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章 徽州老汉
作者:三院老哥      更新:2022-04-29 11:37      字数:5537
  这年头,商人们离家远游商贩,到了外地有同乡同行业会馆照应,可免受欺负,但是走在半路上靠谁?

  毕竟这时代的环境是——

  白昼劫抢,法纪昭彰,拦途打劫,脉络难通。

  狭路相逢,不能躲避,半路截抢,目无法纪。

  沿路纠抢,藐法难堪,藉棍无赖,扰抢为生。

  拦路夺抢,藐法滔天,纠伙打劫,犯法弥天。

  黑夜强抢,器皿一光,地棍伙掳,强狠莫制。

  凶徒刁狡,搅抢横行,恶棍刁猾,劫掳孤庄……道路难通……

  都羡慕商人家资巨万,可背后走南闯北的艰辛之处三天三夜都讲不完。

  隆庆年间徽商黄汴编了本《一统路程图记》,里面的内容是——

  “自湖广至仪真,强盗出没不时。有夹洲处,贼尤甚。夏港口有斜沙入江

  心,未过沙而转尖者浅,其沙上货无粗细,一例而掳掳。凶年贼多。”

  “自宿州至汴城,有响马,宜慎。”

  “自颖州至大名府,响马贼甚恶,出没不时,难防。”

  “江西至玉山,水缓,夜有小贼,可防。”

  “自衡州至长沙,日无强盗,夜宜谨慎。”

  “嘉兴至松江,船昼去而夜不行,此路多盗。”

  “自吉安府至路江,每处十里……中途土豪口称‘粮长’,每挑索银五

  分,不与即打,有司不知,过客甚受其害。”

  “自芜湖县至徽州府,每处十里,早有闷棍,日有调包,夜有盗,宜慎。”

  到贵阳到柳州各地,“瑶贼恶甚,水陆皆难。”

  金陵由漕河到京师,“贼有盐徒,晚不可行,船户不良,宜慎。”

  天启六年出版的《土商类要》,里面记录了不少从商经验。

  “不论陆路、水行,俱看东方发白,方可开船离店。若东方冥暗,全无曙色,寒鸡虽鸣,尚属半夜,若急促解缆陆行,恐堕奸人劫夺之害,不可不慎。

  至于日将西坠,便择地湾船投宿。俗云‘投早不投晚,耽迟莫耽错’也。”

  “乘船登岸,宿店野行,所佩财帛,切宜谨密收藏。应用盘缠少留在外,若不仔细,显露被人瞧见,致起歹心,丧命倾财,殆由于此。”

  “出外为商,务宜素朴,若到口岸肆店,服饰整齐,小人必生窥觊,潜谋劫盗,不可不慎。”

  还有,“船家乃暗贼,往来介意提防”;“谚云:十个船家九个偷…张家湾、河西务车脚,甚是能偷”;“苏、杭、湖船人,载人居上层,行李藏于板下,苟不谨慎,多被窃。”

  商人走在半路,遇到事情不能指望官府,还是要靠自己。

  明清之际,天下最出名的商帮是晋商和徽商。不只是因为他们会做买卖,还因为他们能打。

  嘉靖三十七年前后,倭寇进袭扬州,流寓扬州的数百名西北贾客(山西、陕西盐商家属善射骁勇者)守城自卫,扬州城才免于遭难。

  倭寇进犯杭州,胡宗宪“……悉召城外居民市户及新安之贾于质库者……”

  关键时刻,打倭寇还要晋商、徽商出马。此外,他们到外地经商做买卖为了争夺地盘,大规模的械斗也不少见,尤其是徽商。

  早在南宋时,徽州“其人自昔特多以材力保捍乡土”。

  明末程胤兆在给堂兄《少林棍法阐宗》写的跋也指出:“吾族自晋、梁、唐、宋以来,理学文章之外,间以武功显。即有未显,而不乏其人……”

