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章 我爱咱们的国呀
作者:三院老哥      更新:2022-04-29 11:34      字数:3617
  起运的小麦有三百五十二石,豌豆三百一十石。

  至于一千多斤盐巴,还在城北四十里外,顺路过去了再拿。

  李自成带着人押着车队出了县城,只前行了十多里就被他叫停了。

  “不走了!歇一会儿。”

  李自成坐到石头上,默默看着眼前的无定河水哗哗流。

  众人不明所以。

  刘宗敏凑了过来,“要不打回去反他娘的吧!?”

  谷可成提醒道:“先派人回城知会张成,让他把两位兄弟偷偷放出来。”

  袁宗第主动请缨,“我去。顺便把铁铺的刀枪带出来一批。”

  李自甲摩拳擦掌,“我回李家村招人。”

  高一功也要回葫芦山摇旗。

  李自成摇摇头,不言语。

  刘芳亮急了:“大哥,你倒是赶紧拿个主意啊。这一趟营生眼看是有去无回,太危险了。”

  “你以为我要带你们去送死?”李自成笑,“粮食拉回西山茆。”

  “啊?!”

  众人惊掉了眼珠子。

  这就是掌盘想出的高招?

  “刘宗敏、田见秀、高一功押粮车进山;刘芳亮和谷可成快马回去拿银子;李自甲和袁宗第去榆林联系沈老西儿买粮,买不到就走关系,拿银顶粮。”

  “手里有粮,心中不慌。咱们办完这事就开始招兵买马。”

  原来是这样。

  安排已定,众人分头行动。

  为了掩人耳目,粮车继续慢慢前行,等天快黑时再过河进山。

  李自成带着李过前往马湖峪盐场。

  产盐河滩周广约三里,刮土煎盐,额设盐锅二百九十一面。

  每盐锅一口,县里岁征盐十二斤,征解榆林卫。

  马湖峪的盐产量和质量都不行,远远比不上绥德的十里盐湾。这边除了给边军供应一点外,只能满足附近穷苦老百姓消费。

  都说盐是暴利买卖,可也要看对谁了。

  起码盐户的日子就苦哈哈。

  熬一锅白盐熬一锅汗,撒一勺清水撒一勺泪。

  盐场烟雾缭绕,几十个盐户忙碌着。

  李自成出示了公文,盐头欲哭无泪。

  “公爷明鉴,前些天流贼路过,被掠去四五百斤盐……”

  如今盐锅只有不到两百口,产量有限,急切间已经凑不齐县里要求的额数。

  李自成大方道:“这样吧,被掠去的给你凑整算六百斤,这部分一笔勾销。其余份额一律折钱,改天送去县里捕班公房。”

  其实就算全免了,顶多也就几两银子的事,李土豪根本不在乎这点钱。但是他犯不着为知县博好名声。

  盐头暗想这可真是太阳从西边出来了。一边千恩万谢,一边后悔怎么没把损失说成一千斤。

  他无以报答,准备孝敬三十斤粗盐和三十斤卤水。

  李自成看不上这些玩意儿,盐太苦;他也不点豆腐,谢绝。

  刚出门,一个后生歪了他一眼,嘴里还小声骂骂咧咧,“狗腿子!”

  “嘿!你个驴求!”

  李过瞪着眼就要开打,被李自成拉住。

  盐头立马慌了,踹后生一脚,又抓住衣领强按着头让他下跪赔罪。

  李自成懒得计较,上马走人。

  谢君友看着远去的背影大叫,“义军就该攻下米脂城,杀光这帮畜生才好。”①十六年与孙传庭战于郏县,被俘杀。

  盐头叹息道:“傻儿哎,人家可是好人。你错怪了……”

  ……

  这一趟营生五天就办妥了,就是花的钱有点多。

  事完了,人可不能这么快回去。

  车队先藏在山沟里待两天。

  李自成想着要招兵买马了,不如再给高杰一次机会。

  那后生将来冲锋陷阵挺得力,而且有了防备,不至于再让他戴绿帽。

  结果到了石盘沟一看,大半个村子的人都跑光了,就剩下几个老弱病残。

  高杰自然也没了踪影,也不知道这后生投了哪家农民军。

  随他去吧!应该后会有期。

  刘宗敏趁便带着大哥回自家小住。

  吃过晌午饭,众人在炕头围坐一圈。

  “兄弟们,眼看起事在即,咱们要考虑一下家眷的问题。怎么安排?”

