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五章 超越时代的传奇
作者:江湖野人      更新:2022-06-08 03:45      字数:4043
  ps:本章剧情极少,没订的书友慎重考虑!

  ……

  李清照是古今中外都极其罕见的才女,

  她擅长书、画,通晓金石,而尤为精通诗词,

  因其天赋奇才,独树一格,

  被时人誉为“词家一大宗”,后人则誉其为“千古第一才女”。

  李清照不仅有才,还是活在当世的“传奇”。

  其“奇”,不仅奇在词道上独步当世,流传千古,以巾帼之身力压同期须眉。

  更奇在大胆、直爽、我行我素的独立性格,超越了世俗和时代。

  其人常有出人意料,甚至令人瞠目结舌之言行。

  李清照好酒,而且酒量还不好,几乎逢喝必醉。

  身为大家闺秀,关起门来喝醉就算了,她偏偏要写进自己的词中,让天下人都知道。

  她还好赌,自称赌遍天下无敌手,为了证明专业性,其人还专门写了一本赌博攻略《打马图序》。

  书中言“予性喜博,凡所谓博者皆耽之,昼夜每忘寝食。”

  其实,这些都是个人爱好,只要不误事、不伤人,也无可厚非。

  独立特行的李清照,怎会满足于这些小爱好?

  先说其人的婚姻,便没有走当下常规的媒妁之言、父母之命流程,而是“自由恋爱”。

  李清照之父李格非是进士出身,名列苏门(苏轼)“后四学士”,

  因文章锦绣,得哲宗赏识,曾官大学正,

  后因得罪权相章惇,被贬出外,回京后,又任礼部员外郎——

  官职虽然都不高,却尽皆清贵。

  其母王氏也出身名门,颇为知书。

  李清照受家庭环境熏陶,自幼就表现出了极高的诗词造诣,

  李格非也不是一般人,对女儿的文学爱好非常支持,

  李清照每有妙句,他必拿出来交好友传唱。

  尚待字闺中,李清照的诗词就已经名动京师,为才子佳人们争相传唱,也让其鲜明的个性为时人所知。

  常记溪亭日暮,

  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

  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如梦令》中,那个喝得沉醉误入荷花深处的少女,还算娇憨可爱的话,

  《点绛唇》中,李清照不惧世俗,大胆活出自我的性子则展露无疑——

  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

  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

  见客入来,袜刬金钗溜。

  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这首词的大意是:

  从秋千架上下来,

  懒洋洋地抚摸自己被秋千绳勒出印子的小手。

  薄薄的衣衫都被汗水浸湿了。

  看到客人进来,赶快害羞地往闺房跑,

  却又想再看看这个人,

  于是,装样嗅着手里的青梅,回过头来,倚在门边瞅。

  《点绛唇》一出,就迅速被时人奉为婉约派长短句经典之作,

  也把还是未嫁少女的李清照推上了风口浪尖。

  在道学先生眼里,这首词太辣眼睛了。

  大家闺秀直抒少女思春情怀,简直就是倚门卖笑的娼妓行为,

  质疑的、批判的、责骂的,皆有之。

  话传到李格非耳中,其人都是一笑了之,

  私下里,对女儿的“出格”行为,却没有丝毫限制。

  这个时代,这样的奇女子,

  绝大部分的人是欣赏不来的,但总有人能欣赏。

  时任吏部尚书的赵挺之的第三子赵明诚,就是李清照最狂热的倾慕者。

  在他的眼里,李清照这个俏皮、娇憨、洒脱的少女,处处都透着令他着迷的气质。

  读了《点绛唇》后,赵明诚就感觉自己恋爱了!

  其人为了见到心上人,几经周折,走通了李清照从兄(叔伯哥哥)李炯的路子,

  李炯被赵明诚的诚意打动,答应为他传信。

  之后,两个文艺青年便通过书信探讨诗词与人生,逐渐拉近了感情,并相约见上一面。

  建中靖国元年(公元1101年)的元宵节,

  赵明诚与李炯相伴,到大相国寺赏花灯,终于见到了朝思暮想的李清照,

  二人一番深入交流,彼此都留下了极好的印象。

  第二日,赵明诚便告诉自己的父亲,说昨晚梦中读了一卷书,

  内容已经忘得差不多了,只记得三句话“言与司合,安上已脱,芝芙草拔”。

  赵挺之进士出身,文字功底自然不差,很快就明白了三哥儿这道字谜的意思。

  “言与司合,乃词字;安上已脱,是女字;芝芙去头,为夫字。词女夫,这小子想要娶个女词人啊!”