  《少林棍法阐宗》的作者是程宗猷,字冲斗,南直隶徽州府休宁县汊口人。

  “新都程氏甲于邑里,其族数千人,多业儒,取甲第,朱轮华毂相望。即去而善贾,亦挟儒以行。”

  程氏以当官和经商为主业,两手都抓两手都硬。副业是玩耍刀枪棍棒。

  程宗猷少时习武,二十岁那年,爷爷拿三千两银子让他去经商,不料孙子转头就携款跑到嵩山少林寺学艺。

  本事学到了,但是钱也花光了。程宗猷“惧祖责,不敢归。父遣人访得之,闭诸室,不令他游”。

  此后程宗猷一边习武一边随父经商。经商路上还单挑过几十个劫匪。

  万历二十年,大明抗倭援朝,官府征召程宗猷出山。

  因为程宗猷名声在外——“枪棍俱精,兼及弓马刀弩之术,心手俱化,随心而应,诸般武艺皆有造诣,卓然成家。”

  “其击刺时,虽山崩潮激,未足喻其勇也;烈风迅雷,未足喻其捷也;积水层冰,未足喻其严且整也。”

  官府要程宗猷出山当官,“人皆以此时冲斗当为知己用矣。”

  结果人家不去,“吾方以老母在,而不敢出,又以吾未嗣,而不容出,姑置之。”

  此后,程宗猷陆续有著作《少林棍法阐宗》、《单刀法选》、《长枪法选》、《蹶张心法》(弩)、《射史》等面世。

  茅元仪说:“诸艺宗于棍,棍宗于少林。少林之说,莫详于近世新都程宗猷之《阐宗》。”

  茅还把相关著作收入《武备志》。(程宗猷的棍法已经自成一派,但是他自认为来源于少林,所以还是叫少林棍法)

  尤其《单刀法选》,被后世的“苗刀粉”奉为圭臬。

  一群图样图森破。

  汉代开始出现的双手刀以及相关刀法到宋末就基本失传了。

  到了明朝,中国古代战场中实用的刀法剑法已经绝迹,像何良臣、茅元仪、宋懋澄、戚继光这些名臣良将都这样认为。

  明末清初人吴殳也说“唐有陌刀,战阵称猛,其法不传。”

  需要强调的是,不是没有双手刀以及相关刀法、剑法流传,而是用于两军阵前的那种杀敌刀具、刀法失传了。

  因此戚继光在初版《纪效新书》中不录任何刀剑法。

  后来他缴获了倭寇的《阴流剑法图文》,戚继光研究后将改良的刀法定名为《辛酉刀法》,收录著作中。

  同时他又仿倭刀形制造军刀,这便是现今存世不少的“戚家刀”……等一下,“戚家刀”也是个伪概念。

  戚继光本人的著作和明代史籍中均未有“戚家刀”字眼。所以其实根本没有戚家刀,因为戚继光根本没有发明任何刀型。

  戚家军用的制式军刀就是标准的雁翎刀。雁翎刀最早甚至可以追溯到南宋时期,在明代是制式腰刀,明代各军都在用。

  明代中国刀匠参考了倭寇刀的型制,用本土工艺打造了一类腰刀,并配上中式刀装,改为一种单手腰刀。朝廷打造了不少。

  洪武年间、正德年间都有记录,短柄叫“倭腰刀”,长柄叫“倭滚刀”(薙刀)。

  腰刀在当时是特指单手刀,双手刀有叫单刀的有叫长刀的。

  所以,明代在玩倭腰刀的时候戚继光的爷爷都没出生。“戚家刀”这一称呼大概只是后人给“倭刀”的统称。可能因为戚继光名气大,用的刀自然出名。

  戚继光的《纪效新书》里确实记载了一款长刀,是依据倭寇野太刀仿造的。但那玩意儿不仅仅是戚继光独家引进,其他明代著作中也有记载。

  野太刀也叫大太刀,尺寸巨大,但在倭国历史上使用者也较少。原因一是制造不易;二是战国后进入江户时代,那种军阵杀器几乎没用途了。

  至于所谓“苗刀”,是由明长刀发展而来,跟戚继光关系不大。

  那是抿国的事。当时武人为了把长刀与普通单刀做区别,或许因为刀身形似禾苗,所以起名苗刀。

  近代刀法大家马凤图改双手刀为“破锋八式”,传入29军,是为大刀队之刀法起源。(至于有多大用处就不水了……)

