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章 失败的计划
作者:三院老哥      更新:2022-04-29 11:36      字数:17085
  十二月初,崇祯以大凌河筑城招衅夺孙承宗官。正常操作。

  崇祯是一个罕见的,同时把“与官僚关系”及“与百姓关系”两方面同时搞砸的君主。

  对官僚,崇祯是“独夫”;对百姓,崇祯是“民贼”,合独夫民贼为一者,世所罕见。官不聊生民不聊生。

  朱由检大帝是个暴脾气——面对一群蛀虫,脾气能好起来才怪——敢怼他的基本都死的很安详,还有几位很不安详。当然,有时候就免不了有误伤。

  哪个皇帝不愿意国泰民安?那样他才能坐稳江山。可是土豪的赋税收不上来,被转嫁到穷苦老百姓身上,不是朱由检大帝能解决的问题。

  皇帝难做啊!

  十二月初,陕西官军围攻甘肃环县,黄友才被火铳击死。

  可天飞、郝临庵、刘五等几部撤往环县以北,占据铁角城。

  铁角城一带山高沟深、形势险要,为军事要塞,是南通庆阳,北达九原的必经之路。

  农民军在当地“分地耕牧”,“为持久计”。

  可是根据地没那么好占。到明年八月,洪承畴招降白广恩,用之前导,攻破铁角城。

  除了可天飞在铁角城外,当前留在陕西的还有独行狼、混天飞、混江龙等据芦保岭;一座城、乔六、拓先灵等据西川胡堡;钻天哨、开山斧等据镇城、永宁关。

  其余反王大多进入山西。

  己巳,总兵孙显组破敌于闻喜;甲午,击贼与河津夏泉。

  官军力不敌。被贼最惨者宁乡杀伤五千馀;闻喜杀伤三百六十馀;双扁峪官兵损四五百。以督阵内官王承诏为徴乞再发京营兵?应。

  紫金梁王自用跟刘宗敏并肩合战一回,击破官军后出了吕梁山,再次窜入上党。

  老王攻武乡县未果,兵进辽州(zuo权县),又邀请革命军北上协助。

  辽州在太行山山脊中段,清漳河中游,也是个穷地方。相应的防守就不会太强。

  李自成该打一场实战练兵了。

  调兵遣将的同时,他又抽空去各处巡视了一圈。

  历山孩儿营里正在进行期中考试。

  罗虎看着填空题急的抓耳挠腮。他趁监考老师不注意,侧身瞅了眼隔壁李来亨的卷子。

  然后罗虎心里鄙夷一句,“不会就不会,你居然直接写‘不知道’?老子佩服!”

  他开始胡编:李来亨,不成器。人不学,笨如李来亨。

  下面一题是“组句子”。

  军号,大统领,表演,我,为,吹。

  罗虎回想几天前的事情,下笔如有神:大统领为我表演吹所那。

  再一题:你最喜欢的兵器是---菜刀。

  简单说一下这种兵器——能切菜,能切肉,还能吓李来亨。

  罗虎跟李来亨有“仇”。

  他早上换了双新鞋子——他祖他爷他爹几辈子加起都没穿过那么好的皮靴,因为李来亨的捣蛋,结果不小心踩了鸡屎。罗小虎哭了个稀里哗啦。

  再一题:造句,又……又……

  罗虎想了想,写下:我妈又矮又高又胖又瘦。

  再一题:写出相反字——左,来,上,小。

  罗虎描了两下,感觉挺难。他忽然开窍了,把卷子倒过来写了个左来上小。

  “我真是个小机灵鬼,试卷再正过来不就相反了?”

  眼看卷子写完了,罗虎有自知之明,心说不知道能不能考二十分。

  他灵机一动,在评分栏写下:老师,我中心祝您愿能活-—-岁。

  让老师填空去,他总不会只想活二十岁吧?

  罗虎正美滋滋做白日梦,大统领来巡视考场。

  李自成走到李来亨跟前驻足看了看,点点头,出去了。

  文化程度越高的士兵越能打,因为相应的组织性和纪律性会越强。让他们读书上学是很有必要的。

  这道理皇太极也知——

  “我兵之弃永平四城,皆贝勒等不学无术所致。顷大凌河之役,城中人相食,明人犹死守。及援尽城降,而锦州、松、杏犹不下,岂非其人读书明理尽忠其主乎?

  自今凡子弟年十五岁以下,八岁以上,皆令读书。”

  奴酋英明神武!

  ……

  各处练兵场中遍刷标语——

  “流血流汗不流泪,掉皮掉肉不掉队。”

  “加强战备,准备打仗。”

  “纪律是块铁,谁碰谁出血。”

  某个角落里,队长李大仓正拉着甲长李弥昌单练。

  “团结就是力量,唱!”

  “团结就是你娘,这你娘是爹,这你娘是钢,比爹还硬,比钢还强……”

  “力量!”

  “腻酿!”

  “团结就是力量,这力量是铁!这力量是钢!”

  “团结就是你娘,这你娘是铁!这你娘是钢!”

  “透!”

  李大仓一脚把李弥昌踹倒,“你这样的没前途了,光能打有屁用!”

  主官不止要操心军事训练,还要督促部下学习文化知识,学习革命军官话等等,这些都是考核内容。

  ……

  赵胜正在给讲武堂众小将洗脑——

  “吃谁的饭?”

  “吃老百姓的饭!”

  “穿谁的衣?”

  “穿老百姓的衣!”

  “给谁卖命?”

  “给老百姓卖命!”

  “……”

  希望他们能主意一下军纪吧。

  ……

  骑兵和新兵营正在合练。

  骑兵练冲阵;新兵练胆量。

  宝日朱特带着四十多骑列横队纵马狂奔,直冲新兵方阵。

  步阵中的新兵狗蛋双腿打颤,心里不停念叨:都是假的都是假的;不能闭眼不能闭眼;一二一左右左,一是左二是右;听说新兵下队后长官给洗脚,简直吓死个人;晚饭好像有羊肉汤;要么我假装受伤去医院看女护士……

  “啊!”

