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有理有据令人信服的一本正经瞎扯淡
作者:三院老哥      更新:2022-04-29 11:39      字数:6799
  曾德昭当然不是大明脑残粉,不会只拍马屁。他对国人做生意的奸滑多有批判——

  “他们天生好经商,不仅从一省到另一省做买卖,获得大利,甚至也在同一城市做生意。富有的商人信用良好,很守时。但他们做生意的方式,非常会耍手腕和奸滑,超过世上其他地方所能见到的。”

  曾德昭还弄清楚了瓷器的制造方法,“制瓷用瓷土,把瓷土捣碎,磨细……”

  而不是殴洲人之前认为的那样,“把海螺壳磨碎,然后为了使磨碎的海螺壳更细腻,将其埋在地下一百年后再用……”

  说那个方法的人是一位葡萄芽旅行家,后来随麦哲伦航行世界,于1521年和麦哲伦一起被当地土著人所杀。

  在曾德昭的著作之前,殴洲最流行的是一本《忠华大帝国史》,是马可·波罗之后,西方第一本全面介绍天朝的书。

  1585年,门多萨所著《忠华大帝国史》一经问世,立刻在殴洲引起轰动,被翻译成各国语言。

  为当时的殴洲人打开了认识天朝的窗口。

  不过门多萨本人并没有到过大明。1580年,西班芽国王菲利普二世派遣门多萨一行人出使天朝,他们一行先抵墨西哥,准备横渡太平洋,经菲律兵前往大明,但当时菲岛形势较乱,未果。

  门多萨虽然没有踏上大明的国土,却从商人、传叫士口中听说了很多天朝的情况。

  不久之后,门多萨回到西班芽,1583年去了罗吗,叫皇格列高利十三世接见了他。罗吗教廷由于要在东方扩大势力范围,急需有一本关于天朝社会林林总总的资料汇编。于是门多萨写出了《中华大帝国史》。

  该书内容主要是在利玛窦来天朝前,一些来华西方传教士对当时天朝的认识和印象,有些认识比较粗浅,也存在不少可笑的错误。

  但该书还是给了殴洲佬很大震撼。

  比如门多萨说在大明到处可见轿子和马车。在郊外,明人十分巧妙地给推车装上风帆,驾驭时十分省力。

  而这种陆地帆车被门多萨介绍到殴洲后,从那时起的大约两个世纪内,几乎每本有忠国地图的地图集里都有一张“帆车”的想象图。

  各种各样的“帆车”纷纷被洋鬼子们造了出来。

  甚至,一直到了18世纪晚期拿破仑战争时,改装的高速风帆运输车,依然是输送军用给养的重要交通工具。

  从万历晚期起,殴洲上流社会还流行飙车游戏:把天朝风帆小车改装成高速风帆马车,并有各种赛车比赛,场景十分火爆。荷蓝人开发出的风帆马车,最高时速可达40英里。这是汽车发明以前,殴洲陆地交通工具的最高时速纪录。

  而天朝发达的农业技术,也引起了门对萨及其以后殴洲佬的注意。

  门对萨记录的天朝人养鸭子——

  他们是在船上养鸭的,在船上编造长度和船上的防护蓬一样的竹蔑鸭笼,里面可以绰绰有余地装下4000只鸭子。鸭子把蛋下在鸭笼中专门建造的窝里。养鸭人就从那里将鸭蛋收集起来。

