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章 仗义每多屠狗辈
作者:三院老哥      更新:2022-04-29 11:36      字数:3333
  张献忠到底还是把高杰送出来了,李自成推脱不过,只好应下。

  三人商量过后,决定张、焦两部各出一千人协助攻城,其他兵力散在黄河沿岸警戒对面河南兵。

  李自成正好把自己的队伍调回来,让张能、谷可成守在清化镇,预防北面、东面可能出现的明军援兵。

  至于打下怀庆后的缴获,三七开,大顺军拿七成。

  张献忠和焦得名都说给多了。毕竟府城可难打,大顺军又担当主力,而且城里富庶,他们两部合分一成好处也不少了。何况大顺军已经给他们提供了粮草。

  李自成一想,是给的有点多,因为打下怀庆后他还要赈济百姓,还要有一连串大动作,到最后自己都捞不到多少好处。

  他本想就坡下驴,再琢磨,还是大方点吧。

  李自成说咱们都是兄弟,你们必须拿三成,要实在过意不去,那就适当约束下军纪。多给那些算是补偿损失。

  两位反王都有些不好意思。尤其是张献忠,还扭捏了一下。

  他问大统领,大顺军内的女人问题怎么解决?总不能一直旱着吧?

  李自成介绍了一些经验。

  大顺军内有将近两千妇女,当前自愿配对的有三百多,还在搞对象阶段的也不少。

  历山老营以及各根据地还会定期举办相亲会,尽量多撮合孤男寡女。

  当然,僧多肉少,以及还有些兵们出于种种原因不愿意找对象,他们的解决方式,如果舍得花钱,就去找小鸡了。

  攻下城镇自然可以进去修整,平时就要外购服务了。十天半个月的从外边拉一批小鸡来,完事后再送走。

  最出格的是刘宗敏部,因为相关需求旺盛,山寨门口不光有走地鸡,城里的欢乐店都跑去开分店了。李自成得知后痛批了他一顿。首先影响大顺军形象,再一个从业人员复杂,弄到军营门口厮混久了万一弄出泄密事件咋整。

  刘爷这次被剿了,说不准就有一部分原因在内。

  张献忠听完后直摇头,他可没有老巢,浪到哪算哪。偶尔弄批女人来也是玩完就甩,把她们留在营里只能耽误行军拖后腿。

  焦得名又问,有没有好地方推荐一下,他也想去扎个寨子。

  李自成琢磨了一下,也不藏私了。他说北方是没啥可能了,五台山那边马马虎虎能待一二年,但也不长久。大顺军有计划去安徽、湖北、河南交界处的桐柏山、大别山一带立脚。如果两位有兴趣,可以同去,互相也有个照应。

  二人问完地理环境倒吸一口凉气,那边可深入的太远了,一路被围追堵截,就算好不容易过去了也怕是站不稳。

  李自成回说只是先期计划,咱走一步看一步,到时候看情况再定。

  其实老李更想去川东、鄂西交界的山区建立永久的根据地。那边历史上的夔东十三家十来万人能坚守二十年,足以证明还算是个不错的地方。

  鞑子都花了那么长时间才解决,拉稀的大明想围剿大顺军,做梦去吧。而且那边算南方,粮食问题也好解决,把家眷等后方人员安排过去比留在历山、太行山保险。

  ……

  第二天,刘宗敏、焦得名两部带了些粮草、柴火开往黄河边。棉衣大顺军也没富裕,就不给他们提供了。

  李自成整军,祭旗,出发。

  还没出清化镇,消息传来,左良玉军又进入柳树口,要返回河南。不知道是为了追击张献忠还是为了消灭短毛贼。

  那条山路可不好走,虽说算不上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也差不离。李自成通知张能去堵山口,守住五天就行。

  大顺军大队刚出了清化镇,心意六合枪高手李自奇跑来了,要面见大统领。

  李自成还以为有啥要紧事,结果那家伙是邀请大顺军去唐村驻扎,说是几千人的粑粑是好肥料,别都拉在清化镇。

  我可去你的吧!

  农家肥当然不是啥要紧事,只是个话引子。

  河内县唐村的李春茂也算世家子弟,又是武林中人,在周边有好大的名气。所以很多土财主们就找上了门。

  之前大顺军为了修黄河大堤在这边打了不少欠条,现在短毛来了,债主们就想让李春茂出面说道说道。

  李春茂不愿意跟反贼有纠葛,就派李自奇来了。

  欠钱当然要还,这没啥好说的。虽然欠条上没注明还款期限,还是早还早利索,别弄的三五十年后再跑来要钱,利息都给不起了。

  李自奇掏出个小布包,打开之后里面是一厚沓纸条,“共五万六千八百四十一两三钱二分,利息就不要了。他们都说支持大统领闹各命。”

  李自成回道:“那不行!利息必须给,大顺军说到做到。就是暂时没空,过六七天再结账。”

  李自奇呵呵一笑,收起布包揣进怀里,“不急不急。咱大顺军口碑没的说,大伙儿都信得过!”

