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5章,怼怼怼
作者:吉字      更新:2022-05-24 15:00      字数:2402
  夏老爷愤恨一挥长袖,又道:“毁我夏叱云前程,必要她吃不了兜着走,我倒要看看一个被毁了名誉的女子还有何后路!”

  夏夫人见夏老爷这般。

  自知多说无益,便先领着夏明明往后院。

  夏磊看着夏老爷道:“爹的意思是......”

  夏老爷目光汹涌,真真儿被金钱烧坏了脑子,道:“把家里剩下的,没走的下人通通叫来。”

  夏磊不知夏老爷具体要干什么,但他完全不建议将许儿拍在地上撵吧撵吧,立刻将人换来。

  因夏家不必从前。

  原先的下人小斯丫鬟等都走了大半。

  余下的,全部站在堂屋中,扮扮手指就能数的过来,不过七八个。

  夏老爷看着面前余下不多的下人,又满肚子火气,都拜应许儿措辞,连低人一等的小斯丫鬟都离夏家而去。心绪波动,实难冷静,狠狠道:“你们都听好了,我接下来说的话,你们一个字不能差的散播出去,传得越远越好,要我知道你们当中哪一个没有按照我的意思办事,这个月的月钱都没想拿!”

  一个月的月钱虽少,但对于小斯丫鬟来说,是命根子,缺不得。

  小斯丫鬟齐齐答应。

  于是,第一波关于应许儿不检点,有失妇道,和自家表哥**的谣言在太古镇散播开去。

  部分受过应家恩惠的百姓不信。

  有帮着辩解的。

  可谣言是什么,解释就是掩饰,一掩饰就成了事实。

  当谣言传到在太古镇上的应老爹耳朵里时,是这样的——

  应许儿,就是那个滚田湖的,据说和夏家退亲,是因为她看上了自己表哥。

  哎呦,哪里是表哥,没听别人说嘛,是亲哥哥。

  难怪,那天在田湖边,我亲眼看着他俩渡气。

  估计渡气是假,沉湖也是假,你见过哪个滚下去这么久,上来还能活过来的。

  啧啧啧,还买药的呢,不干不净!

  当然啦,这是部分百姓相互之间的谣言。另有百姓坚持自己对应家看法,对承福药铺的看法,对应许儿的看法,不为谣言所动......可是这并不能阻止谣言的散播,以及黑化。

  应老爹听了外头这些风言风语。

  当即气得吃不下饭。

  渡个气有何错?

  难道生死关头的时候还要估计兄妹礼节?

  难道渡气比生命可耻?

  还是清誉比生命贵重?

  何况应许儿本就很清白,清清白白的清,清清白白的白!

  应老爹左思右想,好几天放心不下,生怕许儿听了这风言风语寻了短见,便留应宝强和怜香在铺中,先行往杏花村去。

  谣言起于太古镇,却没终于太古镇。

  而是向四面大方散播开去。

  尤其是杏花村的方向。

  同时谣言在传播中被理所应当的黑化,大家你添一句他添一句,传进杏花村的谣言是这样的——

  作孽啊,和自家亲哥哥搞一块儿,就不怕将来生出来的孩子没有头。

  浑说,我记着萧辰是许儿的表哥来着。

  什么表不表的,谁知道,指不定是应家爹在外头的野子,要不然应家怎么可能这么爽快就让萧辰留在应家。

  可不是,前儿我瞧见了,许儿跟那萧辰亲密得很。

  莫不是已经......

  …….

  要么怎么说是谣言呢,这就是谣言。

  两三天之内。

  萧辰和许儿的“故事”就传得有声有色,绘声绘色。

  等到应老爹从太古镇上赶到杏花村。

  耳朵根子几乎要掉下来。

  原来世间罪恶的不是杀人不眨眼的,而是一张一合能上下翻动的嘴皮子。

  谣言很快传到沛家。

  这下彻底黑化。

  ——应许儿怀孕了。

  沛家娘两手叉腰,听到谣言之后,田里的活也不干了,专门找了半天时间在自家门口把许儿和萧辰的事添油加醋说了个遍。

  沛家爹,举村“文明”的秀才,也跟着一起参和。

  他们添油加醋后的谣言是这样的——

  应许儿死不要脸,大字不识,在家偷看春宫图。

  还没成亲就先行了房事,败坏风俗,应该拉去浸猪笼,没得带坏了村里头其他闺女。

  亏那萧辰还是童生,指不定就是他教许儿看的。

  应家二老也不是什么好东西,大把年纪还藏春宫图,这下可好,带坏了自己孩子。

  哎呦,许儿那肚子都有这般大了。

  …….

  听得村里的人脸色阴晴不定。

  乡下礼仪规矩虽少,但女子的名誉不能败,更不用说未婚先孕,就是说了亲的都不能和对方接触过多。

  许儿刚退亲就大肚子。

  光听这谣言,就闪聋了全村人民的耳朵。

  *

  谣言传播黑化需要过程。

  且说许儿跟着熊娃们上学堂。

  萧大娘、萧辰、许儿回来的第二天,大清早,村里的熊孩子就都上应家报到。

  各个儿活力四射,都绕着萧辰叫哥哥。

  萧大娘看在眼里,欢在心里。

  应家总算有了个正儿八经的读书人,还能教书赚钱养家,当初留下萧辰绝对是正确到不能再正确的选择。

  当然,就算萧辰一无是处,萧大娘也不忍心再让他跟着姜氏回平洲受苦。

  跟着熊娃们一起上学的还有应巧和宝衡。

  大家年纪相仿,都在十岁上下,学识上面无甚差距,放在一起也无不可。

  要说学堂里谁的年纪最大,除去做先生的萧辰,就是许儿。

  不过,她脸皮够厚。

  还为自己找了个好听的理由,叫做听课。

  看官们都知道,听课一般是指老师和学生坐在一起,为的是学习其他老师上课经验,以便今后自己给学生讲课。说白了,听课不是学习其他老师上课所讲的内容,而是学习其他老师上课的讲学方式,学习其优越之处。

  许儿高傲的说完,美滋滋的往学堂一坐。

  却不知听课在古代就是听先生教课,像先生学习的意思。

  萧辰看看她,以为这妮子领悟了,要开始好好学习。

  来上学的熊娃一共有十二个,加上应巧和宝衡是十四个,再加许儿十五个。

  桌椅分三竖排。

  每竖排五个座位。

  规格就和咱们高中初中里的差不多。

  学堂前面挂着张类似于黑板一样的木板,但不是黑色是原木色,为的是能在上面贴纸,用细小的钉子钉在上面,用过之后还能取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