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三十一章 汉皇冬狩 夙愿将偿
作者:酱油拌历史      更新:2024-03-14 03:40      字数:2270
  糜汉正文卷第五百三十一章汉皇冬狩夙愿将偿不久后,一封由糜旸写就的密奏,就由斜谷口外的汉军军营发出,以极快的经褒斜道南下朝着阳平关而去。

  这封密奏,正是糜旸对关中军情的最新判断,及他对刘备的建议。

  由于是紧急的军情,信使一路上都未曾停歇。

  不过数日后,信使就抵达了阳平关外。

  当陪同北伐的尚书令马良得知糜旸有紧急军报送到后,他当下不敢耽搁,立即就动身前去寻找刘备。

  可是当马良到达刘备居住的庭院外后,他却被值守庭院的羽林军校尉告知,今日一早陛下带征北将军外出狩猎了。

  当下正值冬季,而自春秋战国始,中国的君王就有冬狩的惯例。

  这个惯例当然被马上帝王刘备很好的沿袭下来。

  这件事本属寻常,毕竟在大军未开拔的当下,冬狩作为一种娱乐活动能够很好的排解闲时的无聊。

  但马良在得知这件事后,心中却心中隐隐泛起担忧。

  原因是刘备近段时日以来,与刘封走的十分接近。

  本来刘封作为刘备的儿子,刘备与他亲近也实属正常,但若是加上近来在阳平关内的那些流言呢?

  原来是刘备到达阳平关后,不知怎么的突然下达了一道圣旨。

  那道圣旨的内容是册封他的两位皇子刘永与刘理,分别为鲁王与赵王的。

  这属于应有之义。

  可是在这两位皇子被册封为王后,阳平关就渐渐流传起一些讨论,既然年纪尚幼的刘永与刘理两位皇子,都已经成为了藩王,那么刘封呢?

  要知道刘封虽不是刘备的亲子,但他却是刘备的继子。

  当初刘备本就是膝下无子才收刘封为继子的,这件事天下皆知,这说明刘封在法理上是有资格成为王的。

  现今刘永与刘理都已经封为王,年纪最长且有战功的刘封,却还仅仅是皇子的身份,这的确是不太合适。

  但,刘封与诸葛亮不和呀!

  虽说自孝汉武帝以后,汉室诸侯王手中的权力,就不断缩小。

  及至东汉时,汉室的诸侯王几乎就等同于朝廷奉养的闲散人士。

  只是刘封他是不同的,他手中握有兵权。

  而从刘备拜刘封为征北将军的用意看来,刘备丝毫未动过削刘封兵权的念头。

  手中既有兵权,本身又是诸侯王,哪怕论能力刘封远远不及诸葛亮。

  但这样的刘封,将来带给诸葛亮的危害,或者说带给整个大汉的危害,那是难以想象的。

  手中有兵权的诸侯王会做出什么事,史书上不都记载着明明白白的吗?

  马良的政治智慧不低,但他毕竟不是帝王。

  他无法处于帝王的角度,理解刘备将刘封放出的举动。

  身为臣子的他,因为刘封过往的表现,因为刘封的性格,他心中对刘封是有戒心,或者说敌意的。

  每每想到这一点,马良心中就忧虑不已。

  马良亦有儿子,他知道舐犊之情对一个人的影响有多大。

  要是在刘备舐犊之情浓烈的时候,刘封突然请求刘备封他为王,刘备是否会答应呢?

  而帝王一言,重若九鼎,刘备答应则代表着这件事再无回转余地。

  所以今日在听说刘备带刘封外出狩猎后,马良才会更觉得忧虑。

  近几年大汉是不断在军事上取得大胜,可随着每次大胜将大汉的国运的推到一个新高度,就会有许多的政治隐患隐隐浮现在那些大胜之下。

  一个割据政权的权力,与一个有可能统一天下政权的权力,所带来的诱惑力是不一样的。

  以往那些政治隐患都被刘备压下来,但看着刘备日渐苍老,将来太子继位后,仁弱的他能做到这一点吗?

  在前往寻找刘备的路上,马良的心中不断浮现担忧。

  但最后马良也只能深深叹息一声。

  能为大汉解决隐患的只有刘备。

  希望陛下来日会有妥当的安排吧!

  刘备骑马行走在幽深的山道中,他身后不远处跟着的是保护他的上百羽林骑,但跟在他身旁的却只有刘封一人。

  由此可见,刘备近来对刘封是颇为宠爱。

  而刘封也懂得这是刘备对他的宠爱,因此他的脸上挂着满足的笑容。

  刘封,向来不善于隐藏自己的心情。

  刘备在用目光寻找周围猎物时,也看到了刘封脸上的喜悦之色。

  对于这他只是无奈的笑了笑。

  人无完人,刘禅过于仁弱却有失果烈,刘封却过于果烈而有失宽容。

  他的两个儿子,在性情上几乎是两个极端。

  刘备以前曾经想过,若是刘禅与刘封的性情能够中和一下的话,那么大汉的下任之君,将来的成就势必不会低。

  但可惜,世间事又岂能尽遂愿呢?

  他已得糜旸这个佳徒,却想着自己的儿子亦能追赶上糜旸的优秀,这实在是有些过于贪心了。

  不过在看到刘封脸上的喜悦后,刘备却是想起了一件事。

  看周围无其他人,刘备似是不经意地问道:

  “近来关内有流传,关于你何时封王一事?”

  刘封见刘备冷不丁的问他这件事,心中有鬼的他脸上喜悦瞬间消失不见,剩下的只有慎重之色。

  刘封与马上微曲身体,躬身回答道:

  “略有耳闻。”

  这件事近来在阳平关内流传甚广,甚至连刘备都听说过,刘封要是回答说不知道,那就太假了。

  因此刘封选择了一个折中的回答。

  只是耳闻而已。

  可惜刘封还是小瞧了他的这位父皇。

  听到刘封的回答后,刘备转头看了刘封一眼,然后温言劝道:

  “让你的人,停止吧。”

  刘备的这句话让刘封脸色大变,他急着想解释什么,可刘备却没给他解释的机会。

  “你做的事,朕不怪你。

  但不要继续了。”

  刘备的语气很是笃定,他知道这个议论,就是刘封派人暗中流传出去的。

  原因很简单,当下组成大汉政治的三大势力分别为元从,荆州,以及东州。

  其中元从系与荆州系大臣分别因为关羽与诸葛亮的原因,都对刘封感官不佳。

  而东州系大臣目前比较佛性,只要不触及到糜旸的利益,他们很少会去主动做某些事。

  在这种情况下,除去刘封自己的人之外,谁还会自发的为刘封议论这件事?

  况且刘备对刘封很了解,性情敢作敢为的刘封,是会做出这样事的人。

  听到刘备笃定的语气后,刘封也失去了狡辩的心思,他老实低头道:

  “儿臣知错了。”

  见刘封认错,刘备也就失去了对这件事关注的兴趣。

  正如他所说,在这件事上他并未有怪罪刘封的意思。

  因为刘封做这件事,乃是可以理解的。

  人不患寡而患不均。

  刘备善于知人的前提,在于他一向正视人性。try{ggauto;} catch(e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