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5章 朝议
作者:觅缘浮生      更新:2022-06-03 09:44      字数:4632
  刘玄的咄咄逼人,将王梁逼得不停地一步一步往后退,更是直接让王梁一个不小心,便跌倒在座位上。

  而此时,可能也有人看不下去了,也出来开口制止道:“刘大人,王大人只是那么随口一说,你也不必这么咄咄逼人,做人不留一线吧?

  大家同朝为官,理应相互宽容,刘大人这般,怕是有些失了道理。”

  一个座位稍在刘玄之前,身材纤瘦但却也高大,整个人气质看起来十分的正派的模样,让人一眼看去,就会忍不住为之信服。

  “不知这位大人乃是何人?”刘玄眯起眼睛问道。

  “我乃大将军属官从事中郎,王允。”

  听到这里,刘玄顿时有些了然。

  原来是王允,字子师,太原祁人(据乃是东汉末年史上留名的著名大臣。

  王允出身官宦世家,壮年时任豫州刺史,因与中常侍张让斗争失败而被迫去官隐居,后在何进掌权时复出,招降十万黄巾军,树立皇帝权威,从此展露头角。

  在董卓进京,开始了自己的惊天霸道之举之后,他先以美人计诱惑吕布,然后再用美人计诱惑董卓,最后直接挑起吕布和董卓之间的矛盾,最后在王允精密的安排下,一代枭雄董卓直接吸收凉凉送给了自己。

  而王允呢,原本不瘟不火,但是在刺杀董卓成功之后王允就飘了,身为司徒,在董卓凉了之后,王允的权威直线上升。

  毕竟当时献帝年幼,不能主政,又因其时诛杀董卓的主要人物,吕布又听其的命令,所以一时间,王允成为了掌控朝堂的大佬,其身后的王家,也因此走上了巅峰,众多世家,在那时,基本上都以王允所在的王家为首。

  但是呢,俗话说的话,要使一个人疯狂,必先让那个人膨胀。

  王允在诛杀完董卓,自己一人掌控朝堂,如同实际上的皇帝一般,所以王允飘了,觉得自己就是世间上少有的可以名留千古的著名能臣,如同霍尹那样。

  所以在其看来,所有的乱臣贼子都该死,毕竟自己掌权了,造反就相当于造自己的反。

  当初董卓掌权的时候,王允就生活在深深的恐惧之下,被董卓羞辱多次,早已对董卓一行人恨之入骨。

  所以在诛杀完董卓之后,董卓余党李傕、郭汜、樊稠等人因为害怕,想要向王允投降。

  但是王允对几人恨之入骨,所以就以乱臣贼子,不得宽恕这样的理由,拒绝了几人的投降。

  而这样的操作,也是直接震惊了众人,没想到王允居然这么飘了。

  尤其是吕布,更是如此,差点就想敲开王允的脑袋看看王允到底是不是被驴踢了。

  不然的话,为什么明明好好的一个人,要做这样与白痴无异的事呢?

  当然了,其实吕布也不懂,主要还是王允信任吕布,觉得吕布是天下第一武将,又有着战力天下第一的并州狼骑,想来李傕、郭汜、樊稠等人也不会是吕布的对手。

  而这也是王允之所以硬气的存在,主要还是吕布自身给了王允勇气。

  但是,万万没想到啊,一直稳如老苟的王允,这一次居然玩脱了。

  没想到天下第一的吕布,居然也不是董卓余孽的对手,就这样轻而易举的被打败。

  这下好了,最大的依仗直接被人家打败了,甚至连家都不敢回,直接当场跑路,深怕慢了就会被吞并似的。

  最后,因为王允拒绝自己等人的投降,所以李傕、郭汜、樊稠,等董卓余孽就直接把王允拿下,然后处死,狠狠地呸了一声道:“让你不允许我投降。”