  他儿子说:“先父…认为…称苗刀…应该就在曹锟设置苗刀营时期。当时很可能是出自对日笨刀的忌讳…如沿用程宗猷、吴殳的单刀,又容易与一般的单刀混淆,于是便改了名字。然而不能不说这一字之改很不高明,十之八九出自某位浅人。”

  “武人往往不学,晚近以来传统武术术语多有被妄改者,如改‘闪赚腾挪’为‘闪展(或作‘战’)腾挪’之类,例不胜举,‘苗刀’之改当属此类。”

  中秧国术馆成立之初,马英图(马凤图兄弟)、郭长生两人将原有的双手刀法改进,参照古谱修定了一个套子,为便于流行于是继续使用“苗刀”名,改称为“二趟苗刀”。

  其主要刀势与程宗猷的《单刀法选》大部相同。

  也即是双手刀法的源头,都应出自程宗猷,或是直接源自“浙人刘云峰”,再往前就是继承的倭刀法。

  所以,“苗刀”之名,起自抿国。(未必是定论。祖大寿投降,进贡给皇太极的礼物中就有“苗刀”,只是不清楚形制。)

  苗刀的形制和刀法,传自明清时期程宗猷、吴殳,源头都是倭寇,实际就是改动过的倭寇野太刀法。

  “戚家刀”则是源自普通倭寇刀,无论是形制还是技法,都和所谓苗刀没有关系。有关系的,只是都来自倭寇,而已。

  石电,号敬岩,曾跟随常熟知县耿橘学剑法和双刀法,继从少林僧洪纪学棍术,后又拜“枪法近祖”刘德长为师。他又和刘云峰同习倭刀。他有个徒弟是吴殳。

  程宗猷同样也跟洪纪、刘德长学过武艺。他的倭刀法则来自刘云峰传授,之后写成《单刀法选》。其中记载的单刀图样也是仿制的倭寇野太刀。

  倭刀法本来“有势而无名”,还是程宗猷给起了个名字。

  (刘德长初为少林僧,又遍游天下,从程真如学得峨眉枪法,技艺大成。后受朝廷召还俗,由军功授职游击将军。他后来依然与少林寺来往密切,并将枪法传于少林。程宗猷因为老师“洪纪与德长较技,而手中兵器为德长拔去,乃心折,百拜请受教。”)(程真如也是徽州人,他早前去了峨嵋山学艺。)

  之前提过,程宗猷因为“声震南北,当路者屡物色,而欲爵之,终不应。”

  然后到天启年,侯安国上任休宁知县。

  侯老爷看了次表演,“程氏子弟十余人,各手持其器至,刀戟犀利,鞭简皆重数十斤。始命之独舞,再对舞,继之群舞,飘花飞雪,回若旋风……”

  侯老爷问程宗猷,你一身本事,为何不给朝廷效力?

  程宗猷说,我家财万贯,在家里享福不好吗?

  有道理!

  这年四月,李邦华接替毕自严巡抚天津。

  天津巡抚是万历二十五年从保定巡抚中分立,专门事务海上防御,最初并无陆地管辖。当时因为倭寇侵朝,大明一方面要发兵援朝,另一方面“外防海口,内护神京”,所以在天津设巡抚。

  两年后一看倭寇也就那样,又罢制天津巡抚。

  天启元年又重设天津巡抚,毕自严是第一任。因为这时后金崛起,天津巡抚要“专饬海防”,防备后金从海上攻入,保卫京师安全。直到明亡。

  天津巡抚辖河间府全境,顺天府的武清、宝坻二县,永平府的滦州、乐亭二地及附近海岛。天津兵备道各军事单位也归天津巡抚节制。这种初置仅管海上防务,复置才有陆上辖区的现象,在明代巡抚中仅此一例。

