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6章
作者:满山红遍      更新:2022-05-25 09:08      字数:2001
  夏雪头一碰到枕头就醒了,顺着说话声音望向秦晏,迷茫中……

  姑娘迷茫的眼神犹如一只迷途的小羔羊,无声的恳求你带我回去吧我很乖的很听话的……

  秦晏被门口的阳光晃了一下,眼一花,扭头朝外急急溜走,错眼消失不见……

  福慧长公主看看夏雪看看侄子消失的方向,半天没搞明白——难道刚才发生了什么故事她错过了?

  可……不能啊……

  春光烂漫,百花齐放,万家飘香……

  夏雪进宫,已经五日,正在积极养伤中。夏雪及其乳母蒋氏状告前宣恩公宠妾灭妻一案,亦过去五日。虽然案子一日便告审结,皇帝和皇太后都有了旨意,皇后随后也表示了一下。然而夏雪掀起的风头,才真正开始……

  旁人以为她只是掀起一股浪,焉知她是要掀起整个天!不过这是后话,暂且不提。

  对于夏雪掀起的浪,很快就有后浪赶前浪,十分热闹。

  其中一浪,皇帝判了前宣恩公太夫人申氏。“教子无方,念其年长,罚俸三年,闭门思过”。

  皇后下旨训斥,并派了两个人去“教教她该怎么教子”,一个是内常侍,一个是内给事,两人都是比较有实权的五品内官,也都是皇后的人,去调教申氏名正言顺,旁人都不好拦着。

  皇后此举真实的意思,一来是要保住申皓云。有了皇后遣来的人,旁人就不好将申皓云怎么样了,否则就是打皇后的脸,这谁敢?二来、更重要的是——申皓云还在福源寺“诵经”做那事儿,皇后怕有个意外,这是让人去盯着,决不能在这最后几天出事儿、功亏一篑。

  皇后诏令刚下,问题又出来了。申皓云如今不在家呆着、照圣旨的意思“闭门思过”,竟然出去游山玩水,这是公然抗旨!

  就算申皓云去诵经提前上奏过、要请假初一十五不给进宫皇太后、皇后等问安的嘛。可你又不是出家了在福缘寺呆这么久,诵经你不会回家去诵啊。皇太后有儿有女有孙有儿媳有孙媳好好儿的,你干嘛这么好心替皇太后诵经这么久?你啥意思?自己儿子教不好,你还成心找事儿呢?

  于是不少人提出,该将申皓云撵回家去,回去好好将她家拾掇拾掇,谁知道还有多少丑事儿。

  当然这事儿背后是福慧长公主和魏亲王妃操纵的,她们虽然明知为了诅咒皇太后的事儿对方一定不会走——福慧长公主虽然没将诅咒的事告诉皇太后,可告诉了魏亲王妃,两人一块也好谋划对付——可不闹腾闹腾给对方添堵岂不是太便宜他们了?

  这事儿还没完,随后又有人翻出申皓云将第一代宣恩公的四个庶子都赶出府的事儿。那四个宣恩公的庶子可都是申皓云的大伯子小叔子,虽是申皓云老公的平辈也算是申皓云的长辈、女人的辈分有时候随子女、地位低下一点,申皓云竟然如此彪悍,不得不让人刮目相看。

  完了又有人翻旧账,翻出宣恩公府比如宣恩公如何吃喝嫖赌,申皓云如何假慈悲真恶毒……

  墙倒众人推,如今皇帝圣旨都下了,申皓云的女婿赵致丰也被夺职了,上头的意思太明显,下面不赶紧着跟进,那不是和自己前途过不去?众人使劲推墙啊。

  皇太后不知道怎么回事,但能看出秦无恙和庄羽翼在背后动手脚,因此便遣人去“问问”申氏。这些都怎么回事啊,你这个家怎么当的,再闹下去下一个官司又该打起来了。

  皇后下旨训斥申氏是和皇太后说过的,皇太后这时候不能驳了她的旨,就这么委婉了一下。总之就是要吵得申氏不得安宁,让她动起来。

  皇太后的智谋远非常人所能及,她不需要知道某些事照样可以见微知著相时而动、配合秦无恙她们一下。这时候也只有皇太后的懿旨才能越过皇后的旨意达到申氏头上。

  而皇太后的懿旨刚下,不等诘问的人去到福源寺,陆皇太妃终于坐不住了跑去找皇太后,装疯卖傻赔笑说申氏在给皇太后祈福,就让她在福源寺对着菩萨佛祖忏悔思过也挺好的……又插科打诨说什么不能让人家说我们刻薄寡恩对皇亲外戚太严厉了难道因为先皇不是孝宣皇后亲生之类啰哩啰嗦……

  皇太后接话说我没让她别思过也没断她口粮啊可皇帝让她闭门思过难道我们要皇帝改了旨意出尔反尔?难道圣旨让她流放南边荒漠之地你让她去北边苦寒之地并说左右都是服刑?

  陆皇太妃想拖上几天别让皇太后将申氏硬弄回家这皇太后不能拦着不让人诵经思过,可皇太后让人诘问申氏治家无方陆皇太妃同样不能说什么。两人唇枪舌剑刀来枪往陆皇太妃就急了。

  陆皇太妃越着急皇太后越知道她们有鬼,就越要堵她。本来陆皇太妃不至于乱了方寸做出这么没水平的事儿,可她总觉得心里膈应,又十分巴望着皇太后早点死,这一急就露了马脚。就算遮掩的可以,但她和皇太后都是个中高手了又怎能不知?

  到最后皇太后遣了内侍去福源寺,福源寺现在好热闹,皇后皇太后的人轮番来,将主持等吓得半死,以为事发了。不过他们贼胆贼大,诅咒的事儿还在继续,皇太后毕竟什么都不知道也不能做的失了分寸。她是皇太后,做的是大事!

  这一浪就这么闹腾一番虽然热闹却影响的人不多,也有人给申氏求情如何如何的,都不重要。

  而第二个浪头就更凶猛的多且影响也更为广泛了,那就是夏雪在公堂之上提出的关于家丑外扬、咬舌自尽的说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