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0章 两只小菜鸡啊,要互啄
作者:三院老哥      更新:2022-04-29 11:37      字数:3712
  说卢象升军事能力不足,还有个例子。

  到崇祯八年,兵科给事中常自裕提议,你卢象升别东一榔头西一棒子乱打了。各路流寇里面闯王高迎祥实力最强,所以你要重点抓闯王,来个“猎兽合围”。

  之后朝廷调拨给“象升以祖大乐、祖宽等关兵、篁兵二万”。

  卢象升按常自裕这个方略,一度把高迎祥堵在河南西部,但因为王梦尹没守住汉江,高迎祥进入鄂西北山区。后来高迎祥走秦岭,被孙传庭擒杀。卢象升还是没有消灭流寇,只是把他们赶入山区。

  顺便,吴伟业在清顺治九年成书的《绥寇纪略》中有如下文字:

  “先是兵部以科臣常自裕告中州急也,议调西兵二万五千,北兵一万八千,南兵二万一千,又关宁铁骑二千。”

  这大概是“关宁铁骑”的最早出处。

  后来,吴三桂带着“关宁铁骑”投鞑,征战南北,一路打进缅店,擒杀永历皇帝。

  同时,“关宁铁骑”还镇压了满洲八旗反清复明的阴谋,有力的维护了大清的完整统一。

  “(永历皇帝)上自蒙尘,冠马尾愣鬃帽,衣屯绢大袖袍,束黄丝带,举止端庄,甲士参谒,静坐不视,奏语不答。

  满兵中有蓝旗章京兀儿特者,见而大愤,曰:‘吴三桂食明厚禄,何无毫发恩乃尔!’

  (兀儿特)谓其下曰:‘此真天子也,可奉之为百世功。’

  八旗将士拜呼万岁,争去辫为号。

  统领邵尔岱牛录下蟒出洒出,纠兵官阿尔必、岳得济、苏间色、对大拜、门都海、住厄西兔等四十余人,自称平汉王,刻印缮装。

  乘城演剧举事,共扈上(永历)幸汉中起义,尽杀汉中大营兵。

  事泄,死者二千余人。”

  一群满歼要搞事情结果被汉歼剿灭了。

  实情估计是叶赫部落与爱新觉罗有仇,或者是38岁的皇父摄政王多尔衮莫名其妙挂了,然后正白旗、镶白旗、正蓝旗等内讧,趁机找个由头造反作乱。

  ……

  这次卢象升遇到短毛李自成,他的命运必将改变。那他原本的结局是什么样?

  崇祯十一年清军入寇,是清军历次入寇规模最大的一次,糜烂整个北直隶、山东,史称“戊寅虏变”。

  大明这边吴阿衡、孙承宗、卢象升等知名人物战死,七十余城先后失守,济南的德王朱由枢被俘,华北四五十万百姓被掳掠出关。

  卢象升和清军交战中阵亡,有说他是被杨嗣昌坑了。比如分了卢象升的兵等等原因导致败亡。

  兵部尚书、东阁大学士杨嗣昌确实分兵了。

  当时清军分兵东西两路南下,这个时候明军自然也要分兵两路追击堵截,没啥大问题。其中卢象升追击西路敌军,高起潜追击东路敌军。

  卢象升麾下有宣府总兵杨国柱、大同总兵王朴、宣大总督标营副总兵李重镇、山西总兵虎大威、保定总兵刘光祚、大同巡抚叶廷桂、山西巡抚宋贤,这么些人总共带着3万1千兵。

  后来杨嗣昌又将蓟镇兵分了一部分给卢象升,他的总兵力达到4万。

  高起潜则带着39000人,可见两路兵力相差不大。

  再者,分兵也算是卢象升主动提出来的——

  “今各镇兵马头绪纷然,若聚之一处,是谓分不分为糜军;散之各处,是谓合不合为孤旅,皆兵家所大忌者。

  莫若以辽东、山海、蓟、遵、通、津、宣、云、保定诸旅通盘打算,分隶微臣与总监各若干,随方援剿。

  其烽情兵势,则时时关会焉。总之,彼分而我亦分,彼合而我亦合。臣与监臣分而合,合而分,惟烽是视。既无孤旅之虞,又免糜军之患,有裨兵机非小也。”

  所以杨嗣昌分兵,应该说是合理的,并不存在对卢象升的掣肘乃至故意谋害。

  而且,当崇祯想罢免卢象升时,杨嗣昌是这么说的——

  临敌易将,古今大戒。卢象升这个人呢,驱剿不力,被敌军残破了很多城池,实在算不上称职。不过他属下的旧部是他带了很长时间的,又转战千里,饥苦疲劳,所以您老人家还是让他戴罪图功吧。

  崇祯皇帝的回旨:“卢象升侦探不明、调度无方,坐视各邑沦陷,毫无救济。向日敢战之谈,显是沽名欺众。姑念近经薄降,且著策励自赎。如再逗延虚饰,定行重治。”

  所以,杨嗣昌若想收拾卢象升,根本没必要帮他说好话,顺水推舟落井下石不好吗?

