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七十二章 杭州海军军校
作者:莫问太多      更新:2022-05-13 04:23      字数:4512
  看到郑芝龙的态度,莫谦心里这才踏实了。

  “镇海公的诚意,寡人已经感受到了,来来来,让我们共同满饮此杯,干!”

  “干!”

  推杯换盏之间,酒宴的气氛就上来了。

  双方的文臣武将也渐渐熟络了起来,年轻的郑森酒量很好,居然能豪饮三碗酒而不醉。

  莫谦对郑芝龙等人不感兴趣,对这位才十三岁的郑森倒是很感兴趣,毕竟是民族英雄,青史留名的大人物,莫谦自然忍不住多看几眼。

  郑芝龙看到莫谦的眼神一直放在自个儿子的身上,这才想起按照过去约定,莫谦封他公爵,他将自己儿子郑森送到南京为人质。

  这是一种潜规则,古往今来已经用了几千年了,人质这种事情,是双方达成共识的一个前提。

  郑芝龙非常识趣的借着酒意对莫谦说:“汉王,我这犬子,虽然才年十三,但是却胆略过人,比我这个当爹的还厉害,听说南京城里有不少大儒学士,末将想将犬子送往南京,拜大儒为师,不知汉王可否同意?”

  莫谦大手一挥,伸手指着坐在席间的黄端伯说:“黄元公乃江南大儒,在江南盛名享誉,若要拜师,非他不可,现在黄元公就在杭州担任浙江巡抚,这样,你就让郑森拜师在黄端伯名下,我做引荐人,如何?”

  郑芝龙大喜过望,当即就跪拜叩谢道:“多谢汉王!”

  黄端伯看到两人达成了共识,他身为臣子的,这会也不好说什么了,只能接下这门差事。

  不过在拜师前,莫谦突然想到一件事情。

  他对郑芝龙说:“镇海公,我听说你的船队,用的大炮比荷兰人的还要好,口径还要大,可有这么回事?”

  提到自己的海军,郑芝龙脸上不禁扬起了几分笑容。

  他说:“不瞒汉王,我郑家的海军战船足有三千余艘,海军人数数十万,我战舰上的火炮,都是新式的佛郎机火炮,这种重炮射程远,威力大,荷兰人的船一旦被我的重炮击中,那几乎是必沉无疑。

  此外,我军的火枪也是从西班牙进口而来的,这种火枪射速快,射程远,我看汉王身边的卫队当中,使用的那种火枪,就跟我们的相差无几。”

  莫谦听完,心中了然。

  他对郑芝龙说:“镇海公,寡人有个提议,寡人想在杭州开办一所海军军校,专门训练一群有能力又有文化水平的海军指挥官,寡人想向你要点人,来海军军校教授课程,此外,镇海公作为我国的海军司令,这军校的副校长一职位,则有你来承担,我挂名当个校长,你看如何?”

  郑芝龙一听,心里顿时打起了鼓。

  他心想:“这汉王是打算从我身边抽走我的主力大将么?想架空我?”

  不过很快,莫谦就打消了他的疑虑。

  莫谦接着说道:“镇海公莫要误会,我这个校长,只是名声上挂着名字而已,学校的具体事宜,还得你这位副校长来操办,如何训练学生体能,如何实战操练,如何讲解枪械火炮技术,这些还都得镇海公你来操心啊!

  寡人希望,在镇海公的带领下,我杭州的海军军校,能成为新朝的天下第一名校,不知镇海公意下如何?”

  这高帽子戴的,郑芝龙整个人瞬间便飘了起来。

  天下第一名校,他还是第一任副校长。

  至于校长的位置,那当然是还得汉王来当,一旦汉王登基称帝,那军校的学生就是天子门生了,地位自然不言而喻。

  郑芝龙虽然是海盗出身,但是不代表他不懂大道理。

  他心里快速的盘算了一下,这开军校,那对于他来说简直百利而无一害,最多今后在杭州多教教课,海军司令还是他,几千艘战船还是归他指挥,兵马也归他调动,等于白捡了个大便宜。

  这事傻子才不干呢!