  京中年龄合适,门户相当,

  又声名在外的女词人,其身份就呼之欲出了。

  赵明诚眼光奇高,一般的女子他根本看不上,

  彼时已经二十有一,仍然单身一人。

  赵尚书为了三儿子的人生大事也是操碎了心,

  见老三终于开了窍,当然喜出望外,

  爱子心切的赵挺之毫不在乎他人对李清照的评价,立即托人上李宅求亲。

  李格非也是娇养女儿的主,问过李清照的意见后,就爽快地应下了这门亲事。

  当年,赵明诚便与李清照结为夫妇。

  赵家乃是金石之家(金石学有些类似后世的考古,但不掘墓,涉及文字学、历史、书法、文学、图书学等方面),藏书巨万,能充分满足文艺女青年的艺术追求。

  李清照自己挑选了如意夫君,又在这样宽容优渥的家庭里生活,当然很幸福。

  只是,二人结婚的第二年,出了一件大事。

  贬官蔡京返回京中,取代曾巩出任右仆射后,立即掀起党争,

  李格非名列“元佑党”籍,被罢官赶出京城。

  李清照没有丝毫犹豫,当即找到一惯好说话的公公,为自己的父亲求情。

  赵挺之此时已经官拜尚书左丞、中书门下侍郎,但权势还远不如蔡京。

  更关键的是此次党争的真实原因,

  是天子厌烦了一众掣肘的旧臣子,欲要扫清朝堂,自己说了算。

  赵挺之本身就是靠打击“元佑党人”上台的,

  如何能在此时首鼠两端,为亲家求情?

  他深知这个时候不出面还好,一旦出手,肯定救不了李格非,

  还要搭上自己,也会牵连李格非加重处罚。

  但李清照哪管你什么政治考量,见老赵不愿出手,就来了性子,

  一气之下,写下“炙手可热心可寒,何况人间父子情”。

  这句诗的意思就是你官已经当这么大了,仍然为了官帽子,连亲情都不顾,

  不觉得权位烫手、心寒齿冷么?

  要知道这可是大宋,还是新儿媳写出来讽刺挖苦公公的诗词,

  轰动效应不要太大!

  好在赵挺之父子为人温和,并没有因为此事对李清照生出嫌隙。

  更没有因她未给赵家诞下子嗣,而生出让其和离的想法。

  但这次媳妇骂公公事件,却让李清照“一战成名”,

  其直爽、敢言,无所顾忌的个性传遍京城。

  崇宁五年(1106年),赵挺之进拜尚书右仆射,与蔡京争权,致后者罢相。

  朝廷毁元祐党人碑,大赦天下,除一切党人之禁,叙复元祐党。

  李格非与吕希哲、晁补之等人“并令吏部与监庙差遣”。

  但好景不长,一年后,天子又请回了蔡京,

  赵挺之随之倒台,未过多久便撒手人寰。

  蔡京当然不会因为政敌死了,就忍气吞声,

  其人不仅请天子追夺老对手的赠官,还要株连家属。

  已经任官的文艺青年赵明诚丢了官,在京城也不能再待了,

  只能带着李清照跑到青州“隐居”避难,这一躲,就是十年。

  蔡京如今权势滔天,早就没把赵明诚这个老对手家的公子哥放在眼里了。

  从大观二年(公元1108年)开始,赵明诚便时常出外游玩。

  足迹遍及仰天山、灵岩寺、泰山顶等地,

  或题名,或拓片,获得了大量的碑文资料。

  时人信奉“不孝有三,无后为大”,

  赵明诚和李清照结婚十余年,没能诞下一男半女,当然有想法。

  这几年频频外出游玩,经常数月不归,

  一方面的确是致力金石,另一方面则是蓄养外室。

  对此事,李清照心知肚明,

  而且还在《多丽·咏白菊》一词中,映射了此事——

  “似愁凝、汉皋解佩,似泪洒、纨扇题诗”。

  这两句词中,用了郑交甫、班婕妤两个典故。

  “似愁凝、汉皋解佩”讲的是郑交甫在汉皋台下遇到两位女子,

  一番眉目传情之后,两位女子就将自己身上佩戴的珠子赠送给了郑交甫。

  “似泪洒、纨扇题诗”则讲的是班昭的姑奶奶,

  班家女子多才情,和班昭一样,“班姑奶奶”也是有名的才女,

  其人入宫,初得汉成帝宠爱,得封婕妤。

  后来,赵飞燕和赵合德姐妹入宫夺宠,便设计陷害班氏。

  为防自己有生命危险,班婕妤恳求供养太后于长信宫。

  在漫长而寂寞的冷宫生活中,她作了《怨歌行》,以感伤自己的身世。

  新裂齐纨素,皎洁如霜雪。

  裁为合欢扇,团团似明月。

  出入君怀袖,动摇微风发。

  常恐秋节至,凉飙夺炎热。

  弃捐箧笥中,恩情中道绝。

  李清照在这首词中连用两个典故,抱怨丈夫另结新欢,冷落自己。

  赵明诚当然很清楚妻子的闺怨,只是理想输给了现实,文艺败给了柴米油盐。

  就连李清照自己也素面朝天,无心打扮——

  “衣去重采,首无明珠翡翠之饰,室无涂金刺绣之具”,

  但十几年的感情在,赵明诚虽然冷落、疏远李清照,

  却始终没有遗弃她,二人因为文学爱好相识,

  又因爱好研究金石,早由夫妻变成了“同志”。

  这些年,赵明诚经常出外,

  留守家中的李清照,除了帮助他整理这些拓片外,

  再无它事,日子过得清汤寡水,相当枯燥。

  登州开设女学,聘任教习的消息传到青州时,

  赵明诚正好又一次离家数月,去了仰天山拓片。

  静极思动的李清照给丈夫留书一封,雇了车,锁上门,跑了~

  之罘女学还没开学,就来了这样一尊我行我素的大神,

  注定会让本就活跃的女学,变得更加活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