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2章 此战关键在后勤
作者:风啸木      更新:2022-06-20 16:36      字数:6200
  <div id="cener_ip">  开元48年,大明崇祯四年。

  十二月初八。

  腊八节代表着这一年已经接近尾声,新年即将到来。

  从这一天开始,百姓们都准备过节。

  最后一天的除夕节和大年初一的元旦节。

  这两个节日是一年间最重大的节日。

  腊八节,往年的百姓们,从今天开始就准备年货,迎接新年的到来。

  现在汉中的百姓, 已经察觉到硝烟的味道。

  不断在汉中集结又奔赴各地的军队。

  打开官仓,运输大量粮食的民夫。

  加强巡逻又执行宵禁的汉中城。

  种种反常的迹象,让百姓心中充满了疑虑。

  直到《汉中周报》公开了战争的消息,呼吁秦王府之下所有百姓,众志成城团结一心,一起抵挡残暴的明军。

  秦王府之下所有百姓,知道明军集结重兵攻打这里。

  战前凝重的气氛, 让他们都没有心思准备过节。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天下兴亡,受伤最重就是普通百姓。

  他们在苏河入主汉中,没有受到太大伤害,但也见识到平时的高官显贵,土豪士绅的下场。

  百姓还没有忘记明军的残暴。

  明军真的打进来,一定会割下他们的脑袋,说他们是黄衣贼,拿去立功。

  不同的百姓,他们表现出的态度也完全不同。

  农民们为了保护自己分到的田地。

  他们把丈夫儿子送到战场,告诉丈夫孩子,一定要打胜仗,保护属于他们自己的土地。

  农民们拼尽自己所有的能力,帮助秦王赢得这场战争的胜利。

  城中的小市民,他们收集好细软,看到形式不对, 就准备跑路。

  精明的商人找寻商机, 越混乱的时候, 他们的机遇越多。

  还有一些隐藏起来的大明忠良, 他们摩拳擦掌,准备迎接大明天兵入城,剿灭可恶的黄衣贼。

  ………………………………

  苏河在秦王府后殿中,看着王文君在他面前,摆放的几个小盒子。

  “这么短时间,你们就把我说的几味药,全部研制出来了。

  这真是太神奇了,我还以为只能成功一两味药。”

  “夫君,这些药,怎么可能是我们研制出来的。

  除了藿香正气水,你提供较为详细的药方,这味药是我带领医生们,经过多次实验配置出来。”

  王文君直接否定,研究出一味效果出众的药方,需要非常长的时间,短时间内不可能办到。

  “夫君,是你提供的很多政策, 吸引一些具有独家传承的人, 把自己独有的配方献了出来。”

  王文君给苏河介绍,这些药物的来历。

  苏河听完王文君的叙述, 他觉得自己两手准备非常正确。

  他让王文君集结众多医生,研制几味苏河印象深刻的药。

  他知道研究陌生的药物,耗费很多时间,很可能赶不上这场战争。

  苏河想到历史上,有很多中华瑰宝都失传,独特的药方就是其中之一。

  每经历一场战乱,就有大量的珍贵资料消失。

  特别是明末和清末,这两场动乱,耗时都非常长,影响非常大,导致数亿人死伤。

  明末的清军,屠光了四川一个省的人口,并把黑锅扣在张献忠头上。

  大量掌握技术的人,还没有来得及传承,他就带着独门技术死亡。

  现在还没有经历大规模战乱,中医正处在鼎盛时期,应该有很多没失传的药方。

  苏河发布诏令,只要有人献上有用配方。

  直接奖励爵位和大量银币,了解医术的人,还能进入卫生部,成为一名官员。

  这个配方专利属于献方的个人,专利有效期内,每年都会分得一份不菲的专利授权费。

  这個政策,对于一些祖上阔过,但后人不争气,陷入贫困的中医世家子弟很有吸引力。

  王文君拿起一个幽黑色的粉末,介绍道:“夫君,这种药粉,对于外伤很有效。

  它配合青霉素使用,能让很严重的外伤快速恢复。

  它除了没有云南白药那种救命的效果。

  对于外伤的治疗,比你说的云南白药效果还好。

  这种药没有名字,根据药物的颜色,我就把它命名为黑药。”

  王文君介绍完,又拿起一份膏状药物。

  “夫君,这是丹参膏,对于身体虚弱、中暑等症状,都有很强的疗效。

  它能补充人体元气,让人受伤之后,尽快恢复过来。”