  就这样,一代著名大臣王允。就结束了自己光辉的一生,落下了自己的帷幕。

  没想到此人就是王允,自己把那王梁呵斥得连连后退,这王允就直接上来维护。

  分明就是打了小的,老的立马就出来了。

  “原来是王大人。”刘玄随意的拱了拱手行礼。

  而刘玄不在乎的态度,更加惹恼了王允。

  要知道,虽然王允现在只是从事中郎,一个仅仅六百石的大将军属官,明面上王允等级也没有刘玄的高。

  但是,且不说俗话说得好,宰相门前三品官,就是按资历上面来讲,王允也是刘玄的前辈。

  毕竟在黄巾之乱之前,王允可是也做过豫州刺史的人,等级也是和现在的刘玄一样。

  虽然当时的刺史也只是一个六百石的官,但也还是差不多一样。

  “年轻人,年轻气盛是好事,但是过于嚣张跋扈,迟早有一天,吃亏的会是你自己。”王允阴恻恻的说道,

  刘玄不屑的冷笑一声:“年轻人的事,王大人你老人家还是不要多管了。

  以后我会怎样,那也是我的事。

  而且,我也有句话想送给王大人,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我们年轻人还有很长的时间,还有很多的机会。

  但你老人家就不一样的,到时候谁人的结局会是怎样,还犹未可知。

  且,在这里我提醒王大人一下,虽然大人你是大将军的属官,从事中郎,但是大人你也别忘了,现在我是一州之牧,秩比两千石,而大人您仅仅六百石,所以你这么和我说话,和刚刚我说的那个王梁又有什么区别。

  他不懂,难道曾经做过重要大臣的王大人你也不懂?

  若是连上下尊卑都不能分清的话,那我建议,王大人还是多回去学学,不然失了礼仪,影响的可是大将军的颜面,那可就不好了。”

  听到刘玄完全不顾资历,居然就这样对自己开怼,王允一阵气急。

  好家伙,你这是不讲武德,我和你讲道理,你居然用官位来压我。

  一时间,王允也是无法反驳。

  然而,作为一个需要拉拢世家,让世家成为自己助力的大将军何进,看到这样的情况,又怎么会无动于衷。

  再说了,俗话说,打狗还得看主人。

  这刘玄明知道王允是我的人,但还是这么明目张胆的逼迫,分明就是没把自己这个大将军放在眼里,着实可恨。

  不过作为大将军,自己也还是要点颜面,总不可能下场亲自和刘玄去斗,那样的话,赢了说自己以位欺人,输了连颜面都没有,着实划不来。

  所以大将军何进开口制止王允想要继续和刘玄争论下去的暗暗把刘玄记在了心里,恨意直线上升。

  既然敌人已经撤退,刘玄也没有继续纠缠,毕竟那所谓什么宜将剩勇追穷寇,莫要沽名学霸王的道理在这里行不通。

  现在何进掌控朝堂,整个朝堂上下,都以何进为首,现在与何进对上。实在是不理智的行为。

  自己又不是王允,要做那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傻帽行为呢。

  所以在何进开口制止了之后,刘玄也只对何进行了个礼,然后闷声坐下,没有任何的反应和表情。

  毕竟人不犯我,我不犯人。

  ……

  很快,时间就在这样的沉闷的氛围中过去。

  直到几声鞭响,才把刘玄从发愣之中,弄回过神来。

  只见六年前还气宇轩扬,威风不已的刘宏,现如今却是一副十分虚弱的模样,好似连喘一口气,都需要花费巨大的力气才能做到一般。

  就连前往龙椅的一路上,都是需要一众小宦官抬着来的。

  进气多出气少,明眼人都能够看得出来,刘宏显然就是一副时日不多的模样。

  等到把刘宏安顿做好之后,中常侍张让高呼:“陛下临朝,上朝开始。

  有事启奏,无事退朝。”

  ……

  上朝的声音开始之后,陆陆续续的就有大大小小的朝臣走出来,纷纷向皇帝刘宏禀报着各自的奏折。

  有的有说大汉各地出了些什么问题,需要什么解决。

  也有的有说哪里哪里出现了祥瑞,需要大赏天下,普天共乐。

  也有的说,哪里有著名的人士出世,有大才,需要征辟。

  还有的说哪哪有贞洁烈女的出现,需要立牌坊。

  林林总总,有着许多乱七八糟的小事一大堆。

  总得来说,每一个王朝的末期都是这样。

  基本上所有的人都是在粉饰太平,报喜不报忧。

  搞得整个天下就是俨然一副太平盛世的模样。

  除非是一些精明的皇帝,否则大多数的人,基本上都是被这些大臣们忽悠,搞得以为自己的天下安稳无比。

  以至于到最后人家快打到皇宫,可以威胁自己的身家性命之后,才猛然的发现,自己原来都是被大臣们忽悠了。

  不然的话,后世的著名亡国之君崇祯朱由检在结束自己的性命之前感叹,自己非亡国之君,而大臣皆是亡国之大臣,皆大臣误他的感叹。

  皇帝刘宏自然也明白其中的原委,但是现在又能怎么办呢?

