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章 意外
作者:追云的星星      更新:2022-05-29 05:38      字数:2142
  袁隗的话使张让很气愤,这根本就是无稽之谈,抹去了邢道荣的功劳不说,还令他无法升迁,立刻反驳道:“启奏陛下,袁太尉此言大谬。邢道荣乃有功之臣,如今得不到应有的赏赐,恐寒了前方将士们的报国之心。”

  “阿父,那应当如何?”

  听了皇上的话,张让心里很清楚,陛下的心中已有松动,邢道荣升迁为刺史是不可能了,要是改封其它官职,他一旦离开了东莱郡,那么自己每年的红利将受到影响。邢道荣办事很令人满意,这次怎么也得给他谋些利益。

  “陛下,东莱郡在邢太守的治理下,百姓安居乐业,赋税按时交给朝廷;而临近东莱的北海、城阳两郡,连年灾祸,百姓流离失所,朝廷调拨了很多的钱粮救灾;这次黄巾贼又席卷了境内,两郡的告急奏章接连报来……”

  张让的话还没有说完,就被汉灵帝打断了,他说道:“阿父,到底怎么办好,你就直说吧,别在啰哩啰嗦说些没用的了。”

  张让摸准了皇上的心思,知道皇上最怕听到哪里遭了灾,每有这样的事情,他都很不情愿地往外拿钱。张让等来了这句话,忙说道:“陛下,可将城阳、北海两郡划给邢太守治理,这样即可封赏了有功之臣,还解决了朝廷之忧,乃一举两得之计。”

  灵帝拍手称快,刚想下旨同意,杨彪反对道:“陛下,要是将三郡合一,青州就失去大半,实无道理。”

  灵帝一听有人反对这个绝好的建议,不乐意地说道:“杨爱卿,你要是拿不出什么好的建议,北海、城阳两郡的百姓,就由你们杨家救济。”

  杨彪听了皇帝的话,吓得不轻,真想抽自己几巴掌,多这个嘴干什么。稍作思考,说道:“陛下,邢道荣身为太守和荡寇将军,其责就是保境安民,就算立有大功,擢升其职根本……”杨彪很想说‘不需要’,但抬头看见灵帝一副要吃人的模样,急忙改口道:“擢升其职根本就是天恩浩荡,邢太守定会感恩戴德。老臣认为,北海、城阳两郡还是不要全部划给邢太守管理,可将北海东部五县、城阳郡东北部四县,暂且交给邢太守管理,这几个县与东莱接壤,遭受灾害也较重,如若邢太守真将这些地方治理好,皇上在重赏他,未尝不可。”

  灵帝听完后,也觉得他说的有道理,既不违背原则,又丢了烫手的山芋,两全其美的办法,连忙叫小黄门到东莱郡宣读圣旨。

  孙乾他们直到九月上旬才回来,随同前来的还有宣旨的太监。接完圣旨,我有点哭笑不得,官职没有升迁,钱粮没有得到,到给我送来了一大堆难题。自己收编了二十多万人的黄巾军流民,已耗费了全郡四成的存粮,要是再增加近二十万人口,东莱郡的财政将会出现赤字,要是万一有点天灾人祸,后果不堪设想。如果接受了九县的管辖权,人口将会增加十八万,面积扩大近一倍,我东莱郡散在何处的县国,将会连接在一起,即使发生了战争,纵深也会延伸。

  好处与坏处显而易见,这又是皇帝的旨意,不接收也得接收。九县(今天潍坊的东部,青岛市的大部)的百姓经过黄巾之乱后,十室九空,人口骤减。我每巡视到一地,到处都能看见无人掩埋的白骨。

  十月,天气见凉,九县的百姓们因错过了春播时节,不少地方颗粒无收,生活上也更加的贫苦。他们以野菜、树皮、草根等为食,不少人因为营养不良,生生的饿死。押送粮草的东莱郡士兵和民夫,望着眼前的惨状,无不被感染的泪流满面。前些年,他们也曾经历过这种饿殍载道,幸好邢太守主治东莱郡,他们的生活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为了便于管理,与九县搭界的当利、掖县、长广、不其、葛卢、黔陬等县国,合并胶东、下密、都昌、即墨等五县,组成了几个较大的县,由县令带头参与救灾,所需物资都有当地官府调拨。余下的夷安、高密、昌安等四县,合为高密、昌乐两县,由韩暨统一管理,进行救灾、安民、重建等工作。

  黄巾之乱带来的唯一好处,就是世家大族被灭家的不少,很多的田地都成了无主之物。这些田地,全部被官府接管,按照人口的多少,发放到百姓手中。百姓有了自己的土地,对官府更加的拥戴,官府所下达的每一项政令,都能够顺利地得到实施。

  自从接受了九县的百姓,一天安稳觉我都没睡过,到了11月中旬,百姓们被全部安置完毕,心中的那块石头总算落了地。至此,东莱郡下辖黄县、掖县、卢乡县、曲成县、惤县、昌邑(当利等县合并)、长广县、不其县、即墨县、牟平县、东牟县、昌阳县、胶东县、高密县、昌乐等十五个县,人口近百万,殖民地倭奴人口300万;军队两万人,屯田兵3万,衙役、辅兵五千人,水手三千人,汉协军四万人,战马九千匹,战舰十艘。

  九县的救灾、安民进行到最后阶段时,朝廷给我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惊喜,不但送来了两千石粮食,三千副盔甲,还把昌安(昌邑)盐场的经营权转交给了我。

  让我更意外的是,妍儿有喜了,自从这个喜讯传出去,每天都有人到府中贺喜。这一日,府里来了一位壮士,他身高八尺有余,体格健壮,浓眉大眼,孔武有力,使礼过后,说道:“闻听大人爱民如子,文治武功,公骥早有投靠之心,今唐突而来,还望大人海涵。”

  我努力的思考三国中哪一个人的字叫公骥,怎么也没想起来,幸好程昱差口说道:“主公,壮士乃琅琊人士,姓颜名良字公骥,武艺高强,是不可多得的猛士。”

  颜良前来相投,我很是意外。历史上此人是袁绍的头号猛将,随同袁绍东征西讨,建立了赫赫战功。如今他成为我手下的大将,我要好好的栽培、重用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