  养鸭人不用计算时间,就能知道把蛋埋在发热的水牛粪或鸭粪中多长时间可孵化成小鸭,夏天的时候就是这样孵鸭子的。

  到了冬天的时候,由于温度低,不能像夏天一样孵鸭子。他们就用火慢慢烘烤被动物粪包裹的鸭蛋,保持鸭蛋的温度,时间一到,小鸭就破壳而出了。

  把刚出世的小鸭赶进专门的鸭笼,笼里训练有素大母鸭知道如何保护小鸭。在笼里把小鸭一直喂到自己能够在母鸭的带领下离船去草地或田间觅食。

  养鸭人一人能养很多鸭,有时竟达两万多只,但所需费用并不高。

  他们高超的喂养方法是在清晨喂它们一些熟米饭--不能让它们吃得太多,接着在朝岸边的篓门和河岸之间安上竹踏板,打开篓门,这时小鸭一涌而出,十分壮观。

  一整天小鸭都在岸边或在稻田觅食,戏耍。稻田的主人还要向养鸭人付钱,因为鸭子能吃掉田里的野草而不伤害稻子。

  傍晚,船上的养鸭人击鼓,鸭子听到鼓声纷纷跳进河里,通过踏板登船。它们能通过不同的鼓声,准确地辨认出哪条船是自己的。尽管不同船的鸭子同时下水,听惯了一定鼓声的鸭子,一下子就能找到自己主人家的船。

  除了养殖业,西方人对明朝农业极其称道的,除了辛勤的农民与广袤的天地,便是高精尖的农业科技了。

  利玛窦的日记里更清楚确认,当时天朝南部大多数省份已经普遍推广了三季稻。以至于天朝的大米亩产“远比欧洲富裕得多”。

  比起稻种与技术,天朝的农业设备也令殴洲乡巴佬眼馋。西班芽人拉达,曾不惜笔墨的形容过福见的水车,说这类水车比殴洲大得多,运转能力也强得多,就连山坡丘陵上的荒地都能浇灌得到。

  同时又介绍了一种大功率农具扬谷扇车。这种可借助风力脱谷壳的设备,使用极其便捷。

  以至于明末开始,就有荷蓝船员倒卖天朝大型农具,转手就有暴利。彼时在殴洲最受欢迎的设备,正是上面说到的扬谷扇车,这种新农具的普及,结束了殴洲农民之前只能人力扬谷的苦累生活。

  还有徐光启主笔的巨著《农政全书》,在殴洲格外受欢迎。尤其是其中讲述养蚕技术的篇章,一下颠覆了殴洲人的蚕桑养殖理念。

  从殴洲佬得知《农政全书》开始,在以后的百年岁月里,这部五十万字的巨著,便由各色传叫士们艰难的引进转译。书中陆续亮相的天朝农业技术,不断催生着欧洲本土产业的进步。

  而在手工业著作方面,一直在西方享有盛名的,便是明代宋应星的科学宝典《天工开物》。

  宋应星毕竟是个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跟徐光启不能比。所以《天工开物》被殴洲佬知道的更晚。

  直到19世纪早期,发国人儒莲才将其部分翻译。但书中所记录的明代制墨,制铜,造纸等很多技术,依然高于这时期的殴洲水平。

  明末西方的火炮是比大明强一些,但早期可不一样。比如西班芽菲利普国王时代,殴洲来的传叫士们,就曾用各种渠道大量绘制明朝海岸火炮的图纸。以门多萨《大忠国志》里的话说:这些炮比我们造的更好,更有威力。

  不只是以上所述的一点点商品、技术等,还有文化、制度等更多的东西,在明代去了殴洲,对他们的社会引起了巨大的改变。

  就是被后世称为糟粕的“儒家思想”、四书五经,进入殴州后,从十七世纪至启蒙运动年代,那边的哲学家思想家们对之毫不吝惜的赞美。照着启蒙运动领袖伏尔泰的话说,天朝文化便是一个“新的精神和物质的世界”。

  所以可以说,在明代是“东学西渐”,殴洲佬摸着大明这块石头过了河。

  门多萨还在《大忠国志》里告诉殴洲佬,“为了推翻鞑靼皇帝的统治,全国人推举宋人洪武为王。此人勇猛善战,最终带领国人将鞑靼人驱逐出忠国。洪武皇族到现在仍统治着忠国,现在的皇帝叫做万历,他与自己的表妹结婚,生有一子。万历帝受到人民的爱戴,被称作‘世界之主’或‘天子’。”