  “啊!”

  “啊啊啊……”

  骑兵一骑刹不住脚,居然撞进新兵队列,狗蛋英勇牺牲。

  为了贴近实战练出战斗力,这种事难免。

  军中有伤亡指标。

  ……

  隔壁山沟里正在演练侦查科目。

  甲长姚奇英气喘吁吁跑来,“报告!前面发现两个营!”

  武平孝大惊,“两个营?”

  然后他抬手甩一个耳光,“滚你吗的两个营!给老子再探!”

  姚奇英举起两根手指,委屈巴巴道:“看得真真的,那玩意儿就是两个营。我认识,一个蒙鞑子和一个文工团女子。”

  武平孝气得大叫:“你玛!跟老子念,人!两个人!”

  姚奇英立正高声:“银!两个银!”

  “……”武平孝很忧伤,“就你这样的还想升官?你升个屁!”

  ……

  另一头的大场地是火器营所在。

  张鼐正在练习排队枪毙。

  ……

  又见日月经,火枪战弓兵;

  火枪装填慢,弓兵有射程。

  怎奈工艺有长短,训练程度分伯仲;

  火枪产业流水线,长弓一把三夏冬。

  火枪兵,站如松,动动手指穿金钟;

  玩弓弩,全靠力,双臂无力箭坠地。

  火枪暴兵如尿崩,三月一批线列兵。

  一两银子不心疼,死完再去把兵征;

  弓弩训练数余载,新兵很难把人宰。

  营养不良加疾病,替补队员不好征。

  小弹丸,圆又圆,高塔熔铅如下蛋;

  小箭镞,长又尖,一壶长箭做几天。

  黑火药,自东方,铅丸飞出甲难挡;

  拉满弓,箭如芒,碰见盾甲叫老娘。

  枪装刺刀如短矛,方阵面前骑难逃;

  弓需步骑配合好,被骑近身命难保。

  枪如孩童日日新,火门火绳变燧芯。如有后装加膛线,人人都是佛格森;①弗格森后装枪,一分钟6-10发

  弓如老妪箭如翁,千百年来如初生。不管李广罗宾汉,自古名箭难留名。

  热兵一出做主力,甲胄作古马不厉;火枪火炮火车运,帝国车轮不停息。

  弓箭岂能争高低?!

  ……

  说起弓箭,后金用的要比大明好些。

  大明多用大梢弓与小梢弓。

  区别为:

  大梢弓弓臂巨大,小梢弓相对弓臂较小。大梢弓多是边军所用,重箭可破甲杀敌。

  大梢弓没有“违和”,而小梢弓有“违和”。接触弓的区别。

  后金弓有个“大反翘”结构。即弓臂的弯曲度在弓梢弓臂交接处发生变化,导致除了弦口以外,弓弦在弓臂上还有另外一个接触—脱离点。也就是有一段弓弦是紧贴弓臂,而不是其他弓那样,弦和弓体只在弦口有接触。

  后金弓从最初的材料准备到最后的整体装饰完成,大概要花三年时间。时间看起来很长,但大部分是次生材料的准备时期。因为当前没有有效的温度湿度控制手段,所以只好慢慢等自然气候好转到适宜做弓的时节。

  后金弓在材料上是筋角木(竹)复合弓;在加工工艺上也非常繁复,包括装饰这种无关弓体性能的工序也专门占据一个环节。

  你要说鞑子弓威力大也对,但主要是工艺好。大明拉稀,军械基本上都是粗制滥造。比如毛文龙说“……又或弓小不满斤,箭细不重两。辽人气力勇壮,惯使劲弓长箭,此实不堪为用。”

  李自成将来肯定要爆火枪海,不过短期内弓箭也要兼顾。

  他抄袭了高老汉暂未写出来的《射学正宗》,弄出本教材《射箭六十天——从入门到精通》……

  ……

  实际上滑膛枪精度并不低。

  何况李自成整的“崇祯三年式步枪”设计优、工艺精,再加上有良好的火药、合规的弹头配合,效果顶呱呱。

  革命军训练火枪手的标准是,八十步(约百米)距离10次射击,命中胸靶七次算合格。

  张鼐这种玩枪一年多的百分百中靶。

  训练射击还容易。从最基本的持枪、据枪动作开始校正,然后再练习端枪瞄准时的稳定性。一切都合格了之后才开始实弹射击训练。

  但是让他们养成维护枪支的习惯花的时间更多。前膛枪即用残渣较多的黑火药又有包弹药的纸,对枪支保养要求更高。

  大明朝野的共识是“中国之长技在于火器”,“夷虏所最畏于中国者,火器也。”

  然而官军的火绳枪粗制滥造,更谈不上保养,弄伤自己的可能性比打到敌人更大,所以边军多愿意用三眼铳。

  甚至曾有御史上疏说:“……火器如山,尽以资敌……辽将辽兵遂言火器不得力,不如短棍腰刀之便。”

  毛文龙也曾报告:“每年解出军火器械,俱系在库日久。或锈不堪用者,或试之而炸者……又或臣以二三件重复改造一件者……”

  可叹。

  张鼐看到大统领来视察,有心卖弄,把一个光杆甲长叫出列表演。

  张良筹有天赋,神枪手。

  一百步距离打脑袋靶十发十中——中间因为烟雾眯眼,换了一次位置;还有两次没打着火。

  李自成掏出转轮轮燧枪,上好子弹,“再打一次。”

  张良筹美滋滋地咬开纸皮正要装弹,“咚!”

  李自成枪响,张良筹一哆嗦,子弹掉地。

  “快!装弹!”

