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居然是孔有德最靠谱
作者:三院老哥      更新:2022-04-29 11:40      字数:2692
  “我对待手下比他们父母做的都好。实话说这两年也确实抓出来十几个叛徒,没查出来的或许有更多。但是我不在乎。我会带着大顺军从一个胜利走向另一个胜利,大顺前途是光明的。那些首鼠两端的人迟早会死了心,踏踏实实的为大顺效力。”

  “你很狂妄。”

  “我有狂妄的资本。可能你知道现在大顺军被几万明军围在怀庆府,但你不知道的是,只要我招招手,几万明军马上就会竖起大顺旗。”

  吴三桂想了想,“因为你有银子?”

  “银子当然很重要,更重要的是他们在大顺治下能活的像一个人,而不是牲口。简单打个比方,你有一万兵,但其中只有一千家丁,可我的一万兵就是我的一万个亲兄弟,你说双方打起来谁赢?”

  “亲兄弟还要明算账。”

  “确实,我承认。好在我的账目很清楚,没人有怨言。”

  “你这样最多只能养五千人,绝不可能再多了。”

  “跟你透个底,这样的兵我有八万!”

  “滚你爸的!绝对不可能!你要能有三万就天下无敌了。”

  “实际上,我现在确实天下无敌了。只不过大明疆域广大,我一时半会儿的接收不完。”

  “离谱!我他爸的还敢说一年平辽呢,有用吗?”

  “这样,你帮我给祖大寿带封信,如果能让大顺军出关,我一年平辽。而且粮饷自备。”

  “……”

  吴三桂彻底服气了。

  见过吹逼的,没见过脸皮这么厚的吹逼人。真想一刀把短毛砍成十八段。

  他顺了口气,喝了杯茶稳定下情绪,转而问道:“李九成、孔有德那帮叛军对你有那么重要吗?”

  “是啊,后果严重到仅次于祖大寿投鞑。”

  “总兵被围困在大凌河城,弹尽粮绝,那是不得已为之,权宜之计。”

  “是的。我完全能理解。祖大寿和你父亲都是聪明人,不然早死一百回了。小吴,帮我给祖大寿带封信,给你一万两银子跑腿费。”

  吴三桂要吐血了,摆摆手,“别说了别说了。回头我就向父亲提议砍了你。”

  此时的吴襄面对监军太监唯唯诺诺。

  老吴还没有祖大寿的地位,该巴结的时候绝不含糊。

  高起潜到底还是忠心,其他明军只管围着登州府城就好了,对于瓮中之鳖打不打的并不急。

  打仗是要死人的,还要花钱,就这么围着既不死人反倒能多挣点钱,聪明人都知道该怎么选。

  高起潜就不太聪明的样子。

  他围着防线转来转去,发现挂榜山这个位置太好了。

  小山包在城南,距离府城城墙不到一里地。在山头架起大炮可以随便往城里轰。

  高起潜把计划一说,吴襄对太监的敬仰犹如滔滔江水连绵不绝,又如黄河泛滥一发不可收拾。

  高!实在是高!

  一顿马屁把高起潜拍美了。

  吴襄表态一定配合,我辽东铁骑绝不让狗急跳墙的叛军出城捣乱。

  只是几股明军都没带多少火炮,尤其是能打到一里地的火炮只有两三门,还是在莱州城外缴获叛军的。这就不是吴襄应该操心的事了,管它呢。

  老吴送走“太上皇”,急急忙忙回转要去挣大钱。

  吴三桂见到老爹,当场说这个短毛太牛逼了,必须马上宰了他。

  吴襄是聪明人,哪里会干蠢事。小孩子把握不住很正常,老将出马自然能拿捏住短毛。

  这边主宾气氛融洽,被包围在府城里叛军头目们也看到了一丝曙光。

  胡逸送完信原路返回。

  李九成、孔有德、耿仲明、毛承禄四大魁首围坐一堂,从晌午讨论到后半晌,到晚饭时已经争的面红耳赤。

  叛军元帅李九成上个月确实率兵出城战了一回,不过并没有像原历史线那样阵亡。

  彼时孔有德跟大顺军联络的消息众人都知道了,不管对方靠不靠谱总是一条后路。

  所以上次李九成出战只试探了下明军防御力度,见机不妙就撤回城了。

  按老李想法,他是真想突围一次,结果孔有德、耿仲明、毛承禄三人不同意,那次只让他带了五百兵。

  现在短毛居然亲自赶到登州,实话说四个魁首都很佩服。但一码归一码。

  李九成同意接受短毛帮助,但他的意思是一旦冲出包围圈就自立山头。甚至如果形势有利,他还准备回头反攻明军,继续占领登莱。

  最不济跑出去后当流寇也行,没必要给短毛效力。

  孔有德的意见不同。

  他认为既然短毛能把围城里的人弄出去,这就证明了对方的实力。投靠大顺完全可以接受。

  至于对方提及的之后要打散编制以及千总以上人等要全部要进劳什子军校进修后再安排带兵,没啥大问题。

  大顺军根本不缺兵,又不缺炮,人家没必要骗这帮围城里的人。

  孔有德派去怀庆的人回来讲过那边情况,完全不虚,不用质疑大顺实力。

  稍微有些问题的就是大顺那边军纪很严。

  不过话说回来,人家新兵起薪就一两银,训练三个月合格后最少二两。连擦屁股纸都发放的队伍还有什么不满意的?

  明军纪律之所以乱,烧杀抢掠还不是因为上面不给粮饷,全靠自己?

  将官们倒是为了发财,可你要有命花才行。

  孔有德认为投靠大顺是一条不错的出路。

  耿仲明提议先走海路去江淮劫掠一番,反正南边沿海无人可挡。他不介意找个山头投靠,但是他认为应该去投鞑。

  在座的四个魁首哪个没跟鞑子做过买卖?哪个没跟鞑子干过仗?

  他们对鞑子的实力了解更深,投鞑顺其自然。耿仲明完全不信流寇能比鞑子强。

  毛承禄不反对投鞑也不反对投顺,但是他认为最好能渡海北上拿下旅顺,接着取代东江镇位置。实在不行再考虑投谁的问题。

  四个人各持己见,都认为自己的方法最好,一时间吵了个不可开交。

  从九月份明军开始围城到现在已经有四个月了,众人都知道要找后路,连一帮手下都各怀心思。

  四个人的共识是,必须尽快拿定主意。

  孔有德最好吵烦了,一拍桌子,“要不大家分兵,各走各路!”

  “不妥!”

  李九成、耿仲明、毛承禄一致反对。

  都明白人多势众,分兵绝对是下策。

  李九成带着千把人能打得过谁啊?别说反攻明军,搞不好短毛一急眼回头就跟他开战。

  大顺虽然只有三百兵在这边,可孔有德既然投顺,他难道会不听短毛指挥?这就窝里斗了。

  再者短毛都有本事买通明军放人,一样能让明军痛剿他李九成。这还玩毛啊!

  耿仲明实力最弱,如果单干,就算其他三人比较大方,顶天了给他分三四十艘船,这才能拉几个人?哪还敢去江淮劫掠?而且怕是在投鞑路上就被黄龙歼灭了。

  毛承禄想打旅顺想取代东江,靠自己根本办不到。就算和耿仲明合兵一处,未必能应付住黄龙。

  他们都不同意分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