上。

  “高长老、海林察兄弟,咱们一家人不说两家话。如今咱们的地盘变大了,就像一家人房子多了,谁想住哪间,咱们可得商量着来啊。”

  高启知道,当初李悦答应了海林察,说是同意让他们搬到安居骨旧址。

  那时的情况和现在的情况不同,既然能找自己来商量,说明李悦和其他高官真的不一样。

  “老爷,你忘了吗,我们可是你的仆役,你说让我们住哪、我们就住哪,大家伙不会有一句怨言。”

  海林察没有言语,思慕部更多像是朋友关系,主人安排在哪,客人哪有挑的道理。

  李悦点了点头,高启不说的话,还真是忘了这件事了。

  不过他也清楚,故土难离,如果不是迫不得已,谁愿意离开生养自己的地方啊。

  “高长老,你看这样如何。你和族人们商量一下,有谁愿意回去,扶余县帮着你们建城、盖房、开荒,前三年不用你们花一文钱,所有的衣食住行,全部由我来承担。”

  “不过三年之后,你们需要两成的税,交足五年之后,以后每年就正常交税,你看如何?”

  听到李悦的话,高启连忙跪拜在了地上,口中连连说道。

  “多谢老爷、多谢老爷。这样的条件简直就是老爷在养着我们,那些兔崽子哪还有不同意的道理。”

  “老爷,老头子我倒是有个请求,我们这些老家伙和孩子们就不去了,在你这城里享享清福,让那些孩子们也上上学堂,你看行不行啊?”

  看着对方期盼的神色,李悦心里乐开了花,征服胡人的过程就是一个教化的过程。

  十年之后,所有接受过扶余府教育的孩子们成长起来,那时个个都是一口的汉话,穿着一身的汉服,用简体字来书写,谁有能分清汉人还是胡人。

  “这样最好不过了。把老人孩子安排在城里,我也能放心一些,就算是契丹人来了,他们那些年轻的是打是跑全都容易了。”

  高启点了点头,这里有为孙子的打算,同时也是为了让李悦安心,老人孩子留在这里,变相的当成人质。

  不过看李悦的样子,根本就没考虑,或者根本就不在这一点,摊上这种不防备主子,也不知是好事还是坏事。

  “侯爷,我们怎么办,你给说个大概的安排,到时我告诉首领一声,也好直接搬过来啊。”

  李悦沉思了片刻,对海林察问道。

  “听你说起过,除去你们思慕部,加上其他的部落,人口最少也在几万以上,如今咱们的地方大了,各个地方都得安置一些人口,不然都挤在一起,种地都成了问题了。”

  海林察点了点头,如今的荒地虽然多,可是除了树林就是水泽,真正容易开垦的地方,都是零星遍布着。

  “以你们思慕部为例,我打算安置在高长老那里一部分,然后和乌槐部交易的地方再安置一些,还有就是现在的府州,陆续还是需要有人搬迁过去。”

  对方听的迷迷糊糊,对很多黑水人来说,只要能走出大山,就是和契丹人为邻也心甘情愿啊。

  “侯爷,你说的我明白了。不过还是让首领禀报大莫拂瞒咄吧,这些事就让他们去头疼吧。”