  张良筹急慌慌的从弹药包里摸出一发子弹。

  “咚!”李自成枪响,“快快快!”

  张良筹满头大汗,哆哆嗦嗦装好弹。

  “咚!”李自成枪响,“快快快!”

  张良筹端枪瞄靶子。

  “咚!”李自成枪响,“快打!”

  张良筹手一抖,打飞了。

  “小的,小的……愿受军法处置。”张良筹低着头,语无伦次。

  李自成叫过张鼐叮嘱,“练的不错。但是战场上可没工夫让你慢悠悠打靶,训练要多贴近实战。临阵顶多开三枪就不得了了。而且明军还有能抗子弹的盔甲……”

  明普通盔甲4两银,平平无奇;高质量全身甲一套12两银,中远距离可扛火枪,那就别浪费子弹了。

  ……

  李自成转头又来到炮营。

  焦勖会在还没写出来的《火攻挈要》里说,“近来购得西洋大铳,精工坚利,命中致远,猛烈无比,更胜诸器百千万倍。”

  凭啥洋货胜国货?

  因为大明火器——

  “铸造无法,其大器不过神威发熕、灭虏虎蹲;小器不过三眼快枪。此皆身短,受药不多,放弹不远,且无照准而难中的。

  铳塘外宽内窄,不圆不净;兼以弹不合口,发弹不迅不直,且无猛力。头重无耳,则转动不活;尾薄体轻,装药太紧,即颠倒炸裂。”

  其实人祸要大于技术差距——

  “其领出涌珠佛郎机三眼等大小炮位,炸裂极多,悉不敢用。”

  并不是造不好。原材料、工艺等都没啥难度,难的是管理。

  假如一千八百年前的秦始皇懂得火器原理,人家分分钟吊打大明。

  所以,明军为了确保火炮的发射安全,铸造时就只有加厚火炮身管。结果就是造出来得火炮超重,转运艰难,只能做守城用。

  两千斤重的炮仅能发射四斤的实心弹丸,3500斤大炮发射八斤蛋,没法说。

  而且,明军用炮,除了攻城外,其他场合不管啥炮多装散弹用,另有大石弹做为封口,不展开说了。所以那些两三千斤的火炮就是个大号喷子。

  明军装备轻型大将军炮还行。重不到三百斤,炮弹是一枚重四五斤的大弹和上百枚重四五钱的小铅弹,“最利之器也”。革命军大将李自甲阵亡于此种炮下。

  还有威远炮。用冷锻法制造,炮身坚固。旧式威远炮身上有数道铁箍用来加固,可明军后来发现这些玩意儿除了白白增加重量没卵用,还影响瞄准。于是去掉铁箍,把火炮药室部位加厚。改进后的威远炮仅重一百三四十斤,十分轻便。

  但是,他们要调节炮口仰角只能使用锤子往炮身下打一块楔状木片,不但速度很慢,而且没精度。

  明军火炮也谈不上准头,只登莱那边有葡萄呀人训出来些得力炮手。他们会用望远镜,会瞄准,会观察落点等等。然后也被孔有德弄没了。

  明军还喜欢用倍装法。给火炮塞进成倍比例的火药,觉得能提高火炮威力。

  熊廷弼就曾用倍装火药法试验吕宋大铜炮,将其炸裂,然后说吕宋炮很差,不如锻造法制造的灭虏炮。

  但是,那说法不科学。灭虏炮确实结实点,但主要因为它是低倍径,火药能量过早从炮口溢出浪费了,所以未炸膛。他们可不懂啥叫倍径。其它劣质炮用倍装法就是找死。

  等到《西法神机》、《火攻挈要》出来后他们才会有点概念,晚了。

  都知道洋人的红夷大炮好,但从本质上说,哪怕两百年后的拿破仑炮和明军现在装备的各种传统火炮并无两样。都是滑膛前装炮,用的都是黑火药和实心炮弹。

  而且——

  16世纪之前,让欧洲佬像中国那样整体浇铸一门铁炮,他们没那本事。

  羊人只会玩锻铁炮,就是将火炮零件一件件打造,逐渐拼合而成的火炮。

  具体说,就是一根根长长的锻铁条拼成一个炮管形状,外面套上数层铁环固定住,然后将接缝灌铅或者焊上。制作过程类似古代中国箍桶匠做水桶。

  早期弗朗机炮同样是锻造的。不过小口径弗朗机炮管使用整根铁条卷制成炮管,就和卷枪管一样,然后外面再加上铁环和加固件。如果口径稍大些,则接合锻铁条制成炮管,然后再加固。

  到17世纪前后,银国佬先学会铸铁炮,接着荷拦也学会了,然后是瑞点、稀班牙、发国。至于葡萄呀,干脆就是从奥门中国工匠那里学会的铸铁炮。

  短短几十年间,到1650年左右,性价比超高的铸铁炮就成为了欧洲海军最重要的装备。

  可见,大明早中期的火炮能甩羊人五条街。

  不过受惠与对科学的认知,后来者欧洲火炮已经有了一些明显的优越性。

  如身管壁较厚,火炮倍径大,炮身也是从前至后渐粗。因此在射程、杀伤力和安全性方面都有优势;炮身上还普遍有了准星、照门;他们对弹道学有了一定认知。

  炮身上又铸有炮耳,便于架设在炮车上,调整射击角度和方便移动。

  最后,革命军的炮还要超出洋炮,单论炮车都比他们先进一百年,炮手水平更是高他们两百年。

  炮兵太重要了,虽然难练,咬牙砸资源也要搞出来。

  有位大将军一直强调:现代战争是炮战,这是决定民族统一伟大战争胜利的重要因素。

  至理名言,诚不我欺。

  炮兵轰;炮兵轰完步兵冲;步兵冲不动再炮兵轰;骑兵收人头。大胜!