  宋人洪武……

  门多萨的这说法毛病不太大。

  总比他把黄帝跟秦始皇混一块,刘秀成了王莽儿子等等好一些。

  顺便,这个“宋人洪武”也可以水不少字数。

  一说宋朝,就会感觉很遥远;一说明朝,就会感觉很近。这,是错觉。

  还可以举个会产生错觉的例子。秦始皇与刘邦,分处两朝,一个是秦朝的立国之主,一个是汉朝的开国之君。

  然而秦始皇只比刘邦大三岁,完全是同辈人。

  甚至完全可以说刘邦是战国人。他在世61年,其中前35年全都生活在战国时期。

  常常“唐宋”二字并用,常常“明清”二字并用,其实“宋明”才是一搭。

  张三丰到底是宋朝人?元朝人?明朝人?

  只要他活个百十来岁,他就是三朝人。

  话说,1279年十二月,崖山海战,宋军大败。宋丞相陆秀夫背负末帝赵昺投海自尽,宋朝正式灭亡。

  过了四年,四十七岁的文天祥从容就义。

  又过了四十年,53岁的赵?被元英宗赐死——他是宋朝第十六任皇帝。

  再过五年,朱元璋出生了。

  朱的爷爷虽然没参加崖山之战,但他姥爷确实曾是与文天祥、陆秀夫并称为“宋末三杰”的张世杰手下的兵,当年参加过崖山之战。

  还有,当朱元璋开始造反的时候,宋恭帝赵?的儿子还在世。大概是六十岁左右。

  那位正儿八经的宋朝皇太子赵完普,被大元朝廷安置在敦煌当和尚。

  敦煌莫高窟第256窟东壁门北有一个题记:“即是大宋国至正十三年六月”。

  至正是元朝顺帝年号,而呼以大宋国年号,殊为怪异。

  至正十三年即1353年,赵完普正是在前一年被安置在那边。而红巾军用大宋国号要迟至两年后的1355年韩林儿称帝,故题记中的大宋国也不可能是韩宋。最大可能就是赵完普本人题的。

  而且该256窟中同时有三身宋代供养人像,可见赵完普游历至此,不禁发出故国之思。其对亡宋一直有追怀之情,只能以题写大宋国这种方式来追思故国。

  如果开一下脑洞,朱元璋拥立大宋故太子赵完普,认他当个干爹,还成功了,那就和南宋无缝衔接了。那就太有意思了。

  可惜了前朝太子赵完普,父系祖上是赵匡胤,母系祖上是成吉思汗。超强白金二合一啊!

  当然,就算是宋太祖赵匡胤复生,朱元璋都不介意把他沉江喂鱼。何论一个废太子。

  人家雄才大略,肯定不会改姓变成赵元璋。哪像李自成这么没出息,他挺愿意改叫朱自成,就是不知道崇祯皇帝给不给机会。

  不过,朱元璋虽然没有拥立前前朝太子赵完普恢复大宋,但是,这个大明江山到底是不是姓朱?

  值得说道一下……

  元末时就有传言说元顺帝是宋恭帝赵?的私生子,赵?被处死不知道跟这有没有关系……末代元帝是末代宋帝的私生子,这画面太美。

  元顺帝被大明打得跑去草原“北狩”,可见大宋正统在北元。

  不过,后来元顺帝也算曲线报仇了。

  因为朱棣造反成功,推翻了朱元璋的大明。

  为啥扯上朱棣了?