  留下有隐患。万一哪天事情败露,官府肯定会抓捕头目亲属。

  所以明末各家农民军大小反王多不用真名,在外只以绰号称呼。毕竟老家还有三叔四姑七舅姥爷呢。

  另外就是跟《水浒传》的流行也有关系。

  家眷全带走不现实。老弱病残首先就跟不上行军速度,再一个风吹日晒的也遭不住。

  最好能找个稳妥的地方安顿家属。

  可是天下之大,还真没多少合适的地方。

  首先陕西就不行。

  往后十年,匪过如梳,兵过如篦,官过如剃……保不准就会被哪一股给连窝端了。

  除非藏到穷乡僻壤。可那种地方生活又是问题。

  华北也不行。除了兵匪还有建奴,搞不好要被虏到关外给批甲人做奴去了。

  中原更不用说,将来是农民军主战场,天灾人祸加起来差不多要死一半人。

  四川也不大靠的住。虽然去年八月奢安之乱魁首奢崇明兵败被杀,叛军主力基本被消灭,但是余部还有好几万人在各地流窜。

  长江以南祸事略少,但是路途遥远,水土不服,言语不通,没有跟脚,不是好选择。尤其这年头水土不服是很普遍的事情,因之死掉的不在少数。

  众人商量半天也没个主意,只得暂时放下。

  “那大伙就起个绰号吧!开始招兵后互相就以诨名相称。”

  李自成早选好了自己的名字,什么闯将、闯王之类的就免了。

  “赵得胜”三字足以。

  咱也当一回赵老爷;得胜者,谓之占得天下公理必胜也。

  ……

  众人在刘宗敏家盘桓三日,带着空车队返回县城。

  李自成交上回执,王象兑免不了又是一顿彩虹屁。

  因为流寇远去,富家大户纷纷搬回城里。

  艾毓初等人也跑来给李半仙接风洗尘。

  “李兄,实在对不住。让你住了柴房又干风险出公差,幸得神灵护佑,平安归来。回头我就把王象兑撸下去给兄弟出气。”

  “艾老弟客气了。为国效力,匹夫有责。不值一提。”

  李振声赞道:“既有如此才干,又深明大义,李家兄弟窝在乡下可谓明珠蒙尘了。”

  艾毓初略思索,提议:“不如我给李兄谋个差事?国家多事之秋,在军前效力只要稍有功劳,再一运作,三五年后就是参将。”

  李振声点头道:“正该如此!当今外有鞑子内有流寇,祸我大明,生灵涂炭。某都恨不得弃笔从戎,效岳武穆尽忠报国。”

  “精忠报国?”

  李自成摇头长叹,“我爱咱们的国呀,可是谁爱我呢?”

  几位士子恍惚一下,然后面面相觑。

  他们这才想起眼前的“李半仙”是“泥腿子”出身,屁股坐的跟他们不在一处。

  老百姓的日子不好过啊。衙门不光在泥腿子头上拉屎,还要让他们出擦屁股纸。

  单说眼下,流贼刚走,官军又来了。

  官军能空手离开吗?

  “倏奉一文,取米豆几千石,草几千束,运至某营交纳矣;倏奉一文,买健骡若干头,布袋若干条,送至某营交纳矣;倏奉一文,制铜锅若干口,买战马若干匹,送至某营交纳矣。

  并不言动支何项钱粮,后日作何销算,惟以迟误则以军法从事耳。”

  按当前传统,本来武官地位远逊文官,更不用说呼喝县官采办军需。

  明朝中后期,大将、副将给兵部官员上手本时,一般自称“门下小的”。

  比如戚继光给张居正写信就自称“门下走狗小的戚某”。

  他们的给养、军饷之类被人捏在手里,怎么能硬气的起来?

  实在很感慨。

  想当年大明立国之初,总兵有列侯的美名,地方官员都是“伏谒如属礼”。

  卫所指挥也威风,若知府不下马表示敬意,卫所官能直接愤怒的“鞭辱仆隶”。

  现在反过来了,“承平日久,弓刀废弛,至以二三品龙韬虎贲之将而称走狗于六七品文阶者有矣”。

  除了“承平日久”,还有个原因——土木堡战神被俘之后,以勋贵为代表的武将地位集体滑落。明军也从“驭外”变成“御外”。

  但战时,尤其下层文武地位就又不一样了。

  朝廷让武官出战剿贼,却拨不下几个粮饷。既然卵蛋没被捏住,那武官自然硬气起来了。县官算个求!

  你敢耽误军需?后果很严重呀。大不了我自己动手,丰衣足食。

  所以,知县王象兑很头疼。

  别指望世家大户报效军需,他们连田赋都不愿交。

  何况流贼并没围城,已经走了。既然不用官军守城保护家财,土豪凭什么破费?

  那钱粮从哪出?王老爷正为这事发愁呢。

  “州县之吏,懔懔恐后,间有借支正饷,以救目前之急者。然派之里下者,则比比也。

  是以私派多于正赋,民不堪命。”

  最后的结果只能是再摊派给五位里长,借他们手去压榨贫民。

  ……

  李振声尴尬了一下,随即慷慨激昂道:“都怪阉党误国!方今皇上励精图治,罢斥奸臣,任用贤能,相信不日就会澄清宇内。”

  又是这一套糊弄鬼的甩锅论。

  ……

  感谢书友2021..903打赏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