  ……

  大统领在军营各处转一圈,兵员差强人意。

  忠心、便宜、能打,眼下只能同时满足两条。任重道远。

  ……

  巡视完一圈,李自成安排李过率领一千革命军出山北上,去跟王自用合兵,打实战锻炼锻炼。

  大统领没空带队了。

  他刚刚制定的第一个“计划”宣告流产,要重新琢磨。

  原“计划”主要任务有两点:一是集全力建设泛太行山革命根据地;二是加快推进火器营改编。

  在建设革命根据地方面,依然保持多点开花,但是集中主要力量于太行、王屋、太岳山脉一带。

  这样既能保留革命火种,同时便于将来轻取上党高地。

  至少五年内,李自成势必要以游击战为主。有了根据地就可以源源不断支援后勤和后备兵员。

  太行根据地主潜伏,因为出山打粮容易暴露,会遭围剿。所以粮草外购。

  那么将来几万人马吃喝用,每年军费需五六十万。任务艰巨。

  老李的计划刚做出来还没散发,先被张道濬质疑了。

  “大统领,建设太行山革命根据地是有必要的,但是否能上升到‘集全力建设’,我觉得似乎还可以再商榷。”

  “哦?说说你的看法。”

  “大统领预计在太行驻扎多少人马?”

  “到计划底,三万左右吧。”

  “那,只一个粮草就不好筹措……”

  山西、河南因为天灾人祸很快会乱成一锅粥,不能指望供应粮草;隔壁的直隶也靠不住。

  若从南方湖广等处买粮,怎么运回来?

  就算各家陕西反王给面子不抢,地方匪呢?还有官军呢?一路要经过多少防区,贿赂了主军还有乱窜的客军,很可能一粒米都拉不回来。

  “这……”李自成郁闷了。

  当前沈一石已经陆续运来了四万多石粮食;又跟张承宠那边买了五万;王重新在荆州也屯了六万,正在陆续启运。

  哪怕把那六万石粮尽快抢运回来,够不够两万人马吃一年?别说李自成还想着赈济百姓。以后交通可就断绝了,有钱都弄不来粮。

  所以,李自成闭门造车弄出的“计划”不切合实际,有些想当然了。

  主要他麾下得力人手太少,各种事情千头万绪,老李忙不过来,没法处处考虑细节问题。

  原时空土鳖是咋弄?

  经过了课题研究阶段、思路形成阶段;规划纲要起草和专项规划形成阶段;广泛征求意见和充分衔接阶段,直到最后完成并提交国大讨论审议。

  李自成发愁啊,身边没几个能商量的人,太行山不行的话,上哪找合适的根据地?

  “金角银边草肚皮”。

  上千年来的历史早已证明,能作为根据地,支撑一个政权发展成大一统,或者较成功的半一统的,从来只有这些地方——

  1.关中。代表:周、秦、西汉、前秦、北周。

  “东函谷、南武关、西散关、北萧关”,四关之中的地区称为“关中”。

  关中山河四塞,东有肴函潼关之固,又有黄河天险;南有秦岭,秦岭的东边有武关通向南阳,秦岭的西边有散关通向巴蜀,西边陇山有萧关,北边是黄土高原;中间是渭河平原,沃野千里,退而自守足以称霸,进而东扩,足以夺取天下。

  关中欲统一天下,需要先占领汉中、巴蜀,然后东进过黄河占领山西;出武关占领南阳、荆州,等完全占有了第二阶梯地势,中原各个势力就无险可守,形成席卷天下之势。

  从中原进取关中,有武关、潼关、蒲坂津三条路,刘邦入关中走武关;曹操入关中走蒲坂津;安禄山入关中走潼关。

  而关中的安全,还需要防守西北之敌,先固守陇西,要有能力固守河西走廊,甚至是西域,如此关中才能无忧。

  很多人觉得刘邦的基本盘是四川,但实际上人家是据有三秦后才有了和项羽争夺天下的实力。

  诸葛亮不断北伐,为的也是复制刘邦老路,先控制关中再争夺中原。

  但是,当前的关中已经不是千年前的关中,气候变了。

  举个例子——

  解放战争中,四野、华野、中野动辄几十万大军开战,而一野在广袤的大西北打的都是两三万人的战役。为啥?人多了养不起。

  更何况,明末陕西要经过战乱、天灾持续十来年,没有五六年的休养生息根本无法作为可靠根据地。

  2.河北。代表:东汉、后赵。

  河北统一天下开创于刘秀。

  河北分三个层次。

  北部以北平为中心,有燕山、太行山为其外围屏障;居庸关、山海关是最重要关口。北、东外部入侵,都是走居庸关、山海关,但只要坚守京城,就算失去外围关口,对方也无法轻易占领河北。

  中部以大名府为中心,背靠太行山。宋朝在失去幽云十六州的情况下,经营大名重镇,与山西的晋阳连成一线,也能勉强抵挡北方入侵。

  南部是邯郸,同样背靠太行山,又有漳水之便。邯郸、邺城、多是河北政权建都的地方。五胡十六国时,燕国开创了少数入主中原的先例。辽东燕国从山海关进军,一战北京城,二战拿下常山,三站攻取邯郸,顺利拿下整个河北,层次非常清晰。

  北方外部入侵,只要占领了河北,再向中原进军,几乎就是畅行无阻。

  当年袁绍“据河北,阻燕、代,兼沙漠之众,南向以争天下”,就是想复制东汉光武帝的发家故事。只可惜当时占据河南的不是大而无当的绿林军,而是狡猾的曹孟德。

  可是李自成不能学啊。

  现在才是崇祯四年,你占河北就是不给朱由检面子,人家要大耳刮子抽你!

