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6章 移民计划
作者:追云的星星      更新:2022-05-29 05:37      字数:2012
  在赵云和刘伟的陪同下,我来到了战俘营。一路走来,望着这些被俘的黄巾军,大多都是面黄肌瘦的样子,衣衫褴褛,甚至有些人已饿得皮包骨头,让人看了心疼的很。走到老弱妇幼的营地时,看到很多的孩童,已经饿得奄奄一息;特别是看到一位年轻的母亲用干瘪的奶头喂养自己的孩子时,孩子由于吸不出来奶水,不停地的哭闹,母亲害怕孩子饿着,于是用牙齿咬破了自己的手指,让孩子吸允自己的血液充饥。

  我们几个人看到了这一幕,都被母爱的伟大感染了,擦拭了眼角的泪水,忙让护卫叫来了随军司马和军需官,我对他们说道:“赶快统计出来妇女儿童的人数,特别是那些哺乳期的妇女,每天要保证她们一个鸡蛋增加营养,对那些幼小孩童每餐都要增添些肉食,你们能做到吗?”

  “保证完成任务。”

  “军需官,你马上再准备些粥食,分发给妇幼,记得要多放点红枣。”

  “诺。”二人领命而去。

  俘虏们听了我下的命令,在一位德高望重的老者带领下,一个个的都跪倒在地上,连连磕头不止,有一些人的头都磕出了血印,口中直呼遇到了青天大老爷。我连连扶起他们,可是扶起这个,那个又跪了下去,弄得我筋疲力尽,疲惫不堪。最后我还是把老者先扶起,让他劝慰大家,众人才跟着陆陆续续地站了起来。

  经了解,老者来自平原郡,在老家就是一方富绅,平日里就积善成德,很受百姓的爱戴。黄巾军席卷了他的家乡,为了保住家中老小的性命,不得已参加了义军,还被任命为小渠帅。老人双手抱拳,躬身使礼道:“大人,老汉我活了六十多年,还没有见过像您这样地,爱民如子的好官,如大人不弃,我等愿归顺与您,还肯请大人恩准。”

  听了老人的话,我心中很是高兴,归顺与被俘投降是两个概念,归顺是心甘情愿的,不会轻易地滋事,反之亦然。我开口说道:“老人家,要想叫义军全部归顺的话,您还得多费些口舌,他们都是我大汉的百姓,我也不想有过多的杀戮,这件事情你还是越早完成越好。”老者听了我的话,领命而去,他虽然饱经了战火的洗礼,人也憔悴了很多,但是精神饱满,干劲十足。

  第二天一早,投降的黄巾军除了有百十个想回家乡,其余的全部归顺。猛一下多了二十多万人,真有点不好安排,他们既然归顺了我,就成为了郡下的子民,不光要管他们吃喝拉撒睡,还要给予他们活下去的希望。

  怎样安置这些百姓,成了当前最大的问题,招来了志才、黄忠、赵云等人,商讨解决这个问题。会议一开始,我就把我的想法说了出来:“诸位大人,对于归顺黄巾军的安排,初步打算把他们全部分散安置于全郡的各村镇;精壮的义军士兵暂收编为郡兵,其人数定格为四万人(历史上,曹操就是以青州黄巾军起家,青州兵能佂善战,是不可多得兵源之地)。你们看看是否有补充的地方,要是有更好的方法,提出来,大伙讨论讨论。”

  戏志才接口说道:“主公,我东莱郡尚有大量荒芜之地,如果将他们分成若干部分,开垦荒地。平日里以农活为主,闲时把青壮组织起来练兵,这样一来不但可以增加不少的赋税收入,还可以节省大量军费的开支,万一发生了战争,我们也有一批可用之兵”

  赵云又接着说道:“主公,我远征大军现已占领倭奴不少地方,虽然实行了奴化教育,没有出现骚乱,恐怕长此以往,倭奴那地方要是出现点风吹草动,就会鞭长莫及。我们能否可以将这些人安置到倭奴,有了这些大汉子民繁衍生息,用不了几代人,倭奴将真正的变成了我东莱郡的领地。”

  他们两个考虑的确实比较周全,实施起来爷方便。戏志才的意思就是屯田,将无主土地收归为郡府所有,并散于流民,以民编兵,不但保障了军费的来源,降低了成本,还维持了军队的战斗力,又解决了流民这不安定的社会因素;而这些土地原本就是不毛之地,实属空手套白狼,一举多得!赵云的移民政策可谓明智之举,不但分化了流民,还可促进汉民族对他民族的融合,彻底解决了倭奴问题。

  结合他们两个提出的方法,我决定把这群流民分为两部分,一切以自愿为主,移民或屯田。在移民问题上,本着让大汉子民在异国他乡更好的生活,为此我制定了很多的优惠政策,例如:第一条,凡是移民的人员,无论年龄大小,一律给予十亩良田,要是以家庭为单位参与移民,全家再多得十亩良田,三年内不收取任何赋税;第二条,移民的人员成年男子,全部任命为保长,不从事农业生产,其职责就是管理好保中的倭奴百姓,监督他们服徭役,按时收取他们的赋税等等;第三条,所有移民人员给予钱十铢或银一两,五石粮食,其它物品若干,一到目的地立刻发放;第四条,移民人员中的光棍、鳏夫、未婚女子或寡妇,必须相互嫁娶才能移民,可得官府的贺喜田三十亩;第五条,身体条件准许的男人,经过家人和官府的许可,准其娶倭奴的女人为妾,。

  如此惠民的政策,吸引了无数的归顺百姓,特别是一些尚无娶亲的光棍,报名特别的踊跃,短短几天的功夫,就有十三万六千人加入了移民大军。至此,第一批大汉的移民集结完毕,也正是从这一刻为起端,开启了我大汉民族走向世界各地的开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