  郑芝龙赶紧开口说道:“汉王要兴学,末将哪里有不支持的道理,这种好事,末将自然是鼎力支持,这件事末将答应了!”

  “好,那就这么定了,军校的事情,寡人尽快落实下来,镇海公你也挑选一批有才干的将领,来军校执教。”

  “是!”

  杭州海军军校的事就这么确定下来了,第二天一早,莫谦便开始在杭州城内寻找学校的地点。

  找来找去,杭州城内也没有特别合适开办学校的地方,莫谦心下一横,直接决定将浙江巡抚衙门给让出来,开办军校。

  这一举动遭到了杭州所有官员的反对,黄端伯更是第一个站出来反对道:“大王,巡抚衙门乃是浙江全省的中心,许多政令皆出自巡抚衙门,若是将巡抚衙门用作学校,那巡抚衙门又该迁往何处?”

  “寡人看过,杭州城内的官办学校不少,你们可以迁往那里办公,把巡抚衙门的招牌挂到那去,至于这块地方,寡人绝对是要征收的,并且,从今往后,治学为先,从今天,衙门不许再大肆扩建,也不许随意翻修。

  每个府县,都得把教育放在首位,寡人希望每到一县,看到最宏伟的建筑不是府衙县衙,而是学校。”

  莫谦下了死命令,黄端伯也没辙,只能乖乖的听话,带着衙役开始搬家。

  这边,郑芝龙已经打道回府福建了,郑森被他留了下来,随着郑芝龙的归附,福建也正式纳入了汉国的版图范围内。

  莫谦回到南京,立刻着手安排福建的官员前往。

  回到南京不久,派去南昌的刘成志刚好有密信送来,李邦华拿着密信找到莫谦,说:“大王,刘成志有信来!”

  “他可查到什么了?”

  “查到了,白莲教的一名自称弥勒佛的男子,在南昌一带传教,如今信徒已经多达几千人之众,许多老百姓深受其害,自愿将家里的钱粮送给弥勒佛。”

  “那弥勒佛什么来历?”

  “这个还未查到,刘成志来信说,白莲教范围极广,江西各地都有他们的分舵,包括在袁州,也发现了白莲教的踪迹,这些人神出鬼没,虽在民间活动,但是却组织严密,纪律森严,入了教的那些百姓,对白莲教也非常忠诚,官府上门查案,百姓都纷纷包庇隐瞒弥勒佛的踪迹。”

  莫谦听到这不禁眉头紧皱,问:“在我治下,百姓虽说不能路不拾遗,夜不闭户,但是日子也比以前好过不少啊,白莲教是怎么去发展这些百姓入教的?”

  李邦华解释说道:“大王难道不知?元末明初时,刘福通,韩山童,徐寿辉这些枭雄,当初可都是白莲教的信徒啊,白莲教自唐宋以来,常年在川鄂赣鲁等地,尤其江西,庐山的东林寺和定山湖的白莲堂可是白莲教的中心堂口。

  白莲教的堂口就在九江,自然而然的,江西的信徒便多了。”

  “邪魔外道,居然敢在我的地盘上传教,传我命令,马上命人派兵前往庐山,给我把这两个堂口给灭了,我到想看看,他们白莲教有什么能耐,敢在我地盘上掀起风浪来!”

  李邦华一听,顿时急了,他劝住莫谦道:“大王,万不可如此鲁莽,若是现在带兵去攻打堂口,恐怕今后白莲教将会在我南方五省四处作乱,怕是到时候整个南方又得陷入混乱当中。”

  “那怎么办?难道看着他们在咱们的地盘上捣乱?”

  “如此也不成,大王,莫不如这样,咱们先在九江周围,以操练部队的名义,先派几千兵马过去,就在庐山脚下练兵,然后又让各府各县,严查白莲教的传教活动,见到传教的人士,一律逮捕入狱。

  这些府县的传教人看到官府捉拿,定然会害怕逃回堂口,等到人到齐,咱们便突然出兵,一具扫灭他们,哪怕是不能全歼,也能重创他们。

  剩下的一些人,可以让地方府县严加盘查,定能将他们扫灭!”