  因为啊,朱棣的生母是个迷。当时有传言说朱元璋睡了元顺帝已怀孕的妃子,然后出来了朱棣。

  这天下终究还是姓了赵。

  所以,假如李自成要是认了崇祯皇帝当干爹,实际上是有可能叫赵自成的。

  另外,这么热闹的事情,跟我大明死磕的大清,那也要进来掺和一下啊。

  因为可以说,努尔哈赤是被金兵虏去的宋徽宗、宋钦宗后代,人家也是赵家人。

  不排除这种可能啊。

  比如,努尔哈赤次子代善的七世孙,礼亲王昭梿曾经在《啸亭续录》中写道:“今日满洲正黄旗人两江总督董鄂氏铁保……考自己的宗谱,乃知其先人为宋英宗越王的后裔。后为金人所迁,处居董鄂,以地为氏。”

  (不要瞎审核我虚无主义啊,这都是有证据的。

  著名学者金启肒先生(也有可能该叫赵启肒)经过研究,认为铁保的说法很有可能是正确的。

  当初,宋徽宗、宋钦宗及其他被俘虏的宗室,被金国安置的地方就是五国城,其中有一个就是董鄂城。而这五国城恰恰就是建州女真崛起的三姓地区。300年间,宋朝的赵氏后裔在当地的繁衍和扩散一定是必然的事情。

  金启肒先生还注意到,在满语的发音上,爱新觉罗这个姓氏也有值得注意的地方。

  后金人刚开始读汉字的时候,总是不能正确的发音。他们会把道路的“道”读成“多罗”,桃子的“桃”读成“托罗”。而根据推断,赵姓的“赵”就可以发音为“觉罗”。由此似乎可以推断,爱新觉罗的“觉罗”原本可能就是“赵”。

  所以,在《黑龙江志稿·氏族》里边有这样的说法:“觉罗者,传为宋徽、钦之后。”)

  这么捋一下啊,元帝接了宋帝的盘,明帝接了元帝的盘,清帝接了宋帝的盘。

  一代代接盘侠前赴后继,矢志不渝,谱写了元明清合体的后宋大帝国。

  那么,明清战争就是赵家后人赵尔哈赤、赵太极要拿回属于自己的大宋江山……谁让你老朱当初不拥立俺大宋太子赵完普,偏偏自己篡夺了江山。

  可惜他们万万没想到,大明已经提前被赵棣掉包了,也姓赵。

  大宋威武!

  所以,“你也配姓赵”真不是一句空话!

  那么,问题又来了,他们是赵大还是赵二的后裔?

  这可是个很要紧的问题。因为传言“斧声烛影”,赵二灭了赵大。那么,两兄弟的战争在后裔中继续千年,最后谁胜出了?

  根据民间关于赵家人的传说整理一下时间轴——

  宋太祖赵匡胤

  宋太宗赵光义……

  宋徽宗赵佶/宋钦宗赵桓,赵光义六/七世孙——东北赵家

  宋高宗完颜构,赵光义七世孙——北宋赵二暂时领先。

  宋孝宗赵眘,赵匡胤七世孙——南宋赵大开始反超。

  ……宋恭帝赵?,赵匡胤十二世孙——赵大保持领先。

  元世祖忽必烈(外人)……

  元顺帝赵铁锅,赵匡胤13世孙(宋恭帝子)——赵大继续领先。

  小明王赵林儿,赵光义十五世孙(宋徽宗九世孙)——赵二要崛起。

  明太祖朱元璋(外人),淹死小明王——赵二趴窝。

  明惠帝朱允炆(外人)

  明成祖赵棣,赵匡胤十四世孙(元顺帝子,宋恭帝孙)——赵大再次崛起……

  明思宗赵由检,赵匡胤二十四世孙——赵大遥遥领先。

  清太宗赵太极,赵光义XX世孙(宋徽宗后裔)——赵二要崛起。

  清废帝赵溥仪,赵光义XX世孙——赵二走到了最后。

  也就是说,从公元十世纪到二十世纪的近一千年时间里,天朝的历史就是赵家两兄弟的家史。

  赵匡胤一系的统治时间为北宋17年+南宋114年+大元36年+大明243年。共计410年。

  赵光义一系统治时间为北宋152年+南宋36年+韩宋12年+大清267年,共计467年。

  根据民间传说统计下来,我“大宋”帝位旁落非赵姓皇帝的,只有元初60年和明初30余年。

  八百多年来,赵大系和赵二系子孙共有过两次大规模的对抗时期:

  一次是赵大系元顺帝赵铁锅和赵二系韩宋小明王的十二年战争(赵林儿论辈分该管元顺帝叫爷爷)。

  位面之子朱元璋虽然摘桃子,夺了两位赵家人的天下,但指定的继承人没守住,这天下终究还是姓了赵。

  另一次是赵二系东北旁支赵猪皮起兵反叛赵大系万历帝赵翊钧的战争,总共进行了三代人。

  最后李自成进京逼死了赵官家,却没当成第二个朱元璋,被东北赵家捡了便宜。

  可叹“斧声烛影”后又相持了数百年,赵大最终还是输给了赵二。

  提到斧头啊,这个落樱神斧……算了,还是交给有心人去考证吧。

  还有,漏了一段……

  话说这个土木堡战神朱祁镇啊,“北狩”期间恩赏了瓦剌部落一个女子。不过小朱自己说他不要女人,是鞑酋也先硬塞给他的,他还义正言辞的驳斥拒绝了。

  反正朱祁镇回到大明之后死活不肯承认,辜负了人家母子。那位小朱或者是小赵的后事就不大好考证了。

  这不是瞎编哈,瓦剌部真有“朱太子”的记载,但后续失载了。

  以草原上的混乱女男关系,“朱太子”或者说“赵太子”的后裔,搞不好会是准噶尔部的葛二蛋……

  因为瓦剌后来西迁,分裂成了准噶尔、杜尔伯特、土尔扈特(卡尔梅克)等部。所以,不是没可能。

  至于蒙古末代大汗林丹汗,他反正是元顺帝后裔,自动就是赵林丹……

  而且赵林丹与赵由检很相似呀。

  两人上位时都很年轻,一个十三四岁,一个十六七岁;

  性格上,两人都是刚烈、暴躁、独断专行;

  志向上,崇祯想成为“尧舜之君”,而林丹汗自称“神中之神全智成吉思隆盛汗”;

  事功上,都尽了自己最大的努力想挽回颓势,要振兴大明和蒙古,但最后都被东北赵二一系打的哇哇叫,恨水东逝。

  所以,由以上可看,赵家的大明是被赵家的大清取代了。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至于为啥东北赵更厉害,当然是因为大明赵办了蠢事。

  天启皇帝赵由校登基时年龄还小,啥都不懂。大臣们出馊主意说,东北崛起的后金是金朝后裔,所以只要断了他龙脉,他就完蛋了。

  天启二年,京郊房山,包括金太祖完颜阿骨打在内的,埋葬有17位金朝皇帝的金陵遭到毁灭性的破坏。

  他们把太祖睿陵主陵脉的龙头砍掉一半,在咽喉部挖一个深洞,里面填满鹅卵石,以断其“王气”,还把金陵地面上的建筑全部砸毁,甚至扒开墓道,掘开地宫,连金陵以外的金代墓葬也几乎无一不毁。

  我大明为了震慑金陵的“王气”,又在金陵的原址上修了许多关帝庙。

  在完颜宗弼(金兀术)墓上还修有一座“皋塔”镇压。就是因为民间曾有“气死兀术,笑死牛皋”之说才修建的。

  那帮蠢货们认为,这下后金祖上的龙脉被掘,气数当尽。我大明要天下无敌了。

  可谁能料到,人家批的是后金皮,实际上是赵家人。

  所以,你掘了完颜家的陵墓,不正好是给被掳去东北的宋徽宗、宋钦宗出气吗?

  那徽、钦二帝的后裔就趁机兴旺发达起来了呀。

  有理有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