  自己的身体情况每日愈下,还能坚持多久,也是一个未知数。

  也因为自己的身体情况的原因,朝中的大臣也都纷纷开始放飞自己,不再把自己放在眼里面。

  甚至是自己还没死,朝中的大臣们就已经开始争论拥立自己的两个儿子谁来当皇帝。

  甚至是为此,不惜大打出手,简直就是无君无父。

  可是,这又能怎么办呢?

  毕竟现在,谁又会把一个快要死掉的皇帝放在眼里呢?

  想到这里,刘宏也是一阵的悲凉,孤家寡人的感觉,更加的严重。

  在刘宏昏昏欲睡,十分疲惫的状态下,那些鸡毛蒜皮的小事终于讨论结束,开始要上重头戏了。

  率先走出来的,便是杨家的代表杨彪。

  杨彪,字文先。弘农郡华阴县人。东汉末年名臣,太尉杨赐之子、名士杨修之父。

  杨彪少年时受家学熏陶,初举孝廉、茂才。其后征拜为议郎,参与续写《东观汉记》。

  任京兆尹时,揭发黄门令王甫的贪赃行为,使其被定罪诛杀。累任侍中、五官中郎将、卫尉等职。

  汉献帝时,遍历三公(司空、司徒、太尉)之职。权臣董卓意图迁都时,杨彪据理力争;

  献帝东迁时,杨彪尽节护主。曹操挟献帝定都许县后,将杨彪下狱,获释后又任太常。

  他见汉室衰微,便诈称脚疾,不理世事。曹魏建立后,拒绝出任太尉,改光禄大夫,待以客礼。

  作为当朝的著名大世家的代表,杨彪率先开口道:“臣有本上奏。

  陛下,现如今我大汉蒸蒸日上,天下太平,自陛下登极以来,虽有跳梁小丑作乱,但最后好歹也都平定。

  如今两位皇子年级见长,乃是已经到了立太子的时候。

  所以微臣建言,恭请陛下立太子。

  臣观陈留王刘协,少小聪慧,机敏过人,心怀仁义……阿巴阿巴。”杨彪先是说了一大堆恭维赞扬刘协的话。

  然后便又直接说出了自己的目的:“臣看,陈留王刘协,知忠孝,明礼仪,有大仁,乃是世间少有的人间俊杰。

  所以,臣建议,立陈留王刘协为太子,望陛下深思。”

  说完之后,杨彪便退了下去。

  而紧接着上台的,是刚刚和刘玄吵架争论的主角,王允。

  作为大将军何进的人,作为王家这边的世家代表,王允提出了与杨彪相反的意见。

  “陛下,臣也有本驺。

  如杨大人说的那样,为了国家的安定,应当要早立国本,以安人心。

  但臣与杨大人意见不同,臣觉得,刘辩阿巴阿巴……”

  同样,也是和杨彪一样的开局,说了一大堆恭维赞扬刘辩的话。

  然后再说出了自己的目的,建议立刘辩为太子。而且比杨彪还要更猛的事,王允直言,仿佛刘辩就是未来大汉的希望。

  搞得好像不立刘辩,整个大汉的天下就会乱了一样。

  好家伙,王允居然开始不讲武德,这样的贬低刘协抬高刘辩,杨家那边的人如何能干。

  于是,朝堂之上瞬间成了菜市场一般,双方大臣互相攻伐,揭露对方的短,且引经据典,相互辩论,只为了能够证明自己等人的选择,才是最好的,最佳的选择。

  整个朝堂之上,也就只有几人冷冷的看着眼前的一切,面无表情。

  其中一个,便是当今的皇帝刘宏。

  对于这样的局面,刘宏早已非常的熟悉,毕竟这么多年都是这样过来的,早就习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