  苏河看着王文君,一连拿出十几种药物。

  这些都是针对特殊疾病的药物,能被王文君挑选出来,效果都非常强大。

  特别有几味药,专门针对蛇毒和毒虫咬伤的治疗。

  这些药物的出现,填补了军医很多疾病无药可治的窘境。

  患病能治疗和必死,这对士兵的影响完全不一样。

  王文君说完感慨道:“夫君,你这个政策真是太优秀了。

  我了解一下这些人,他们有很多人,家传医术已经失传了。

  这些药方都是孤本,典籍上根本没有记载。

  没有这个政策出现,再过一两代人,这些药方就容易失传。

  历史上就有很多珍稀药方,就是这样失传。”

  苏河听到王文君这样说,他想到一个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想法。

  “文君,你应该知道《本草纲目》,这是名医李时珍写的医书。

  这上面有很多经典,但也有一些偏方,未必适应所有人。

  我觉得咱们应该利用汉中医院这个绝佳的平台,编写一本全面的药典。

  详细记录每一种病,应该怎么治疗。

  这样能为后来的医生指明方向,也能让更多的经典药方流传下去。

  全面的药典太复杂,需要的时间和人手都非常多。

  我建议先边编写一本常见病治疗要点,让乡卫生所推广,看一看是否有效。”

  苏河认为这种药典,最大的效果是方便培养乡村医生。

  乡村医生不需要懂得太多,只要识字和了解药性,能按方抓药,这就是一名合格的乡村医生。

  这主要是为了缓解,农村基本没有医生的问题。

  现在百姓的平均寿命才三十多岁,这个寿命太低了。

  三十岁正是壮年,却因为某一些常见的疾病死亡。

  这非常不利于社会的发展。

  培养出大量的乡村医生,至少能让农村平均寿命,提高到四五十岁。

  还能减少很多乡村婴儿的死亡。

  王文君眼睛一亮,惊喜地说道:“夫君,这真是一个好主意,这本书真编写出来,能救活很多人。”

  咚咚咚。

  房门被敲响,女警卫在苏河的示意下,打开房门。

  曲清漪走进来,站在苏河旁边恭敬的说道:“秦王殿下,科学院化学所牛所长派人传来消息,青蒿素萃取完成,经过验证真能治疗疟疾。”

  苏河听到这个消息,他精神一振。

  青蒿素研发出来,进军西南地区,就完全没有了阻碍。

  他立刻赶往科学院化学所。

  ………………………………

  科学院化学所所长牛犇,看到苏河到来后。

  他拿着一个小玻璃瓶,惊喜的说道:“老师,在您的指导下,我们化学所终于提取出青蒿素。

  并经过详细的实验,它能治疗您说名为疟疾的疾病。

  效果还非常好,简直是您说过的特效药。”

  苏河看着眼前这一小瓶药物,这就是治疗疟疾的特效药。

  他接到曲天的信件,意识到西南地区非战斗减员太严重。

  它让西南地区调回来几千名被蚊子叮过的士兵。

  让曲天他们,用玻璃瓶灌了许多营地周边的污水,这里有蚊子的幼虫,它们就携带着疟原虫。

  同时让西南的部队,加强蚊虫防治。

  他让四川都督府,必须给每一个士兵,都配备蚊帐。

  军队也清理营地周围的水沟,消灭蚊虫的孳生地。

  疟疾有一定的潜伏期,这些看似健康的士兵,在被蚊子叮过之后,可能已经感染疟原虫。

  现在发病的士兵,根本没有办法从西南走回汉中。

  这队士兵,有人在半路上,就出现了疟疾的症状。

  他们来到汉中后,汉中医院和化学所相配合,再加上显微镜这种先进仪器。

  汉中的医生,已经搞清楚了疟疾的罪魁祸首。

  有几位英勇的重症士兵,死亡后请求解剖他的尸体,牛犇等人找到了疟原虫。

  他们和污水中发现的疟原虫对比,发现这是同一种寄生虫。

  青蒿素提取有很大的进展,这些患病的士兵,正好检验青蒿素的效果。

  证明青蒿素有效性后,牛犇立刻通知苏河。

  “老师,我们化学所,已经研制出青蒿素工业化提取的技术。

  我们把这些专利,转交给制药厂,它们负责生产青蒿素。

  我们和汉中医院医生合作,搞清楚青蒿素治疗疟疾,这种药物的用量用法。”

  牛犇非常开心,搞自己喜欢的化学研究,还能拯救非常多的军人。

  青蒿素注册专利,还能为化学所所有研究员,带来庞大的钱财。

  他们只需要专心搞科研,爵位、名望和钱财都不缺。

  苏河对身旁的钱明义交代道:“明义,你要亲自督促制药厂,把青蒿素、青霉素、大蒜素列为最重要的药物,保质保量制造好。

  还有一些药物,今天会交给你。

  你督促制药厂,让他们尽快形成工业化生产。”

  钱明义立刻回应道:“秦王殿下请放心,青霉素和大蒜素,制药厂已经大量生产。

  青蒿素和其他药品,制药厂也准备足够的工人和原材料。

  我们会立刻设计生产线,尽量让这些药进入量产阶段。”

