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 这帮人没一个能成事的
作者:三院老哥      更新:2022-04-29 11:40      字数:2474
  李自成跟孔有德吹牛说有三千援军到了莱州,其实只有辛思忠的六百来人。

  其他步哨、火器哨、教导营等等收到消息晚,一切顺利的话至少还要三天才能来。

  “大统领,咱在河南发财了……”

  辛思忠眉飞色舞,讲了讲半个多月的收获。

  他赶来前已经往怀庆送了三千多车次物资,想入伙的老乡人数上万。而且被围的开封城一直没送出消息。

  或许崇祯大帝压根不晓得李自成已经在南京搅合了一圈,更别说目前又跑到了登莱凑热闹。

  李自成刚听完辛思忠带来的新消息,外面又报吴襄和李九成正在潘村对峙。

  希望叛军们能坚持三四天。

  以明军拉胯的后勤补给,匆忙出来的吴襄或许连两天都待不住。

  要是其他总兵带步卒来增援,那李自成就要好好想想是否应该杀个回马枪。

  有几句话非常有道理——

  “打得一拳开,免得百拳来。”

  “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

  “当敌军主力被打败后,它的土地和人口都是你的!”

  当前明军的机动兵力分两拨,一批在怀庆周边,另一批就是登州这些了。

  假如把这两拨人马干挺,崇祯大帝还能从哪调兵剿寇?

  大明当然不缺人,但不是拉几万老农来就能马上成军。那样不过是乌合之众,除了徒耗钱粮外不堪一击。

  到时候李自成想去哪就去哪。

  话说回来,怀庆有张献忠等人,这边有李九成这帮叛军,李自成可不会让他们占便宜。所以在大举进攻明军前必须搞定他们。

  要么收服,要么剿灭。

  之前他们可以分担火力,但是现在用不上了。可以一脚踢开了。

  ……

  一整天蓬莱城内哭爹喊娘。

  吃饱的叛军撤了,明军饿着肚子来了。

  六千多投明的前叛军也有些后悔了。当叛军的时候都有饭吃,弃暗投明了反倒被饿了一整天。

  总兵们忙着瓜分战利品,哪顾得上管那帮人呢。

  刘泽清和刘良佐还差点打起来。

  叛军带不走的辎重都留在南城,堆成了山。

  刘良佐本来就驻扎在南门外,虽然是从西门进的城,他认为南城理所应当是自己的地盘。

  刘泽清原本驻扎西门外,可是夜里被调来调去,他是从南门进的城。

  两位刘总兵都声称南城防务应该划归自己。官司一直打到朱大典和高起潜案头。

  两位大员一商议,谁也别抢了,所有战利品均分。

  他俩还刚联名给朝廷上报大捷。里面提到有一股五六千人的疑似怀庆流贼跑来偷袭明军防线,导致几百叛军冲出了包围圈。明军正在追击。

  吴襄已经黏住了叛军,他试探了一次,没冲进去。请求赶紧送火炮支援。

  高起潜有些拿不准主意。

  他不明白吴襄为什么会那么积极的追出去,但要让其他总兵带队赶去支援,三五天能安排好算奇迹,十天半个月要是能开拔启程算优秀。

  既然现在吴襄搞不定叛军,那只能及时转变策略,追击变成真正的友善护送。

  何况野战不比围城,万一有几个漏网之鱼跑出去就遭了。狗急跳墙,很快所有事情都会被抖落出来。

  在潜规则的生成过程中,当事人实际并不是两方,而是三方:交易双方再加上更高层次的正式制度代表。

  双方进行私下交易的时候确实是两个主体,但是,当他们隐蔽这种交易的时候,就变成以正式制度为对手的一个联盟。

  隐蔽本身就是一种策略,这种策略的存在,反映了更高层次的正式制度代表的存在。

  高起潜怕露馅,朱大典也怕。但老朱更怕短毛脱离掌控之后的不确定行为。他想赌一把。

  两个臭皮匠为此争论起来。

  另一边的吴襄等不住了。三千人马的吃喝是个大问题。

  祖宽带队出去找粮食,一顿操作猛如虎,再看拉回来不到两车半。都不够一顿晌午饭。

  吴襄和李九成书信往来不断,一个客气的说只是来送一程;一个更客气说不麻烦你们了,请回吧。

  吴襄还给短毛写了信,言语之间很客气,但没收到回信。

  眼看日头偏西,李九成坐不住了,送信说如果明军再不离开,那就开战。

  他还真不怕。

  前次在莱州城外沙河大败是事实,但那会儿叛军几万人里大半都是刚刚裹挟来的前明军降兵,三心二意实在不给力。

  这次李九成他们带出来的可都是自愿追随的人,战斗意志不可同日而语。

  骑兵只比吴襄少一千,步兵还多六千呢。

  李九成外号“三大王”,尤长于鸟铳,“可择人命中”。他是明军里面擅长火器的代表。

  麾下有一千多杆鸟铳。吴襄敢冲吗?

  李九成敢。

  当晚,他和儿子李应元带着两千人主动出阵。

  跑出去二里地结果连个人毛都没看到。

  吴襄偷偷撤了。不然呢,没吃没喝没帐篷没支援,天寒地冻的在野地守一晚?找死。

  李九成四面八方撒出去探子,方圆五里地没见到明军踪影。

  消息传回,潘村里一片欢呼。

  起码暂时安全了。

  下一步就是往何处去?

  李九成提议往南走,南边富庶且武备松弛。

  这次吸取教训,占领府县后只要收到明军大队前来的消息就撤。跟流寇学习。直到实力壮大到野战能赢再考虑最后的落脚处。

  毛承禄说不能深入内陆,最好沿着海岸线走。时机成熟后还要打造战船,这才是不败之地。

  也有道理。东江旧部相当于海军陆战队,只要水路畅通,进可攻退可守。

  毛承禄还说应该分兵,避免扎堆被明军一次包围。

  几人商量了一番,孔有德觉得心里没底。他打算去投奔短毛。

  李九成劝道:“跟着短毛是当流贼,自己干也是做流贼,有啥区别?当兵好还是做官好?”

  耿仲明说,当初徐鸿儒、王好贤、于弘志等人在附近起兵,几个月就聚众十几万,烽火遍及半个山东。十年前的那帮人大部分还活着,可见这边基础好,咱们闹起来绝对有前途。

  “不过……”

  耿仲明又说他的部下人数最少,不利于作战,要李九成等人给他匀点兵。起码要把陈有时的队伍划归来。

  孔有德无语,更加坚定了投短毛的决心。

  李九成心里直叹气,这帮人就没一个能成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