  不知道他们会不会头疼,反正李悦的脑袋是大了,虽说是得到了一块地盘,可是从小兴安岭到扶余府州,明显就是一块狭长的地带。

  目前只能是尽量围绕着扶余县建设,即便是某个地方遇到了困难,相互之间也好照应。

  暂时看来,横跨松花江两岸,建立起一个怪异的四边形,各地都相距不远。

  想要把任意一个点扩大拉长一点,都会跑到别人的地盘去了。

  眼下最要紧的还是要安顿好府州,让那里的百姓安下心来,马上就要开始农耕了。

  李悦思索了片刻,新年新气象,自己这个新官上任,也要有所改变才行。

  于是扶余府的府州有了一个新的名字——农安。

  不仅仅是为了纪念后世,更是为了让百姓看到、听到就会产生联想,住在这座城里的农户安居乐业。

  天气渐渐转暖,农安的俘虏们被分成了几伙,每一队都有人专门看管放火烧荒,为开春的开荒做着准备。

  如今这些兵卒已经彻底的留了下来,谁听说过俘虏会吃饱饭的,每天的活计是不少,可是饭菜的油水也多啊,军营里都没有这样的待遇。

  借着商队的便利,一部分兵卒的家书也跟着上路了,向家人们告知这里的富庶和改变。

  兵卒也是农户,有些家里过的不好的,不如到这里来碰碰运气呢。

  从黄粱发回的信件来看,他已经踏上了归途,按照李悦的要求,皇上多余的赏赐没要,只要求多带回一些书籍和图纸来。

  无论是用于制作农具,还是制作铠甲、防具,渤海国的技术比唐国差了太多,希望黄粱能早点赶回才好,为今年争取出更多的时间来。

  对于农安,李悦有着更深的打算,要求甚至更加严苛,整座城推到重建,拥有房契的百姓,可以在原址购买,也可以把房契卖给自己。

  至于所欠的房款,也和扶余县的百姓一样,分几年向官府来支付。

  而且和扶余县一样,百姓重新制作公验,有公验的百姓,孩子可以进入学堂。

  一件件琐事有条不紊地进行着,有人离开、也有人主动投奔扶余府。

  城外的砖窑烟火不停,只是现在开始利用冬天的煤渣烧制砖石,李悦打算铺设一条扶余到农安的官路,从而加强两个城池的连接。

  如果设想成功的话,快马在两地之间不超过两个时辰就能到达。

  农安城外一座砖窑也建了起来,城里的百姓大多都留了下来,如今大部分都围绕着砖窑,趁着农耕之前,多挣一些钱粮。

  北岸的两处也同样如此,等大量的黑水人到来,必将引来新的一波基建高潮。

  趁着这段空闲,李悦开始第一次巡视自己的领地,第一站当然是唯一仅剩的县令,王志那里的情况。

  事实完全超出了自己的想象,王志县城所处的地方,比后世的查干湖要大多了,向南延伸了不知有几十里远。

  李悦第一次认识到,不能用后世的地域范围来界定某一个地方。

  如今也明白了一些,怪不得契丹人会从西边、南边出现,西南方向这里根本就没有路啊。

  这里地处偏僻,百姓大多以放牧、捕鱼为生,当李悦提出让王志治理农安的时候,对方既是兴奋,又是有些担心。

  “侯爷,王志说不动心那是骗人,不过这里的百姓你打算如何安置啊?”

  能为百姓考虑,从这一点来看,李悦就可以放心地把农安交给对方。

  “王兄,咱们交往这么久了,你应该知道我的性子。我会让百姓们自己选择,希望住在城里,可以去农安、也可以去扶余。”

  “希望继续过着这样的日子,长山村一带也是不错的选择。”

  对于这样的提议,王志和百姓们当然没有意见。

  即便是不打算住在城里,就是在城池附近几里的范围,日子也比在这种苦寒的地方要好多了。

  百姓中有心之人,恨不得马上搬家,早一日办好公验,孩子就能早一日识字啊。

  有了王志的陪伴,李悦继续向南,辖内十几个县城都要走遍,那些县令造下的孽还要还,至于百姓愿走愿留,全部遵从他们自己的意愿了。

  一路走来,李悦愈发惊讶,如今的东北简直是湖泽遍地,往往没走多远,便能看到一片小湖,或是一片泥沼。

  远处已经可以看到黑乎乎的小山,李悦想了起来,石炭就是从这里运到扶余的。

  “王兄,这是什么地方?”

  听着这样的称呼,王志有些无奈,同时又暗暗欣喜,李悦年纪不大,即便当上了高官,依旧保持着谦逊,这让他着实没想到。

  “侯爷,这里就是仙州了,下辖有五个县城,过了这里20里外就没有人烟了。”

  李悦愣了一下,估算了一下距离,大概已经到了后世的长岭县一带,在他的印象里,这里的煤矿资源不在少数,看样子是不会错了。

  “王兄,咱们进城看看。”

  说是城门,比扶余县的老城还要破旧许多,土墙上甚至还能看到不少的箭孔,显然上次契丹人来的时候留下了很多印记。

  看到大队的人马到来,百姓们顿时慌了神,而城中出现几个白发苍苍的老人,眼看着李悦等人到了跟前,一个个胆战心惊,离得远远就跪在了地上。

  “各位老爷大驾光临,不知老爷们有何贵干,老朽等人是百姓们推举出来的里正,老爷们有什么事情问我们就行,求老爷千万别吓到了百姓。”

  李悦心头一惊,让这么大年纪的人给自己下跪,简直就是折寿啊。

  慌忙跳下马去,上前拉起对方。

  “老人家,我是扶余县的县令,现在被朝廷提拔成了侯爵,从今天开始,这个地方就归我管了。”

  老人再次吓得跪了下去,无论李悦怎么拉都拉不住对方。

  别说是位侯爷,就是个县令来,大家伙都会怕上半天。

  “老爷饶命、老爷饶命啊。家里实在是没有钱了,等到秋天交税的时候,我们肯定都给你补齐。”

  李悦暗骂了一声,这些县令真是连畜生都不如啊,仅仅是报了个名,对方就吓成这个样子,可见当初是变着法的鱼肉百姓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