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2章 天龙脊
作者:北俍01      更新:2022-11-25 15:44      字数:3034
  冯农公收起笑容,恭敬地向石像深鞠一躬,转身向大家介绍:“矗立在大家左边的是先祖有巢氏又叫大巣氏。相传,在上古时期,有位圣人能在树上建房屋,既可挡风遮雨,又能躲避禽兽,古人欣喜无比,纷纷效仿,而后拥立这位圣人为王,号‘有巢氏’。有巢氏还制定盘古大地最早的婚姻制度,禁止式的通婚方式,是我华夏民族的一大进步,从此就开始盘古大地的新历史。虽然氏族能够建造简易的房屋,稳定居所,但仍人吮露精,食草木实,山居则食鸟兽,衣其羽皮,近水则食鱼鳖蚌蛤,未有火化,腥臊多,害肠胃。又过了若干年,盘古大地又出了一位圣人,能够钻燧出火,以火熟食,族人大悦,推举圣人为王,号‘燧人氏’”。农公指着右边的石像:“这位先祖是燧人氏。”农公继续介绍:“更值得后人崇拜的是,在燧人后期的葊兹氏发明的‘绳记事’、‘符号刻记’,逐渐演变成一种简单的符号文字叫‘洛书’。据我盘龙族考证,‘洛书’是出现在盘古大地上最早的文字。有巢氏和燧人氏最早发明人间居住和取火,从此开创人间的进步,所以我盘龙族尊崇二位为龙地司先祖。”

  说着,众农士恭敬给各位递上贡香,众人接过贡香,恭敬地站在冯农公身后,在冯农公高声吟唱下一起祭拜二位先祖,上香。

  祭拜完毕,梁宇辰一行要求看看盘龙峒的土地和农桑。

  黄天公仰头看看天空,转身对冯农公吩咐一句。冯农公就带着大家登上紧靠龙地司西边的西大门城楼。

  西大门没有北大门那么巍峨雄伟,大约一丈五高、两丈宽。城门上也有简单的墙垛和防御,上面一般没有人把守。

  冯农公带着大家登上西城门,放眼眺望,“哇!”众人异口同声道:“天梯!”

  只见隔着一座山坡的前方,几道金黄色的稻谷整齐地罗列在层层梯田上,在火红的夕阳照耀下,仿佛数条金光灿灿的台阶,顺着山坡一直升至雾蒙蒙的山顶,像极了连接天堂的天梯。怪不得山下的人都说都庞岭上有一条天梯通往天堂,也许就是眼前这条“天梯”吧?

  冯农公指着那片金黄介绍道:“那不是天梯!是养育我盘龙峒几万人丁的‘粮仓’,叫‘天龙脊’,明天就要开始收割了!整个产粮区约近七千亩,种植大季和小季。”

  “一年种两道稻谷吗?”吴天成问道。

  “不!”冯农公解释道:“大季是指稻谷,小季则为小麦也叫冬麦。”

  “啊!还能种小麦?”只有精通农事的吴天成张大嘴问道。

  “嗯!”冯农公微微点头:“据前辈说;自我盘龙族从北方迁徙南方,沿途都保持大季、小季的种植,这样才能保证一年的口粮。”他习惯地搓搓手:“当然也满足族人吃面食的习惯,而且小麦的亩产要比稻谷高,这样才能满足整个盘龙峒一年的口粮。”

  吴天成掰着手指算了算,开口道:“就算是大小季,七千亩土地怎么也养活不了近四万多人丁呀?”

  冯农公笑了笑:“这位龙兄看来对农事颇为精通呀!”

  “不敢!不敢!”吴天成连连摆手:“吴某在山下就是农户出身。”

  冯农公点点头:“龙兄是用山下亩产的算法。山下的稻谷每亩能打四百斤就是高产了,可天龙脊每亩能达六百多斤,冬麦每亩也在八百斤以上,再加上其他的杂粮,龙兄算算够不够?”

  “一亩能打六百多斤!我的妈呀!怎么能打这么多?”吴天成下巴都快掉下来了。

  冯农公也满足地把皱纹笑成一朵花:“这都依仗老祖宗的照顾呀!这片土地正处于农作物生长的最佳高度,加之数千年盘龙族对农事的经验和培育,所以自然比山下要高产了。”

  “哦!”梁宇辰一行大多数对农事极为生疏,但每亩田能打多少粮食还是有所耳闻的,也都惊讶地点点头。

  冯农公指着西边继续介绍道:“靠近我们的这道坡和与天龙脊连接的山沟里主要是畜牧养殖作坊,饲养有猪、牛、马、羊、鸡、鸭、鹅等几十种牲畜和飞禽。”他顺着作坊往下指:“作坊下方是蔬菜园。”再指作坊上方:“上方是果园。”他微微低头指向紧靠西城门不远的东山坡:“紧靠我们这一面是桑蚕作坊。”他朝西边画了一个大圈:“西边的整片土地非常肥沃,水源充足,植被、水草丰富,是盘龙峒的千年宝库,盘龙族前辈取名‘龙宝山’”。他停顿片刻,继续道:“为了保护龙宝山和天龙脊不受猛兽侵扰,我们把整个龙宝山和天龙脊通往后山的各个隘口都建起城墙和外门,每个隘口都日夜派人把守。”