  3.山西。代表:前赵、北齐、李唐、后唐、后晋、后汉。

  五代里三个都是靠山西发家。太原城得天独厚易守难攻的地理优势,决定了哪怕全山西都被打成筛子,靠着太原城都有撑下去的可能。

  山西地理优势非常明显,山河四塞,兵家必争之地。中间有好几个盆地;东边是太行山,与河北有太行山路连接;西边是黄河和吕梁山,走大队人马只有蒲坂津通向关中;北边是勾注山、恒山,有雁门关险要;南边是中条山、王屋山,有太行八径中的南三径通向河内。

  从山西攻打河北,地理优势非常明显。

  当年王翦灭赵、韩信攻略河北,都是从釜口径直驱邯郸。还有偏师南下走河内,也能到达邯郸。向西只要占据了蒲坂津,关中就要受到很大威胁。

  历史上关中和河北经常有割据势力,山西是他们必争之地。谁掌握了山西,谁就有可能消灭对方。

  特别是河北的政权,没有山西倚靠,就离灭亡不远了。南北朝时,北魏定都大同,尔朱荣、高欢坐镇晋阳,都是利用山西的地理优势掌控四方。

  这地方当然好,可惜李自成虽然自诩英明不差阎老西儿,但面对的是朱由检大帝不是日记大帝。我大明当前又是大一统国家不是抿国军阀混战之世。

  山西不好抢。

  4.河南。代表:曹魏、后梁、后周、北宋。

  中原这地方是四战之地,易攻难守,只有曹孟德、朱温这样狡猾狡猾的人精才能镇得住。宋朝父子俩真是令人无语。

  至于李自成,五六年之内还是不要想了。

  5.东北。代表:辽、金、清。

  东北平原的生产力一旦被开发出来,马上就能威胁中原政权。

  隋唐两朝雄主拼了命也要拿下高句丽估计就是这个原因。(还有消耗五姓七望、关陇系等原因。)

  某种意义上讲,土鳖也类似。先拿下东北,掌握粮仓和工业基地,再以此为根本南下统一全国。只是谁都没料到粟将军在中原搞了个大新闻。

  现在那边被鞑子占了,李自成又没附身皇太极,没法曲线救国。

  6.荆扬。代表:六朝,五代杨吴(抵挡住了朱温南下步伐)、朱明。

  荆州湖北的重要性就不说了,当年楚国凭借此地称霸,地理优势很明显。

  东边有大别山、桐柏山,大胜关是其要塞;西边是巫山、荆山,有夷陵扼其咽喉;南边是湖南,有南岭隔离了广东;北边是南阳盆地,四通八达,有武关通向关中,有南阳通向中原。还有汉水和长江流经湖北等。

  湖北有三个重镇,从争夺天下来讲,襄阳最重要;对江东来说,武昌最重要;对湖北来说,江陵最重要。

  三国时魏蜀吴三家争夺荆州,可见荆州重要性。

  在荆州的夷陵向西进军,还能拿下四川。历史上很多统一四川的过程,都有从湖北进军四川的线路。

  而且历史上的多次北方统一南方,都是先拿下襄阳,再拿下江陵,然后顺流而下,攻打南京。正所谓“王浚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

  虽然自古几乎都是从北向南统一,这并不能说明南人打不过北人

  唐代著名道家学者李筌,在《太白阴经》卷一之《人无勇怯篇》中对勇怯与地域之关系提出了旷古绝今之论。

  而宋代辛弃疾则于《美芹十论》中有——

  “臣闻今之论天下者皆曰:‘南北有定势,吴楚之脆弱不足以争衡于中原’”

  辛弃疾对这问题提出反驳,并作出“是又可以南北勇怯论哉?”的结论。

  与李筌不同的是,辛弃疾的是希望南宋朝廷能排除南北勇怯的成见,进而自治图强,收复北疆;前者理论价值绝高,而后者现实指导意义甚大。

  可惜,岳飞北伐失败。并不是因为岳飞的战略战术有问题,大概是因为完颜构没有女马。

  在开封,完颜狗大意失亲妈,顺便亲爹、亲哥两位皇帝也失了,吓怕蛋了吧!

  如果南方遇上强势统治者一样可以发挥出很大作用。

  南方政权北伐有三条路,一是徐州出山东;二是江淮进中原;三是襄阳进中原。

  尤其宋朝以后,南方开发趋于成熟,中国的经济中心已经南移,资源够了自然就开始有优势了。

  相反,西安、开封等地繁荣了上千年后开始落寞。

  北伐,有了强势统治者,有了经济支撑,还要有战斗力。

  朱元璋很早就拥有骑兵了,与张士诚、陈友谅、方国珍等江南地方割据势力相比,他麾下的骑兵数量居多。

  其征伐张士诚时一马军可以备二步军,可见骑兵比例很高。

  例如与张士诚弟张九六的一次野战,“命总管王均用率铁骑为奇兵,达亲督师与九六战,锋既交均用铁骑横冲其阵,阵乱九六退走。”

  明军骑兵成为主导胜利的关键。

  当然,蒙元是不怕骑兵的,人家就是靠这个起家。

  朱元璋曾对李文忠说:“王保保若见我这里马军,好歹退一退,佯走一走。等我里军马离了步军时,他却来与战。再说道王家这小的只是用拐子马熟,更说必有伏马。”

  拐子马即重甲骑兵。这段话充分说明蒙元将领并不惧怕明军骑兵。如果明军骑兵脱离了步兵,蒙元铁骑就会寻机将之歼灭。

  南方北伐,尤其从徐州出山东,还有个好处,往北走平原多,对方无险可守。

  北方失败条件是一次性丢掉以华北平原为中心的核心区,而北方打南方则要从黄河、淮河到长江步步推进,人家可以逐次防守。

  所以,北伐军直接不顾关中,不理黄河,第一波次攻击就要直接推到燕山!华北平原是一个整体,南方必须打到燕山才有可能停止进攻转入防御。

  燕山和太行山是华北平原的北、西边界,天险在此。

  这路线南北朝刘宋时就差不多确定下来了,桓温第三次北伐就走的这条路。(感觉桓温被低估了)

  在明军之前,红巾军一路北伐打到辽东、高丽。那走位实在太疯骚了。

  朱元璋北伐就是先下山东再断河南,据潼关而锁关中,一鼓作气直捣幽燕。最后挟中原江南之势,徐收晋陕,传定西南。

  那为啥别人都失败了,朱元璋成功了?他这么强?

