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三章 词冠贞观
作者:普小通      更新:2022-05-14 11:56      字数:3135
  就在李纲进宫面圣的当天,人俑案再次开堂。这次会审很是突然,就连魏徵和戴胄两位大人也是临时得知京兆府抓到一名重要人犯,是已故王家少爷的仆从。此人供述就是自己在少主人死后杀死冯小恙,并制成了人俑。动机非常简单,该仆从觉得少主人生前痴迷冯小恙,生不同衾,死应同穴,便把生生活人制成了人俑。不但如此,仆从作案时还有亲眼目睹的证人,京兆府还在其住处起出作案工具和血衣……

  魏徵和戴胄仔仔细细看完了这份文书,毫无疑问出自经年老吏之手,签字画押具名用印无一纰漏,缉拿、羁押、审讯、如狱一系列流程规矩谨慎、法度严整,让人丝毫挑不出毛病。总之,单看这份文书绝绝对对算得上铁证!

  两人立刻联系起昨日传遍长安的一件大喜事,太上皇李渊本月六十大寿,要在宫中设百叟宴庆祝,邀请天下名门望族家主共同赴宴,邀请贵宾名单的第一排赫然有太原王承嗣的大名!不仅如此,皇帝李世民还认为百叟宴不足以尽喜庆、显太平,要办就办千叟宴,尽邀天下德高望重者,为太上皇贺。

  昨天刚得到太上皇的信任背书,今天就派人来顶罪,王承嗣欺人太甚!两人互视一眼,魏徵眼中满是压抑不住怒火,而戴胄则微微摇了摇头。两人对于此事的因果清清楚楚,可对方功课做的足,人证物证清清楚楚摆在了面前,只能吃个哑巴亏。

  见两位大人沉默不语,开封府尹高升道:人证物证俱在,人犯供认不讳,是否可就此结案?

  更荒唐的是,公堂外旁听的百姓中有人带头高喊:忠仆高义,有功无罪。片刻间居然响应声四起!

  魏徵面色铁青,当堂封驳文书、押后再审。

  ……

  随后在朝会中魏徵与戴胄弹劾高升贪赃枉法。高升当即回击此案证据确凿,魏徵戴胄枉顾事实企图罗织冤狱,构陷王承嗣,主审官乱法,朝廷法度何存?于是乎朝堂上两派官员轮番上场相互攻击,一片乌烟瘴气。

  皇帝李世民从始至终冷眼旁观,最后只是淡淡说了再审两字,就退朝去了。

  再审,什么意思?表面上是支持魏徵、戴胄,但两人与高升摆明了不合,不剔除这粒沙子怎么审?难道是权宜之计,拖到千叟宴上太上皇发话,让这案子不了了之?

  猜测四起,有人愤怒、有人窃喜,有个最该表态的人从始至终却一语未发,李纲。历经三朝的老头冷眼旁观,不动如山,或许只有他大概猜到了皇帝陛下的想法。

  上述种种张有驰和方岩当日便知道的清清楚楚,因为张慎来了。他不但带来了朝堂上的消息,还告诉二人独孤青鸾已暗中离开长安,但她的懿旨绝对要不折不扣的执行!三人长谈一夜,第二天便分头行动。

  ……

  ……

  临流而弹,竹涧焚香,登峰远眺,坐看云起,

  松亭试泉,曲水流觞,烟波钓叟,蓬窗高卧。

  每年秋闱前国子监都有一段空闲时日,按惯例会在城郊玉山举行曲水流觞的盛会。曲水流觞可上溯到周朝,可真正出名还是拜王羲之的《兰亭集序》所赐。晋朝永和九年,王羲之遍邀天下名士会于兰亭曲溪之旁,把盛了酒的觞放在溪水里顺流而下,如果在谁面前打转或停下,谁就得即兴饮酒赋诗。王羲之乘兴而书,写下了天下第一行书《兰亭集序》,他本人也因之被尊为“书圣”。

  如果说兰亭雅集是吟诗畅饮的小众文人聚会,玉山雅集就是整个文坛的盛事。原因很简单,大唐科举重诗赋,虽然声称诗赋与经义并重,可那些能杀出重围进京赶考的举子早就把四书五经背的滚瓜烂熟,其中微言大义也是信手拈来,考试中真正能分出高下的往往就是诗词之道,于是常有人把科举说成是诗赋取士。而且大唐科举还不像后世那样严格,试卷是不需要糊名的,所以就有了投诗。所谓投诗就是举子把自己的诗词投于达官贵人甚至是考官门下,如果能得到赏识就会在阅卷时加以提携。如此一来,大唐对诗词的热情高涨到前无古人的地步,写一首佳作从民间到庙堂都能获得偌大名声。

  不过真正的名师弟子是不屑这么做的,一是已有师承,投诗类似背叛;二是不甘弯腰侍权贵,气节二字还是极看重的。所以他们更愿意随师尊上玉山,雅集时吟诵大作,只要一举成名天下知,那个考官敢黜落自己的诗作?