  “龙宝山的面积有多大?”梁宇辰问道。

  冯农公微微睁开双眼:“算上天龙脊与整个盘龙峒相仿。”

  黄天公仰头看了看西边的红霞,轻轻催促大家:“各位,时辰不早了!待各位新人做完承宗礼后,冯农公再带你们出去看看。”说着就领着大家下了西城门,告别冯农公等,向东边走去。

  西大门经天龙坪一直贯通到东大门,只是地势高低不一遮挡两门不能照面。

  大家顺着由青石铺成的天龙坪继续向东前行,南面一排排高低错落的连楼随着天龙坪一起起伏,天龙坪在长年的踩踏下显得无比光滑,回头望去,一道火红的晚霞照耀在天龙坪上,形成一条橘红色的大道。

  大约行走五十来丈后,天龙坪呈下坡趋势,路面也变窄了许多,南边的连楼也没有了。沿着斜坡走下十余丈,北边竟然是霞光粼粼的天龙湖,哦!原来龙十巷天龙坪就是天龙湖的上游。

  湖边矗立着一尊约一丈五高的石像,石像为一位威武的男子手持一把长剑骑着一条巨龙在天空翱翔的样子。

  黄天公介绍说,这就是水神共工大神的石像。

  由于时辰不早了,黄天公简略地给大家介绍共工水神的来历,带着大家双手合十在共工神像前深深一躬就直向东边前行。

  天龙湖的南边依然保持古木参天的原始状态,那时为了保护水源而特地保留这片茂密森林。一条湍急的河流从桥下流过,天龙坪不知不觉变成一座跨度数丈的石拱桥,叫“天龙桥”。放眼南望,一片古树把湍急的河水严严实实地掩盖在万木丛中,只闻其声难见其形。郁郁葱葱的古木森林像一张巨大的绿色地毯,连绵不断地向南都庞岭山脉中的薄雾延伸……

  走过天龙桥不远就出现几栋宽大的石楼,石楼的风格与龙工司颇为相似,这就是龙建司的所在地和盘龙峒的建筑材料仓储地。靠近龙建司东北则是一座通往东边的城门——东城门,东城门以东上城外就是盘龙峒龙工司和龙建司的各类材料制作作坊。

  几个龙建司的建士疾步跑到黄天公和赵师公跟前热情地招呼起来。

  “哈哈哈!”一声雷鸣般的笑声从龙建司大院传来,一位比黄天公和赵师公略显年轻的高大健硕汉子从龙建司大院大步走出来,大声嚷道:“天公和师公二位长老,何以这般姗姗来迟呀?”

  天公与师公也热情地上前拍着长者的肩膀:“老雷公见谅!”说着,转身向梁宇辰一行招呼到:“来来来!各位新人,这位是龙建司长老雷兴公。”

  “见过雷兴公长老!”众人齐声抱拳向雷兴公深深一躬。

  “哈哈哈!各位新人免礼了,龙建司雷龙鸣给各位还礼了!”雷兴公也深深地向大家一躬。

  “哈哈哈!难得老雷公这般彬彬有礼!”黄天公笑着拍拍雷公的肩膀,转头对大家道:“雷兴公是一位性格爽朗,办事干净利落,声音洪亮如雷鸣,盘龙峒上上下下都尊称为‘雷公’。”

  “这下总算可以大声讲话了!”大熊兴奋地又向雷公深深一躬:“大熊见过雷公大长老!”

  “哈哈哈!”雷公上前扶起大熊:“这位龙兄一定是大熊吧!这声音与我老雷有得一拼,完成承宗礼后一定到我龙建司来!”

  “嘿嘿嘿!大熊龙兄早已被人预定了!”赵师公调侃般地提醒雷公。

  “是哪个家伙敢跟我老雷抢人!”雷公装着生气的样子。

  “还有哪个!是你的‘死对头’李铁公是也。”天公装着挑衅的样子。

  “我老雷就知道是那个老李头,哼!”他重重地一掌拍在大熊的肩膀上:“这要看大熊自己愿意到哪里才行嘛?”

  “嘿嘿嘿!”大熊使劲地搓了一把鼻子:“雷公大长老这……这边龙妹多不多?”

  “哈哈哈!”大家喷笑起来:“原来你小子是冲着龙妹来的呀!哈哈哈!跟老雷年轻一个熊样。”雷公又重重地拍了一把大熊的肩膀。

  笑毕,天公把梁宇辰一行一一介绍,随着雷公大步流星涌入龙建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