  除了经济重心南移,还有一个原因,黄河改道了。

  再一个原因,元代改造京杭大运河,北伐有了稳定的后勤补给能力。

  后来的太平天国沿着运河北上,他甚至都没有后勤,两万人一路打穿到天津。

  说明从南往北打并没有想象中的难。

  朱元璋之所以成功,还有个更重要的原因——

  明军北伐一直到大都,打过像样的会战吗?

  北方元军主力正在围攻太原,“步步要杀”王保保呢。同时关中各路军阀打的不可开交,不然人家出潼关,南军在河北平原上的侧翼就暴露无疑

  大元朝廷在内斗,朝廷和拥元军阀在内斗,拥元军阀和拥元军阀之间也在内斗。并且他们把内斗作为绝对重点。

  徐达、常遇春、傅友德,明朝开国最强的3个将帅,太原之战团灭王保保时赢得也很惊险。

  如果蒙元没有内斗呢?或者只有文斗没有武斗,朱元璋还能赢?

  南方北伐还有一种方式,海路。甚至可以直接从天津登录,一鼓作气直捣黄龙。

  只是,古代一直不咋重视海军,海运能力也非常差劲。

  说完荆扬,南方做为根据地的或许还要再加几个地方。

  孙大炮的广东免谈,周太祖吴三桂的云南也算了,两者都没啥代表性。

  那就剩下天府之国四川了。

  可是综上所述,凡是能统一全国,或者有机会统一全国的政权,从来没有以四川为基础。

  无论是公孙述的成家、十六国的成汉、谯蜀、五代的前后蜀、元末的明玉珍,哪怕把南宋的吴曦也算上,都没有一个能撑过几十年。

  刘黄书的季汉算是这些里面难得具有进取心的一个,却也无力回天,千里山河空付孺子。(其实诸葛亮逝后30年刘禅才投降)

  “天下未乱,蜀先乱;天下已定,蜀未定。”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隔绝了敌人也封闭了自己。

  正是因为蜀地相对隔绝的地理环境,每当有乱世来临,那地方都能成为躲避兵乱的世外桃源。

  东汉末年刘璋、刘备先后在蜀地割据;西晋末年八王之乱,巴氐人李特在蜀地建立成汉;唐末天下大乱,王建封锁剑门,又在蜀地割据一方;明末、抿国时期,巴蜀又是割据状态。可以说每逢乱世,蜀地必然割据。

  四川盆地四周都是大山,中间有长江、嘉陵江、岷江联通,对外交通难行,对内却便利,物产丰富。

  四川有两个出口,东边是重庆向东,有长江山峡,通向荆州;北边是成都,向北有阴平、金牛道和米仓道可走。阴平是小道,通汉中。

  历史上夺取四川,都是走的东、北两路,或者两路并进。

  刘备入蜀,走三峡到重庆,然后进成都;邓艾伐蜀走阴平小道。金牛道是正道,有剑阁险要可守,易守难攻;阴平小道虽然崎岖,不利于大军通行,但有出其不意的效果;米仓道是汉中通三巴的道路,只是辅助路线。

  所以四川欲争夺天下,需要集中兵力在东和北两面。一有机会就东占荆州、北占汉中关中,如此则能取天下,这也是隆中对的战略。

  最先提出这个战略的不是诸葛亮,而是东汉时割据四川的公孙述的部下,名叫荆邯。

  荆邯只是一个小小的骑都尉,但见识非凡。

  当时光武帝刘秀从从河北进军中原,已经有了夺取天下之势。荆邯就劝说公孙述,如果能交好刘秀,那是上策,否则就要和刘秀争夺天下——

  “当及天下之望未绝,豪杰尚可招诱。急以此时发国内精兵,令田戎据江陵,临江南之会,倚巫山之固,筑垒坚守,传檄吴、楚,长沙以南必随风而靡;令延岑出汉中,定三辅,天水、陇西拱手自服。如此,海内震摇,冀有大利。”

  诸葛亮的隆中对基本照搬这个战略。甚至蜀汉失去荆州之后,诸葛亮六出祁山,想要占领凉州,也能看到这段话的影子。

  但是荆邯却比诸葛亮技高一筹。他的建议和韩信一样,都是直接占领关中,而诸葛亮不敢用魏延的子午谷之计,反而先去凉州再取关中,错失良机。(曹魏有实力,子午谷奇计成功可能性另说)

  也许溜进四川容易,但是坐大后想出来就难了。不说对方守住关口,光是出川那交通条件,后勤补给就令人头大三圈,难搞。

  所以,综合历代来看,从北往南打成功率最高。

  具体到明末,同样不能去南方。

  南方自然条件好,人还可以活,愿意投“贼”的少。

  “江右荆、楚五岭之间,米贱田多,无人可耕,人亦不以田为贵,故其人虽无甚贫,亦无甚富,百物俱贱。”

  “闽田两收,北人诧以为异。至岭南,则三收矣。斗米十余钱,鱼虾盈市,随意取给,不甚论值……此真极乐世界。”①天启年福建人谢肇淛任广西右布政使,按理应该不会瞎说。那就一两银子五六石大米?