  李纲是国子监山长,自然是雅集的东道。老头儿这一天尽是酬答老友,提携晚辈,诗赋听了不少,可惜称得上佳作的寥寥无几,只得暗自感叹:酬答最害诗。

  暮色尽敛之时,曲水流觞已毕,山林重归清幽。茂林修竹间,青砖碧瓦下,几位文宗泰斗畅聊古今事,门人晚辈围坐倾听,亲历者说不尽国事家愁,后来人满怀唏嘘感慨。

  山间零星有雨点落下,众人不觉闭口不言,只是仰倾听天籁,追思过往。铮然琴声起,凡尘尽去,众人凝神细听,却是《虞美人》的词牌。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一曲歌罢,余音不绝,众人久久不语,沉浸词中欲罢不能。此琴非国手不能抚,此歌非名伶不能为,最让人倾倒的还是这词,字里行间反复思量,竟无一字不真,无一字不深,满腔家国之痛化作一江春水……

  得闻此一曲,今日足矣!众人都询问的将目光投向李纲,是哪位诗坛大家在此?

  “不知前朝哪位殿下在此,李纲拜见。”词中追忆故国之情非真情实感不可得,可听声音是位年轻女子,李纲作为三朝老臣自然要以礼相待。

  一素衣女子自青砖碧瓦中缓缓而出,身无粉黛佩饰,是一种空谷幽兰般的清丽之美,此情此景直如画中洛神现世一般。

  李纲身后的郑虔惊疑出声,叶念初!?

  叶念初深施一礼,朱唇轻启:“小女子叶念初有礼,孟浪之处还请诸公莫怪。”

  包括李纲在内的所有人齐齐还礼,此词当得天下读书人一礼。

  “此词乃是南梁武帝被囚于台城时所做,小女子偶得之。适才忍不住做歌一曲,献丑了。”叶念初举止有礼、应对自若,这一身书卷气是无论如何也掩不住的。

  李纲闻言不禁一愣,环视众人也皆是愕然之色。若是寻常读书人,听说这《虞美人》是梁武帝所作八成会信以为真。梁武帝萧衍素有诗名,是永明文坛的竟陵八友之一,后在侯景之乱中被困台城,最终饿死。说这词是当时所作倒也符合心境,只是梁武帝诗词多儿女情语、神仙道气,少了风云之气和家国情怀,以他的水准怕是写不出这首虞美人。

  “一江春水,无限江山,以婉约小词入家国之思,长短句由此起境界始大,感慨始深。”这番话出自李纲之口重逾千斤,直把这首虞美人冠于古来婉约词之上!

  “叶姑娘,老朽倒是有个不情之请,若是再有如此佳作千万莫要藏私,我们这些老家伙再不听可就听不到喽,哈哈。”发话的是一位耄耋老者,年纪比李纲还要长上几岁。此人名叫颜之推,是复圣颜回的后人,是南梁、北齐、北周、隋唐公认的儒学第一大家!儒家泰山北斗竟对一妙龄女子如此客气,当真是惊杀天下读书人!

  叶念初不是矫饰扭捏之人,当即返身去取琴。回来时只见一众世间大儒正襟危坐等候自己,便是以她平淡自若的性情也不禁暗自惴惴……方岩,你可害死我了。

  深吸一口气,强迫自己冷静下来,待素手清扬,琴音渐起,叶念初已经浑然忘我,全部身心赋予了这首《浪淘沙》:

  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

  独自莫凭阑,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不知不觉间颜老先生长泪满襟。人啊,飘零一生,身在梦中却不自知,眼前之事能贪一时便是一时。江山已随雨打风吹去,流水落花间韶光已逝,此身何属,天上人间?

  良久良久,众人环坐无语。

  颜老先生叹了一声,在晚辈搀扶下缓缓而去,竟不告而别。苍老沉郁的声音随风传来:“梦里不知身是客,天上人间……血痕泪痕入人生长恨,痛既沉酣,真情不掩,此词冠贞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