  苏河满意的点点头,吩咐道:“尽快让药品投产,生产出一部分青蒿素,立刻送往四川等地。

  那里的疟疾爆发起来太厉害,必须用药物遏制住。”

  钱明义拿出笔记本,记下苏河的吩咐,他会督促制药厂,尽快生产这些药物。

  苏河考察一会儿科学院,交代牛犇继续研究各种化学反应和雷汞等击发药。

  他离开科学院,前往兵工厂视察火器的生产情况。

  线膛枪和线膛炮及其弹药,能否供应上军队的消耗。

  后勤保障跟不跟得上,是这次战争能否胜利的重要因素。

  他们乘坐马车,走在汉水南岸。

  沿着汉水,是一排排水车及其工厂。

  为了提供足够的动力,有的水车都快到河中心。

  这些水车带动着传动轴转动,驱动着大大小小的机器,生产各式各样的产品。

  车队快来到兵工厂,前方突然想起一片嘈杂声。

  “汉水是大家的汉水,你们怎么能私自筑坝蓄水。

  你们兵工厂要用水,我们钢铁厂难道就不用水。

  没了我们钢铁厂生产的钢材,你们兵工厂还能生产武器吗?”

  “秦王殿下下达严令,必须要保证武器的生产。

  我们五班倒生产武器,汉水流速时刻都在变化,有时候还断流。

  必须要筑坝蓄水保证机器的运转,伱们赶快让开。

  你们竟然胆敢影响我们兵工厂开工,闹到秘书处那里,你这个总经理都要被撸下来。”

  “齐明贵,你不就是有个好老师,我也不是没有人撑腰。

  你去打听打听我苏二宝,当年在苏家村,我也是一号人物。”

  苏河仔细听了一会儿,发现是兵工厂总经理齐明贵和煤炭钢铁公司总经理苏二宝在争吵。

  “钱明义,把他们两个叫过来,让其他工人回去生产。

  围在这里干什么!有这个精力,多生产一些产品。”

  钱明义很快带着齐明贵和苏二宝,来到苏河的马车旁边。

  “你们怎么回事,身为兵工厂和钢铁厂的负责人,你们两个不组织工厂生产,怎么还在这里吵了起来。”

  苏二宝委屈的说道:“秦王殿下,这真的不怪我,兵工厂实在欺人太甚。

  我也想冶炼出更多的钢铁,让前线不会因为缺少钢铁,导致武器不足。

  兵工厂派人在我们厂的上游筑坝蓄水,导致我们厂附近的水流太慢。

  没有办法带动机械,只能靠人力维持工厂的运转。

  机器效率不足,这太影响工厂的运转,我就来这里找说法。”

  齐明贵双手一摊,无奈的说道:“秦王殿下,现在是冬季,今年的降水比往常又少。

  本来是枯水季,又遇到降水减少。

  汉水现在水流更少,为了保证兵工厂正常生产。

  我们只能筑坝蓄水,让水车全力开动。”

  苏河听明白这两人遇到什么事情,这件事情他也没有办法解决。

  受到天气影响,汉水流速减弱,导致工厂效率变低。

  这就是水力机械天然的缺点,受到地点和环境限制。

  今年秋冬季节下雨更少,他接到暗卫的汇报,汉水上游降雨也十分稀少。

  根据以往的经验,明年又是一个旱灾年。

  田家鹏等人经过计算,汉水的流速比现在还低。

  这与他的记忆也相符,这几年小冰河现象加剧,北方各地连年大旱。

  苏河看着厂房众多的工业区,自己必须要早做准备。

  这些工厂也没办法转移到四川。

  四川优秀的地方,已经建立起基本的工业体系。

  这些工厂转移过去,那就是在重复建设,提升不了多少工业实力。

  四川很多河流水流太湍急,这种河流不适合建工厂。

  汉中是他的统治区,实质上的都城。

  汉中也必须保留强大的工业实力,才能让各个地方争相模仿,推广工业体系。

  苏河看到这种情况,他知道蒸汽机的研发,现在要提上日程。

  赶在明年枯水季之前,要把可堪一用的蒸汽机研制出来。

  镗床的出现,能加工线膛枪和线膛炮,蒸汽机汽缸的加工,就变得毫无难度。

  苏河知道蒸汽机的原理和简单的蒸汽机结构,制造出蒸汽机,没有多少难度。

  “你们两人不要以邻为壑,私自筑坝让下游的工厂怎么办。

  汉水动力不足,现在也没有办法解决,只能在水流高峰期,提前安排好工人加快生产。”