  徐霞客也记录了广西云贵粮价——

  “自黄草坝至此,米价最贱,一升止三四文而已。”

  “宿於蒲缥之西村,其地米价颇贱,二十文可饱三四人。”

  “又西向平上四里馀而宿於橄榄坡……其处米价甚贱,每二十文,宿一宵,饭两餐,又有夹包。”

  水果也便宜,“以钱一文买梨三枚,其大如瓯,味松脆而核甚小。”

  南人的小日子太幸福了。

  云贵两广加福建,在大明纳税体系中只占比百分之五,而山西占百分之十三。怎么比?人家税收的少,相对受的盘剥就少,百姓负担轻。

  “崇祯十年丁丑元旦……(苏州附近)米价向来腾涌,冬粟每石一两二钱,白粟一两一钱,此荒岁之价。”②

  不像北方,荒年小米都七八两,甚至十几两一石。老百姓不得不冒死吃观音土。

  所以北方群众造反基础更好,招兵容易。

  而且北方兵源要比南方好一些,尤其“投贼”的很多都是边军出身。

  明人说:“南北之区分,究以北地为胜。其中有关乎天时地理者,非人力所能为也。

  盖以燕赵齐秦之郊,多豪侠奇绝之士。且北地苦寒,生于其间者,筋骨实较南为强……

  吾尝周历幽燕长城诸地,广漠平原,一望无垠。每至秋冬之交,而南人之初至其境者,已有瑟编萧索之意。迄至北风怒号,寒飚裂骨,南人之不能撑支,更无论矣。

  北人则习惯成性,毫无畏缩。虽层冰盈丈,雪花如掌,而鞍马纵横自豪。

  此北方人之筋骨较诸南人为强健者……”

  明末南方人造反不在少数,奴变什么的,声势一度很浩大,但他们很快就被地主老财的乡兵镇压了。由此也可见双方战斗力。

  再者,李自成带着百把人去南方发动起义?那边话都听不懂,交流困难,谁搭理你。除非他有上万强军打底,那时候过去才有可能站稳脚跟。

  其实只要哪一方势力得到了九边军队,那么距离他统一天下就已经完成了八成。

  因为内地、江南几乎是去军事化的,其他省份绑在一起都打不赢陕晋冀这三兄弟。

  总之,北方“灾区”能为起义军提供足够兵源,却提供不了足够粮食;南方非灾区能提供粮食,但无法提供合格兵源。

  而起义军要想在明廷的剿杀下存活,就必须不断获得粮食和兵源。这样一来,当“流贼”就难免了。

  至于根据地,其实李自成也知道自己操之过急了。

  发展革命根据地有三个要素:良好的群众基础;各大势力的夹缝;坚强的革命军。

  李自成现在有啥?有个屁!

  他面对的是能有效统一指挥的明王朝,所以刚开始必须采取流动作战避实击虚,而不是生搬硬套“建设根据地”,否则就是纯粹找死。

  所谓农村根据地并不是说住在农村就有根据地。假如一支队伍不能和农民融为一体,那么无险可守的农村就是个死地。

  蒋光头也学习土八路玩过敌后游击战,可是很快就被消灭了。就因为他没有群众基础。

  具体到当前,明军不需要干别的,时不时的来抢劫烧田就能整死“反贼”。而未经洗脑的农民看到官军来了,拿几两银子就能把李自成卖了。

  说了半天,根据地为啥重要?

  刘邦在彭城被打垮,却能依托萧何征发更多的物资人力源源不断地支援前线,并将战线维持在荥阳成皋一带;

  李渊在高墌、河东、黎阳遭遇灾难性溃散,却能汲取足够的后备力量,最终挫败强敌。

  与之相反,李密很强,一旦在邙山被王世充突袭重创,其势力立刻土崩瓦解;黄巢一旦在陈州被李克用打击,就此一蹶不振。

  因此,乱世群雄逐鹿的过程中,那些志在天下的豪杰,必然能够意识到能否最终胜利的根本,绝非逞凶于外。

  真正考验他们的依然是承受挫折的能力,在于不断地稳固自身根基。有根据地就能最终形成不败临敌的局面。

  所以,乱天下者或许是无恶不作、杀人盈野的枭雄,但最终制胜天下者,必然是能够建立秩序,恢复生产,稳定内部,从而完善自身根基的豪杰。

  战场上谁都不敢说常胜不败,有了根据地才能够承受重大挫折的打击。

  刘邦用萧何治关中;光武凭寇恂镇河内;曹公以荀彧理兖州;石勒深根襄国;李渊入据关中;朱温以张全义劝农河南,李存勖依张承业治河东;明太祖高墙于江东等等,皆深根固本,以不败制天下。

  原版李自成被入关人在山海关一战打爆,就不得不放弃巨城北京。别说退往山西,他甚至连陕西都守不住。因为他的根基太浅。

  当陶吕夹逼之危,荀彧劝曹操舍徐守兖——“昔高祖保关中,光武据河内,皆深根固本以制天下,进足以胜敌,退足以坚守,故虽有困败而终济大业。”

  张宾劝石勒舍寿春取河北——“长驱四野,飘荡掳掠,此盗寇之术,非帝王之略也……邺有三台之要,西接平关,四塞山险,因喉趁势,宜北徙而据之。伐叛怀德,河北既定,则基业不坠,天下莫敌矣。”

  《三国志.武帝纪》——“自遭荒乱,率乏粮谷。诸军并起,无终岁之计。饥则寇略,饱则弃余。瓦解流离,无敌自破者,不可胜数。

  袁绍之在河北,军人仰食桑葚;袁术在江淮,取给蒲蠃。民人相食,州里萧条。

  公曰:‘夫定国之术,在于强兵足食。秦人以急农兼天下,孝武(汉武帝)以屯田定西域,此先代之良式也。’是岁,(曹操)乃募民屯田许下,得谷百万斛。”

  有了根据地才能取天下。

  后金都稳固经营几十年了,李自成才刚起兵,压力山大。

  以当前革命军的战斗力,对上八旗兵恐怕不够看。

  决定军队战斗力四大因素:装备、训练、士气、后勤。

  革命军装备勉强可以在上党偷么着搞;士卒训练有《步兵操典》,武官有讲武堂,暂缺参谋体系;

  士气除了洗脑就是给钱。

  《易经》云:何以聚人?曰财。

  先谈钱,才能再谈理想。没钱谁给你卖命。

  简单说,小民来投奔革命军,前期要“有饭吃”,后期就是“荣华富贵”。都躲不开一个“钱”字。

  钱或者说后勤供应从何而来?