  经过这一小段插曲,李自成催马前进追赶大队。

  李自奇带着十来个人远远的吊在后面,不知道在想啥。大统领也没空再搭理他。

  ……

  怀庆府城,河内县衙后院。

  “杨老先生,你糊涂啊!一辈子清清白白做人,临到老了怎么能从贼呢?”知县杨调鼎痛心疾首。

  “谁从贼了?我们红花会以拯救天下为己任,为万千黎民百姓谋福。”

  “红花会?你们还成立会党了?尊党不是谋反?不是跟流寇一伙儿?”

  “如果不是到了饿死的边缘谁愿意做流寇?”

  “陕西要饿死了,所以就来抢山西抢河南?”

  “不然怎么办呢?为国饿死?”

  “……”知县杨调鼎被噎住了,想了想,“说句心里话,学生也很同情他们,可是当前天灾人祸,国家多难,他们怎么能不顾大局祸害苍生?国要是乱了,百姓还有活路?”

  杨嗣修不由感慨道:“红花会的学说真是好。‘有亡国,有亡天下,亡国与亡天下奚辩?易姓改号,谓之亡国;仁义充塞而至于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是故知保天下,然后知保其国。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

  “……”杨调鼎陷入沉思。

  杨嗣修继续说道:“睁开眼看看这世道,你觉得老朱家还能保住天下?还能保住大明国?关外建奴猪突豨勇,谁能挡之?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杨调鼎一声叹息。

  杨嗣修摸着胡子也叹了一声,“有些人就是不明白,不是革名选择了忠国,是国人选择了各命。谁愿意无端端抛头颅去死?实在是旧社会让人活不下去了。有些事总是要有人做,你不敢做也不要阻拦别人做。”

  杨嗣修做过京官,做过地方官。他在山东海防道副使任上还当面骂过毛文龙骄横。后来升迁到宁夏巡抚,然后,陕西大饥荒,延绥缺饷,固原兵变。杨老汉被御史樊尚燝弹劾,于崇祯二年回籍听堪。

  弹劾他的樊尚燝现在是“兵部右侍郎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巡抚河南等处地方提督军务粮饷兼理河道屯田”,简称河南巡抚。(明代有42个巡抚,不是一省一个)

  杨嗣修又说道:“当初固原兵变,我没钱没粮,拿什么安抚乱兵?调兵剿灭吗?调来的兵同样没饷没吃,你说,什么时候是个头?

  万历年一有饥荒就赈灾,现在呢?再看大顺军,走到哪在哪放粮,活民无数。正应了曹石仓先生那句话,‘仗义每多屠狗辈,负心多是读书人。’

  呵呵,我想着曹先生同样欣赏卓吾先生的学说,还写信邀请他加入红花会,人家不愿意。”

  ……

  (相传吾乡曹石仓先生学佺辞官归里时,闲行街巷,见一陋屋,柴门不正,柱上署桃符云:“问如何过日;但即此是天。”

  询知宅主,乃屠者徐五也。径入厅事,有二联。

  一云:“仗义半从屠狗辈;负心多是读书人。”

  一云:“金欲两千酬漂母;鞭须六百挞平王。”

  先生为之惊然。徘徊间,徐五已回。与语,甚契洽,因定交。

  甲申之变,徐五携只鸡斗酒,径造先生庐,排闼而入。

  见先生,惊曰:“吾办此奉祭耳!何尚在也?”

  先生遂拜而就义焉……殊有感慨。)(算不算道德绑架,被逼死了)

  福建人曹学佺藏书万卷,著书千卷。他对文学、诗词、地理、天文、禅理、音律、诸子百家等都有研究。老曹曾谱写了闽剧的主要腔调逗腔,被认为是闽剧始祖之一。

  天启年间,原陕西副布政使曹学佺因编纂《野史纪略》,被指控淆乱国章,削职为民。

  崇祯上台后起用不就。

  南明隆武时为礼部尚书,捐银万两作为军饷。及至清军攻陷福州,曹学佺说“生前单管笔,死后一条绳”。自缢亡。(这个可能是真正的最后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