  苏河也没有好的办法,他没有办法控制汉水的流量。

  只能让这些工厂根据水流变化,及时调整好产能。

  找地方另建一座工厂,这根本不现实。

  比如兵工厂,它需要上下游庞大的产业链配合。

  离开汉中工业区,所有原料和半成品部件,都靠其他地方转运。

  制造一支线膛枪,成本突破天际,生产效率却变得极低。

  苏河视察兵工厂和临近的钢铁厂。

  这两个工厂是最为重要的核心工厂。

  苏河参观完这两个工厂,他对这次战争更加有信心。

  工厂的工人积极性很高,秦王府直营的公司,工人待遇都很好。

  工人工资比的上一名小吏,又有升职的机会。

  工厂的工作,比繁重的种地工作要轻松。

  苏河通过《秦王律》对工人最低工资和劳动最大时间和强度都有限制。

  这些工厂劳动强度很高,但不会出现大英工业革命时期,每个工人工作不到五年就会累死的程度。

  苏河起事推翻大明朝和士绅,他是让百姓过上好日子,不是换个方式压榨他们。

  户部、都察院和刑部,都会对工厂进行督查。

  无孔不入的报社记者,也会盯着工厂的情况。

  工人也加入祖庙,会有祝师团结工人,反应工人的情况。

  兵工厂和钢铁厂,机器的效率很高。

  随着专利制度的完善,工匠能凭借改进机器,获得他们之前几辈子都无法获得的利益。

  这完全激发了工匠的创新性。

  有很多工匠连字都不认识,他们就凭借工作经验的积累。

  制造出很多实用的机器,改进了工厂的效率。

  齐明贵告知苏河,这些机器因为水车运行缓慢,效率没有达到最高峰。

  汉水流量更强时,机器的运转效率更高。

  苏河已经意识到,动力就是限制现在汉中工业发展,最大的一把锁。

  ………………………………

  苏河来到都督府后勤部。

  姜之鱼带领属下,已经建立完善的军队后勤体系。

  苏河手中拿着一把做工粗糙的滑膛火枪。

  它的枪管都不是用钻头钻出来,而是通过铁板卷制。

  “姜之鱼,你猜一猜,这柄火枪值多少钱。”

  姜之鱼仔细的观看秦王手中的火枪。

  “秦王殿下,你手上的这个火枪,做工有些粗糙。

  它是遂发机结构,枪上也有刺刀,看样子就是我们之前装备的火枪。

  它就是枪管质量太次,由工匠卷制而成,这还是生铁制造。

  看生铁的光泽和颜色,含磷量有些超标,这样的生铁很脆。

  它如果装药和我们之前的火枪差不多,非常容易炸膛。

  我们这里的工厂,已经没有这种劣质的产品。

  秦王殿下,这支火枪应该就是大明生产的火枪。

  我们兵工厂滑膛枪出厂价五两银币,线膛枪出厂价八两银币。

  这个价格,已经给兵工厂留下足够的利润空间。

  这支枪各方面都不如我们的滑膛枪,我最多出三两银币,再多就是冤大头。”

  苏河笑着说道:“三两银币,你太小瞧它了,这只火枪是大明朝制造的火枪。

  一支这样的火枪,大明朝出价十六两银子。”

  姜之鱼震惊道:“这支火枪能值十六两银子。”

  苏河把这支火枪,像扔垃圾一样,直接扔在一旁。

  “工业体系不一样,大明朝现在还是以手工业为主。

  这还是崇祯换上徐光启一系人马,贪腐没有那么严重。

  大明朝没有办法获得廉价的钢铁,使用手工打造火枪。

  他们的成本很高,每一支火枪成本就在十两银子以上。

  只凭借我们两方火器价格的差距,这次战争我们就赢定了。”

  苏河看到这支火枪,他就认定这次战争必胜。

  战争拼的就是综合国力,大明某些方面拉胯一些,他们某一方面补上短板。

  这样的砝码不断积累,就会影响胜利的天平。

  “姜部长,你负责军队的后勤,现在准备的怎么样。

  此战胜利的关键,就看你们后勤部。”

  汉中最后一只部队,李大壮率领的近卫军开拔。

  他们和大明朝的战争已经进入倒计时。

  姜之鱼听到秦王说,他们后勤部影响着战争的胜负。

  他感觉肩上的重担更加沉重,他也更加自豪,自己的部门被秦王这么看重。

  “秦王殿下,我们已经和各大工厂、储粮局粮仓建立联系。

  整个后勤体系,分为内线和外线。

  内线的运输速度更快,利用我们四通八达的水泥路,通过四轮马车快速把物资运输到前线。

  外线主要是招募民夫,通过马车和独轮车运输物资。

  每一支运输队,都有军队负责保护。”

  姜之鱼说话的同时,展开后勤交通图,向秦王详细介绍,他们后勤部规划的整个后勤体系。

  7017k

  <div id="cener_i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