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5章 征兵令
作者:冰镇糯米粥      更新:2022-06-08 14:15      字数:2141
  董氏知道今日肯定是见不着哥哥了,便想着让守门将士带封信也好,便又哀求道:“那您能不能帮我带封信给我哥?”

  这个要求不算太过分,守门将士终于是点头答应了。

  董氏立即去马车内取了纸笔,简短地写了一封信给自家哥哥。

  守门将士收了信,便又催促着董氏离开,“好了,信我会帮你送到的,你快走吧,莫要再在军营外面逗留!”

  董氏无法,只能让下人驱车走了,想着先在防边附近家眷的居住地住一晚,看看明儿哥哥会不会与她回信。

  这一晚上董氏自然没有睡好,又是担忧家中受伤的丈夫,又是恨极了伤她丈夫的妖女,辗转反侧地到了天亮。

  天一亮,她又驱车去了军营外头,守卫的将士已经换了两个人,她忐忑地上前询问,那将士似是知道她会来,立即拿出了一封信,递给她道:“这是百夫长给你的回信,你收好了。”

  董氏大喜,千恩万谢了一番,连忙拆开信来看,等看完信中内容,面上欣喜愈盛,捏着信纸的手都用力了一些,似是想到什么解恨之事,面上露出了快意的笑容。

  董氏收起信,又是同守门的将士感谢了一番,便上了马车,匆匆离去了。

  董氏回到北境城的时候,已是黄昏时候,差一点城门就要关闭。今日守城门的还是那陈屯长,他认得董氏的马车,却因对昨日之事还有些不满,并没有与她打招呼。

  董氏却是主动停下了马车,掀了车帘与陈屯长说话,“陈屯长,我刚从北境关军营回来。”

  昨日董氏出城的时候陈屯长就知晓她去了北境关,这会儿便只是冷笑一声道:“怎么,杜太太是见着令兄了?”他这是明知故问,他可是知道军营中的纪律是有多严格的,怎么可能会放闲杂人等进军营。

  果然,董氏摇了摇头,面上却未见失望,继续说道:“虽未见着哥哥,但也得了哥哥一封信,他告诉了我一个大消息。”

  董氏说到这儿就没继续往下说,着实吊了个大胃口。

  陈屯长皱了眉头,却也没有主动询问,他是想着,军营里的大消息,没道理他不知晓啊。

  “陈屯长应该很快就会知晓,你可要做好准备了,恐怕很快你们就要忙起来了。”董氏脸上露出一抹意味不明的笑容,放下车帘,不再说话。

  马车缓缓地驶入了城门。陈屯长看着董氏的马车远去,眉头顿时皱得更紧了,心想着,这女人不会在背后给自己使了什么绊子吧,看来他得跟军营里的弟兄仔细打听打听了,到底有啥大事儿要发生。

  陈屯长这边忧心忡忡,而叶曦她们也第一时间得到了董氏回城的消息。

  阿大早就安排了好些个乞丐在城门不远处守着,只要一看到杜家的马车进城,就立马通知他。

  叶曦本以为董氏最起码几天才会回来,且回来的时候应该会带着许多人,没想到这才一天多,她就回转来了,而且同去的时候一样,都是孤零零的一辆马车。

  “有些奇怪啊?那董氏是没见着她哥哥吗?”叶曦托着腮问身旁的江弃。

  “有可能,戚家军军纪严明,应该不会让军士们随意见外人。“江弃猜测道。

  “亲人也不行吗?”叶曦对军队的纪律不是很了解,疑惑问道。

  “肯定是不行的,你想啊,要是今日来一个人要探亲,明日又来一个人要探亲,那军营里不是乱套了,还怎么安心训练。”江弃笑回道。

  叶曦了然地点点头,旋即就笑了,“那看来咱们可以暂且放心一段时日了。”

  江弃也点头,说道:“其实我本也没太担心董氏,戚家军军纪严明,在军营里的军士不可能随意外出,所以就算她哥哥是百夫长,也不太可能直接对付咱们,我更担心的是守城的那些士兵,他们若是发现了你的不寻常,将消息送到了军营,戚家军上头的人怀疑你的身份,倒是有可能派人来查问。”

  “估计那陈屯长是被我吓住了,也可能想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没上报呢。”叶曦有些侥幸地说道。

  “也许吧,而且就算报上去了,戚家军那边也没那么快派人过来的,咱们先静观其变。”江弃又说道。

  她们这一等,便又是等了五六日,不管是董氏那边,还是戚家军那边,都再没有任何动静。连叶曦让阿大去接手杜午的那间赌坊,董氏都没有出现。

  关照似是以为叶曦一伙人真的扳倒了杜午夫妻,便也很是殷勤地帮着她们处理了一些赌坊转让上的琐事。

  叶曦他们就这样不费吹灰之力的,在北境城拥有了一项产业。

  到了五月底的时候,叶曦又另外开了一家杂货铺子,专门卖那些她们从海上带回来的货物。因为有着关照的宣传和照拂,生意也还算不错。

  可就在五月的最后一日,北境城内发生了一件大事。

  城门口贴上了一张大大的告示,告知城内众百姓,边关战事告急,戚家军准备临时征兵,凡在户籍,年龄满十五到四十岁者,都需被招募,有逃兵役或是拒不投军者,全家连坐,充为边关苦役。

  此告示一出,全城哗然。北境城因为离北境关最近,再往北就是北燕国,燕国兵强马壮,时常在北境关外寻衅。所以,北境城这里的兵役也是极重的。许多人都去服兵役了,留在城内的男丁,本就没有多少。而如今这征兵告示一出,北境城内余下的男丁,恐怕就只有无知孩童和耄耋老者了。

  城内百姓叫苦不迭,一些有夫有子的妇人,已是忍不住当街恸哭起来。而那些不想被征兵的男子,这会儿已是考虑着,该怎么逃避征兵,告示中也有说明,有功名的读书人和身体残缺者是不在征兵范围之内的,一些不想上前线送死的狠人,已经打算着该怎么给自己弄个意外致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