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5章 破敌
作者:追云的星星      更新:2022-05-29 05:39      字数:1882
  赵云部的到来,恰是时候,解决了我军兵力不足的难题,人数虽然不多,足以解了燃眉之急。

  命令赵云部从袁军的南部发动攻击,我除了留下四千多人的伤兵驻守大营,其他的兵马跟随我,攻击袁绍的北面大营。

  北部敌军大营,守将正在集结兵马,准备抵挡我军的进攻,掩护友军的撤退。我军的突然来袭,敌军明显的感到有些慌乱,他们压根没想到我军来的是如此之快,以至于他们没有多少心里准备。

  攻击命令一下,陌刀营的兄弟率先垂范,他们带着为牺牲的战友报仇雪恨思想,奋不顾身地杀向敌军;榜样的力量真伟大,有了陌刀营的模范作用,就连炊事兵和辎重营的兄弟,提着大刀,狠狠地向着敌人砍去。

  兵败如山倒,这句话对袁绍来说深有体会,痛切心扉,他怎么也不明白,邢道荣哪里来的那么大的魄力,竟以以微弱的兵力,攻击他有十多万人马的大营,致使他兵败东逃。

  袁绍哪里明白闪电战的精髓,我军这次出兵,以奇、快、稳、狠为主,以牺牲几千士兵为代价,集中所有兵力,突袭他们的军营,在他的两面防守线上撕开几道口子,然后直插他的纵深,尽可能避免了与袁绍打持久战。这次我军取胜的关键还在于赵云部的到来,他带领的骑兵袭击了袁军的南面大营,敌军在那里根本没有防备,一听说邢道荣的军队来了,吓得掉头就跑,士兵自相践踏,许多人死于非命。

  敌军败逃,我号召部队发扬一不怕苦,二不怕累的精神,衔尾追击敌人的逃跑路线,力争消灭敌军的有生力量。

  逃到河南郡时,袁绍二十万兵力,损失了一半多,只回来了七八万人马,要不是驻守河南、河内两郡的吕氏兄弟接应,袁绍的损失还要在大些,可以说这场战争他是完败。但以袁绍的性格来说,他肯定咽不下这口气,待他回到冀州后,整顿蓄发,我们之间的决战,恐怕要提前到来。

  俗话说得好,人倒霉了,喝凉水都塞牙,这正是袁绍的真实写照。袁绍兵败弘农后,他带领军队在河南郡整修,就在这期间,接二连三地不幸消息传来,气的袁绍口吐鲜血。

  守卫河南、河内两郡的吕旷、吕翔,他们谨守城关,任凭黄忠叫骂,他们从不出城迎敌,反而靠着坚固的城墙,偶尔偷袭黄忠的兵营,取得了一定的战果,致使黄忠不敢领兵西进救援,被阻挡在司州以外。

  越骑将军太史慈,他打仗不拘小结,总会以最小的代价,换来最大的胜利。就以这次攻取冀州的魏郡为例,他带领着约五万的兖州兵马,人数不及袁绍的军队,再加上敌军有田丰这位顶级谋士坐镇,袁军守住魏郡可谓固若金汤,太史慈想要拿下此城,比登天还难;但事情的发展往往会出人意料,不可能的事情,变成了现实。

  他领军攻克了冀州的几个县城,兵锋直指魏郡城下,太史慈观看到城池高大,一时半刻不易拿下,会给总体战略带来影响,达到不了预期的效果。

  他思索片刻,想到了一个方法――那就是骂战。骂战也是一门艺术,往往会收到效果,或许太史慈跟随我良久,什么卑鄙、无耻、下流的词语被他学的青出于蓝,他把骂战这种战术发挥到了极致。

  太史慈从全军士兵里面,挑选了近百个口齿伶俐、嗓门大的壮汉,教给他们了骂词,并让他们充分发挥想象,轮流对守军叫骂;这些士兵,从袁绍的祖宗八辈一直骂到子孙十八代,还把淳于琼和田丰骂的狗血喷头。

  一开始的时候袁谭还能听取田丰的意见,对城外骂战的兖州军充耳不闻,可后期越骂越厉害,有些话骂到了袁谭的短处,怒火中烧的他,点齐了上万兵马,气势汹汹地出城,定要与太史慈决一死战。

  太史慈充分发挥了他的聪明才智,你出兵我就跑,跑不过我就与你打,打肯定是“打不过”袁谭,被揍得鼻青脸肿后,“逃”出了十几里。袁谭得胜回城后,太史慈又领着兵马来骂战,如此三番五次后,袁谭暴跳如雷,不顾田丰的再三劝住,调动了守城的绝大部兵力,誓要将太史慈碎尸万段。太史慈观望到袁谭已经中计,收起了“痞”气,专心致志的调兵遣将,力争一举歼灭袁谭的主力。

  袁谭的士兵与他们的主将一样,都起了轻视之心,以为邢道荣的军队,不过如此。出城后他们简单地组合起阵列,咄咄逼人的向着兖州兵扑去,他们被兖州兵骂的太厉害了,一心想要发泄肺腑中的那股邪火。

  两军交战,不光要讲究天时、地利、人和,还有很多的因素,心态也是其中之一;袁军起了骄兵之心,心态也没有调整好,又与天下闻名于世的名将作战,失败在所难免。

  袁谭的几万兵马,被太史慈分割了好几部分,相互之间又不能支援,太史慈集中了部分兵力地优势,一点点地吞食袁谭的有生力量。此刻的袁谭欲哭无泪,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部属倒下,就在袁谭绝望之际,田丰带来城墙上的全部守军,解救出袁谭,几个人带领着几千残兵败将,向着朝歌方向逃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