  至于卢象升战死之时,身边只有5000老弱病残的说法也不大准确。

  清军明明已经南下,宣大总督陈新甲却上报说敌方在北边。导致的后果是卢象升所部大同巡抚标营,山西巡抚标营,大同镇兵12000人被调派到没有敌人的山西。

  而且卢象升自己上奏如果有必要他也可以去山西——

  “贼过真保,哨马已到获鹿、井径,要走山西出口。是虽奴骑未入晋云之境,然其苗头趋向颇有西行之意,则晋地防御尤属万分紧要……兹幸督臣陈新甲,抚臣叶廷桂、宋贤俱已提兵回镇……如果奴贼遁轶山西境界,抚臣叶廷桂当居守镇城,臣即当相机移驻朔等处……”

  此外,还有保定和蓟镇的兵,不知何原因,可能是被孙传庭留住了,并没有跟卢象升会合。

  所以,原本有4万兵力——当然,是纸面4万,实际有多少吃空饷的缺额就没人知道了。到最后留在卢象升身边只有2万4千人。

  那么,为啥不分高起潜的兵马北上?

  因为大同巡抚、山西巡抚是归卢象升管的,他们要是归高起潜管,分的或许就是高起潜的兵了。再者大同兵、山西兵支援山西是主场作战,高起潜带的关宁军是客场作战,自然是本地兵更熟悉山西地理。

  另外,高起潜追击东路清军,沿运河南下,距离山西较远,于情于理,卢象升派兵显然比高起潜派兵更合适。

  所以说,分兵坑死卢象升事出有因。如果说是杨嗣昌的锅,不如说陈新甲才是罪魁祸首。要么那家伙暗中投鞑给了假情报,要么是他调查不明,总之是他的锅。

  卢象升也许并不一定要战死。

  因为他的亲将杨国栋、山西总兵虎大威、宣府总兵杨国柱、督标营副总兵李重镇等人全都突围成功了。

  有说法是卢象升本来也突围成功了,但一心求死,就死了。

  有这种可能。毕竟败的那么惨,面对的又是“刻薄”崇祯皇帝,卢象升做为主官,之后很难有好下场。不如一死百了,还能搏个好名声。

  还有说法是卢象升被刺杀而死,这个也有些可能。

  又有说督标营副将李重镇打败了清军,招呼卢象升共击清军,结果卢一战而败。后来李重镇虽然突围成功了,但被定了个坐视不救的罪名而处死。也有说李重镇其实是被灭口了。

  错综复杂的关系中,真相早已难寻了。

  卢象升的死局,除了各种客观因素外,他本人也有些问题。

  单说一个情报问题。

  仅以获鹿之役为例。

  李九华当时是井陉兵备道,驻地在获鹿。清兵入关,定州有警,朝廷悉令所有保卫畿南的部队北上。

  李九华嘱咐其妻刘氏守城,自己率师北上定州防守。之后,清军围攻获鹿。刘氏急忙派人去找男人求救。

  当时卢象升就驻扎在真定,距获鹿只有四十多里地,然而竟丝毫不知清军离自己近在咫尺。

  这情报工作能及格?

  如果敌我双方相隔四百多里地,以当前时代的条件,勉强还可以说一句不知敌踪情有可原。不到五十里地的距离,还是在自家地盘,侦知不到数万辫子军的行踪,无论如何说不过去。

  按杨嗣昌《复真按再报失陷城池疏》,后来李九华本人亲自去找卢象升求援,乃至“跪泣”,卢象升始终“不应”。

  这说明了啥?卢象升不敢去打清军?只是一种可能性。

  还有一种可能的原因是,卢象升并不是不敢打不想打,而是根本不知道清军究竟在哪里。

  因为他认为清军可能已经从固关而出了,于是把大同总兵王朴派出倒马关追击。南辕北辙了,简直匪夷所思。

  当时清军已经围攻获鹿七日,那一切就发生在距离卢象升四十多里的地方。

  获鹿被围攻八天后陷落,李九华之妻妾并全家数十人死节。卢象升除了把王朴派到毫不相关的西边方向,本人待在真定始终一动未动。

  按这个表现,崇祯大帝狠批卢象升“侦探不明,调度无方”,真不算冤枉了他。

  不黑不吹的说,卢象升的军事水平也就马马虎虎。他的辉煌战绩全是靠打“流贼”刷出来的。

  早前带军救援大凌河的张春,同样是文人出身,军事经验还没有卢象升丰富。但是张春部击毙八旗将佐10人左右,要强过卢象升的战绩。

  而且卢象升这边还没有吴三桂他爹那种逃跑坑爹货,又是在自己地盘作战,真是不知道该怎么说了。

  或许也不好说卢象升水平不行,明末打的那些仗基本都是菜鸡互啄。没几个有能力的将领。

  说起来孙传庭也就那样。卢象升死的前几天,他就在一百里外的定州,拥兵数万,一直没敢出城和清军交战。

  兵部左侍郎孙传庭未必是怕了清军。或许就像他上奏的那样,因为手下兵卒多怯懦,所以不可浪战。

  但是这些“怯懦”兵在鱼肉保定、定州老百姓时却挺勇猛,逼的老百姓不得不起来杀兵作乱。而且“怯懦”兵在两个月前打的原版李自成只剩下18骑,以致巨寇不得不逃亡陕南商洛山中躲避。

  所以啊,明末打仗就是菜鸡互啄,真不用高看他们的能力。

  ……

  当天,大顺军和天雄军都没啥大动作,就那么隔河相望了一阵。

  傍晚前,各自就地扎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