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章 春耕大典
作者:追云的星星      更新:2022-05-29 05:37      字数:1849
  幸福的日子总是过的飞快,从初三起,韩暨就带了几个随从,开始对其它六县进行实地考察,尽快地把水利建设,提上日程。初六,石广元的晒盐场和理石场,开始动工了;金矿和造纸场,也在江监丞和左监丞的带领下,纷纷开工。过完十五,附近七县在县令、县长的指挥下,水库、水坝等工程也开始施工。再加上年前动工的昌阳军港,(由太史慈、韩当和蒋钦负责)一下子启动这么多工程,整个东莱郡都沸腾了起来。

  为了使各个施工基地尽快的完工,钱和粮草,每天源源不断地运向各个施工基地,一丝不敢停留。所征用的民夫,每天干够五个时辰的活,管两顿饱饭,给五铢钱,就是这样的低廉报酬,报名想当民夫的人,大有人在,为此都挤破了头;因为家里实在是太穷了,百姓们都想到工地干活,干不到一天的活,管饱还给钱,是前所未有的好事。人多了,也愁人,为此各县不得不每月轮换一批人施工,这样做既能保证工了程进度,还可避免疲劳过度。

  一次性上马这么多工程,我的压力也倍增,唯恐哪个环节出现问题,每天奔波在不同的工地。好不容易回到了郡府,屁股还没做热,孙乾听说我回来了,就急忙前来,说道:“主公,粮库现在存粮只能够三个月用的,要是剩下六个县在同时开工,粮食最多有维持两个月,我们是否赞停一些工程。”

  “工程一个不能停,这关系到我东莱的未来,咬紧牙关也要坚持住,你可有解决之法?”

  “主公,现在动用的粮钱全是查抄杨家和几个官员的家产,官仓的粮暂没动用。可给朝廷上两道奏章,上书水利工程的重要性,叫朝廷下旨开仓或者拨粮,这是其一;第二到外地收粮,大汉这两年虽是遭遇了灾害,但两淮以南,粮食充足,价格合理;第三开源节流,民夫每餐加些粗粮,战马非战期间,喂养的粮食,两顿也可改为一顿;第四,向世家大族借粮,待秋收后,加量返还。”

  “除了最后一条,其它的尽快落实,如有解决不了的,可找程大人、志才商议。”

  “诺。”

  ********

  二月二,是每年春耕大典的日子,各地官员都要主持大典仪式。春耕大典的第一项是祭天,祭天用的台子,位于城南的河边,有十几米高;祭台的顶端,放了一张供桌,上面摆放了三牲、四果、五谷、六素;供桌前面,放置一个大的香炉,里面插了六枝一米多高的香;几个优人装扮的风、雨、雷、电、土地、山神等诸神,站在供桌的左右;供桌的后面,是玉皇大帝和太上老君的泥塑像。

  辰时一到,我在几位官员的陪同下,缓步登上了祭台,跪在蒲团上,三拜九叩之后,我大声说道:“悠悠苍天,曷其有极;繁繁浩土,曷其有灵。天宇澄霁,气抱日光,采绚烂熠,耀如绮兰。祈望诸神,祐我东莱,风调雨顺,黎民平安。皇天诸神,后土神祗;眷愿降命,统领黎元。千古昭昭,何其显耀;壮哉天神,泽吾万民。”

  祭天过后,我换下官服,换上麻衣,来到田间。一位老农牵着两头耕牛,我在后面扶持着直辕犁,开垦今年的第一垄地,这也是春耕大典的最重一环。放犁到了中间,我实在累得要命,微微歇了口气,继续干了起来,等到地头时,我累的呼呼大喘,一腚做在地上。

  我仔细地观看了这个犁,发现它和后世的有很大的不同。记得我小时候,在乡下帮爷爷奶奶干活时,他们那个犁是弯的,一头牛一天耕个五六亩地,一点问题都没有。使用这种犁,两头牛一天干两三亩地,算是多的,人也跟着累的要命,效率太低了,我得想办法解决这个问题。

  说干就干,我吩咐左右拿笔和纸过来,画了几个草图,认真琢磨了一会,觉得都像又不像,叫来了几个老农和工匠,研究了一番,也没有个结果,决定把这五六个模型都造出来,哪个好用用哪个。我还记得,再一次山区拉练时,有一种旱田用的扯犁,两三个人就能操作,相当的方便,也叫工匠把这种犁,一起做了几个。

  第二天一早,护卫禀告我,红匠门连夜做好了模型,正在衙门口等候。我和孙乾来到了郡府衙门,让老农带着八九个模型,随便找块地做实验,发现确实比以前的直辕犁好用多了,特别其中的一口,不但犁的快,翻出来的土也很深,要的就是这个样子;扯犁也很好用,虽然不如牛耕的快,但胜在简便、实用。

  “主公,这是你发明的犁,你就给起个名字吧。”

  “这个弯曲的犁,就叫曲辕犁吧;这个犁乃是我们东莱人制造出来的,就叫东莱犁。”我不假思索地说道。

  “主公圣明。”

  “马上让工匠按照两种犁的样子仿造,在全郡范围内推广。”

  “诺。”

  (曲辕犁的发明,带来了生产力的提高,推动了社会的发展,特别是在封建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加快了各民族的融合,汉族的人口也越来越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