  新任天津巡抚李邦华是能臣,一边整顿兵备,一边访求贤良。

  休宁知县侯安国又劝说程宗猷出山,老程不愿意。侯就推荐了他侄子程子颐。

  李邦华直接授程子颐为守备,又致书邀请程宗猷。

  老程还是不愿意,侯知县就忍不住骂了他一顿,什么“食肉麋、饱糟醴,无用之匹夫……”

  程宗猷一把年纪,老脸挂不住,终于出山了。

  “父子兄弟并带其家丁八十人,自携粮饷赴军门从戎,以所创强弩及刀枪诸法日夜训练官兵,颇见成效。”

  天津巡抚李邦华说,程家子弟虽八十人,但可当数千之用,极为推崇。他上报朝廷后,天启帝下圣旨答以义勇可嘉等语。

  天启四年,李邦华抵京。时朝中传言,李邦华和正在赶来的孙承宗要于万寿节朝见皇上时“清君侧”。

  天启皇帝立刻勒令孙承宗返回驻地,李邦华见机不妙则请病假回家,后来被罢官。

  在天津军营效力的程宗猷一看这情况,也就回家了。不过他侄子程子颐继续当官,并且屡次升迁。

  崇祯元年李邦华起复,先为工部右侍郎,后任兵部右侍郎,协理军政。当时程子颐协助设计了一款“工部刀”。(无官方正式名号,刀身上錾刻有铭文“工部制造”。)

  “工部刀”被程子颐称为朴刀。

  “其朴刀用法,与单刀同,然撩劈之势大于单刀,故军伍中不可少也。余昔所造者,无剑脊,砍去偏软,若厚又难运用。故今制如倭刀样,亦起剑脊,但刀不宜太阔,今绘刀式于后。其用法照后单刀图势用之,故不重赘。”

  “工部刀”是双刃大刀,应当是专为破后金重甲所研制。

  自万历年后,明军军政日益败坏,军械当然也不能幸免,品质一路下滑。但是崇祯年的“工部刀”却异常精良。

  刀身通体都由两片皮铁夹刃铁的夹钢造法,且那两片皮铁由两种不同的钢材折叠打造而成,因此成品有非常明显的团花。而它刀身上那种特殊的异形清根,做起来也相当费工。再就是它双面开刃、全身起镐线的作法,使得锻打和研磨很费劲。就不提刃尖也需要开刃了——这种刀三面开刃,在制式雁翎刀形制中甚至可以说是仅见。

  流传到后世的“工部刀”几乎都无太大锈蚀,可见其品质。

  崇祯二年,皇太极率兵破关南下。程子颐受南京兵部尚书胡应台之命,以游击身份率军北上抗鞑。兵至涿州一带,后金已退出关外。而守卫京师的李邦华因故再次被罢官。人走政歇,“工部刀”也就停工了。

  崇祯五年,程子颐出版《武备要略》一书。书前四个序言分别为李邦华、侯安国、毕懋康、金凤文所作。(后被乾隆焚毁)

  李邦华不用说了;此时侯知县已经升到了山东右布政使;毕懋康做过兵部侍郎,还是火器专家,有书《军器图说》;金凤文大概是个出版商。

  程子颐将来会是太子东宫属官,任都指挥佥事。

  做为一个江湖出身的武人,程子颐如果没点真本事能升到高位?还能被那些大牛看重?

  程子颐是幸运的。因为九成九的民间武术家已经被历史长河所淹没,有些仅有个名字,有些甚至连名字都没留下,以至连一点痕迹也无从寻觅了。

  至于,或许比程子颐更厉害的程宗猷,他已经是七十岁的老汉了,做不做官的也不在乎。他原本就不想出山。

  那程老汉为啥跑到了郑王府?

  或许经商路过,或许跟着和尚来的,或许听说了武林大会……管他呢,反正他就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