  抄大户只是权宜之计,最稳妥的还是建设根据地。

  曹操短歌行: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鸟都要找个栖息的地方。

  没有根据地就没有可靠的后备兵员,没有动员体系,没有修整地方,没有军资供应等等。

  革命军盘踞的历山其实算不上正经根据地。

  那么,李自成当前就只能以战养战。

  可是游击战不好打。

  如今通信手段低下,难有消息渠道,往哪跑都像瞎子聋子;

  农村不好获取补给,若进攻府县伤亡会很大,待不住几天又要被赶跑;

  再者,一味打游击上哪获得枪炮?长矛大刀都不好补充。

  游击战并不是万能良药,却是现在的最优解。

  如此,革命军的战斗规模必须限制在营以内,再大几乎必然赔本。

  尤其是野战,即便全歼敌军,缴获些粗制滥造的破刀烂铳有求用。明军自己都吃不饱,更不可能携带多少存粮。

  想到此,李自成急忙给各处发信,“凡是预估缴获量达不到消耗量1.2倍的战斗,能不打就不打。胜仗的标准是缴获两倍以上消耗。”

  大统领又给驻外各将着重强调了“十六字诀”——

  “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

  十六字诀的基本精神是,从敌大我小、敌强我弱的基本特点出发,扬长避短,灵活机动。以求保存和发展自己,消灭敌人,逐步改变敌我力量对比,夺取游击战争的胜利。

  具体战术原则为“一点两面”、“一慢四快”。

  一点,就是集中优势兵力于主要攻击点上;两面,就是必须采取包围办法,争取每战全歼敌军。

  一慢,发起总攻的时机要慢。要在查清敌情、地形、选好突破口、布置好兵力、火力,作好完全准备后再发起进攻。

  四快:抓住敌人要快、攻击行动要快、扩大战果要快、追击敌军要快。

  李自成抄来的兵法实在太牛逼了,正适合“流寇”。张道濬品味片刻,不由得六体投地。彻底拜服。

  他原本能看到失传上千年的《孙膑兵法》就够兴奋了,没想到大统领真正的本事震古烁今。①早前史学界一直有观点认为《孙子兵法》和《孙膑兵法》是同一本。甚至还有认为孙膑和孙武是同一人。

  张道濬“从龙”后表现不错,李自成对他也就不藏私了,多送了本《战争论》。

  “老张,赤卫队搞的怎么样了?”

  “已编齐六哨半……”

  沁水县城一哨;端氏镇一哨;窦庄半哨;郭壁一哨;屯城一哨;润城一哨;郭峪一哨。

  赤卫队招的都是本地民壮,平时做工,有事集合。五天一操练,每人每月补贴五钱银。

  披着团练皮,挑头的都是本地乡绅,贾富贵、王重新、陈大义等这些人,张道濬在幕后掌控。

  他们的武器装备以长矛为主,便宜实用;再配些三眼铳和牛尾刀吓唬人。

  牛尾刀是好刀,堪称中国刀的集大成之作。

  利于刺击的两刃刀尖;方便拖割和控制刃口的先反;提升斩击存能的加阔刀头;薄而直方便稳定刀姿和传递劲力的刀腰;减重强横向支撑的开樋;足够容纳手掌支撑的宽度,容易配合贴身刀法又刚好足以正面掩护手指的椭圆形刀盘,单双手都可容纳的一手半柄;以及可以给手提示刃向的柄尾反曲,可以装防脱绳的尾环等等。

  无论你是专攻发劲劈砍,还是挺剑突刺,牛尾刀都可以给你发挥。

  牛尾刀在清代极为流行,后来的“大刀向鬼子头上砍去”的大刀也是它儿子。

  牛尾刀利于劈砍,但是刺杀方面稍微弱点,所以正规军队用得少。

  再加上它的造型颇有威慑力,装备捕快之类地方军更合适。

  李自成叮嘱道:“上党很快就要乱起来了,尽快督促各家各户准备好斧镰旗。”

  张道濬应下后又请示,“大统领,若是其他农民军违令抢掠,打不打?”

  “别手软,杀无赦!”李自成当然不能让旁人祸害自己的盘中餐。

  “老张,你要把沁水看好,有事多和李过、冯起龙沟通。还有,明年五六月份有暴雨,要提醒那些茅草房住户尽快修葺;沁河水道要抓紧疏通,堤坝要加固。尤其郭壁往阳城一带,要格外注意些。”

  郭壁后来被水逼的不得不往山上退,从滩涂戈壁变成挂壁了。阳城外也被暴涨的沁河水淹了不少。

  张道濬已经见识过两三次“神迹”,马上拱手道:“臣定当尽心竭力,必不负大统领所命。”

  眼看年底了,李自成却不留下过年。

  已经拖了两个月,晋南粮食都要被祸害完了。他要赶紧带队出去饱掠一番。

  就食于敌比吃老本强十倍。

  这一走少说也要五六个月。

  “此次行动计划叫‘磨刀’。”

  “磨刀?磨刀不误砍柴工的磨刀?”

  “不,是磨刀霍霍向猪羊的磨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