  莫谦点了点头,“事到如今,也只好如此了,就按照李公的意思,叫他们执行吧,对了,让刘成志在南昌继续给我查,一定要把白莲教给我搞清楚,我到想看看,这个弥勒佛,是什么人!”

  讨论完白莲教的事,李邦华又提起另外一件事。

  “大王,梅之焕近来一段时间身体不好,已经好几天没来咨政院议政了。”

  “哦?梅老身体怎么了?”

  “大夫说是感染了风寒!”

  “风寒?”

  听到这个病,莫谦顿时心里咯噔一下,风寒在古代可不是小事,这种小病,一不小心就能要人的命!

  “既是生病,我自当前往探望,走,咱们现在就去!”

  莫谦拉着李邦华出了皇宫,二人骑马来到梅之焕在南京的住处。

  咨政院的大臣,莫谦在南京都安排了居住的地方,这些大院子都是之前六部当中一些被革职抄家官员的家,莫谦心想房子空着太浪费了,直接就赐给了咨政院的一群大臣居住。

  梅之焕便分到了一位兵部侍郎的住所。

  这处宅子面积不算小,也不算大,总共建筑面积也不过才四百来平米,有前院有后院。

  进入宅子内,梅之焕的儿子接到消息,匆匆赶出来迎来。

  “生奇拜见大王,拜见李院长!”

  看到出门迎接的年轻人,李邦华微笑着说道:“生奇,你父亲好些没有?”

  梅生奇答道:“回李院长话,家父已经好多了,如今正在卧床休息!”

  “大王听闻彬父生病,特来探望,生奇还不快快引路!”

  “是,大王,请随我来!”

  莫谦看着梅生奇的背影,不禁心中若有所思。

  这梅之焕的本事他是知道的,虽是文臣,但是却对行伍之事非常在行,听李邦华说,梅之焕年轻的时候能连射九弓,每箭都命中,可谓神射手。

  而且梅之焕在甘肃当巡抚时,可是会拿着武器带着官兵跟盗贼打仗的,手上那也是沾过血的。

  但是如今看他这个儿子,莫谦却顿时有些怀疑,这梅生奇,怎么看起来太平常了。

  莫谦小声问李邦华:“这梅公的儿子,现在可有官职?”

  李邦华答:“不瞒大王,这生奇随时梅公独子,但是天资有限,未能尽得彬父的遗传,如今只在家中读书,以待将来参加新朝的科考!”

  莫谦听了摇头苦笑:“八股文有什么好考的?就算是要开科考,我也不会只考八股文。”

  “不考八股文,那大王准备考什么?”

  “四书五经要考,但是也要考一些基本的生活常识,或是兵法,或是农活,或是商业等各类问题,八股文,只会把人给读傻了,要想发掘人才,那自然是要多考一些,这样才能发现治国的人才啊!”

  李邦华听后不禁点了点头:“大王说得有理!”

  或许是李邦华跟着莫谦时间久了,对莫谦现在是越来越佩服了,才二十一岁,就已经成了一国之主,小半个天下。

  这种程度,已经不亚于历史上的枭雄和开国皇帝了,若是再来五六年,李邦华可以相信,自己的这位主公将会统一天下,建立新朝。

  李邦华现在身体还很硬朗,虽然已经六十多了,但是一顿饭能吃两碗,走路也是虎虎生风,丝毫没有老人的姿态。

  对于莫谦有时候的一些新想法,他也已经基本习惯了。

  就拿创办杭州海军军校一事来说,李邦华那是举双手赞成的,国主愿意花钱治学,这本来就是好事。

  袁州之前创办的军事学院,效果就很好,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基层军官。

  他们不光会打仗,还懂得怎么运用地形,兵法等,可以说极大的提高了汉军的战斗力。

  想着想着,李邦华便跟着莫谦来到了后院。

  进入卧房,莫谦看到了躺在床上的梅之焕。

  “梅公,您老这是怎么了?”

  看到梅之焕躺在床上病怏怏的样子,莫谦不禁加速上前,来到床边。

  梅之焕听到有人叫自己,睁眼一看,发现来人居然是莫谦。

  他挣扎着想要起身给莫谦行礼,却被莫谦直接给按住了。

  “既是有病在身,礼节免了!”

  “多谢大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