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0章 挽民不挽明
作者:梦吴越      更新:2022-04-25 04:58      字数:4638
  有明一代,公爵极少,侯爵也不多。从英宗开始算起,公爵侯爵不足百人。世袭,外戚之外,皆是都是军功建立(仇鸾、石亨等人不算)。

  有军功才能封爵,便是徐阶、高拱、张居正、申时行、沈一贯、方从哲这样的宰辅,也没有爵位。

  刘招孙率大军一战萨尔浒,力挽狂澜于浑江;二战开原,振奋辽东;三战浑河,扫灭建奴。

  三次大捷,封侯也在情理之中。

  只是,这裂土是什么意思?

  莫非皇上要将辽东封赐給自己?

  刘招孙很快否定了这个念想,因为据他所知,大明好像从没有过封赏异姓侯王领地的先例,除了云南沐氏,可是明朝只有一个沐氏。

  却听袁应泰接着道:“刘总兵,本官此行,主要还是为核验军功,查一查辽东的旧账,至于圣旨,要等司礼监王公公派人来宣读。”

  袁应泰口中的王公公正是司礼监秉笔王安。

  王安对魏忠贤有提拔之恩,天启继位后不久,魏忠贤得势,魏公公很快将王安杀掉,驱逐王安党羽,成为大太监。

  刘招孙的出现,让这两个太监之间的斗争变得更加激烈。

  刘招孙当然不认识王公公是哪个,更没觉察到危险正在向自己逼近。

  袁应泰一行当日进驻沈阳,住进经略官邸,所率标兵营两千人马驻扎于南门瓮城。

  接下来几天时间里,袁应泰带着辽西将官和御史开始在城中视察,他们一路明朝暗访,进入商铺询问,期间还到过一次北门,神色复杂的观看开原新兵操练。

  十一月十九这天,刘总兵率康应乾、马士英、邓长雄、王二虎等人,于七星楼宴请经略袁应泰、监军何廷魁、崔儒秀、御史张铨一行,正式给这些上官接风。

  七星酒楼位于沈阳城东北角的浑河旁边,据康应乾说,是沈阳最高档的酒楼。

  众人坐满整整一层。

  刘招孙所坐的位置,推开窗户便能望见北岸有名的七星塔,康应乾说,若是在天气晴朗的傍晚,可凭楼远眺波光粼粼的浑河,欣赏沈阳八景之一—“浑河夕照”。

  康应乾前些时日往来开原沈阳,短短时间,便对这沈阳掌故了解的颇为清楚,刘招孙自叹不如。

  这七星楼便是康应乾亲自挑选的。

  穿越过来半年多时间里,刘招孙很少出入这样豪奢的场所。自浑江战起,他便开始带兵,客兵穷苦,超出想象,让人触目惊心。

  他的所有精力都花费在打仗和凑军饷上,连金虞姬这样的绝色女子都没空去碰。补充一句,以后可能不同了。

  他的性格本就宽厚,见士卒冻馁,自然舍不得挥霍。

  在康应乾的点拨下,刘总兵还是按官场规矩,包了个两百两的红包给经略大人。

  此外,还给监军何廷魁和崔儒秀各送一百两,给御史张铨也送了一百两,给标兵营樊参将送了五十两,两位来随行辽镇将官,每人给了五十两。

  这样下来,五六百两银子转眼没了,而这还只是见面礼。

  大家对银子都不推辞,这个时代官场潜规则就是送银子,若是有谁不送,那才是咄咄怪事。

  收了银子,酒桌上的气氛顿时缓和了很多,众人看刘招孙也更顺眼。

  今天这次官场饮宴,本是康应乾提前数日预定,单是定金就花了四十两。宴席一共花费了刘招孙八十两银子,还不包含请戏子歌女开销,加起来估计得两三百两。

  康应乾本以为袁应泰是好打发的主,请他们吃顿饭,送些银子便能拉拢关系。没想到袁经略刚来沈阳,就给自己一个下马威,看来不是几千两银子能喂饱的。

  康应乾那日在南门被袁经略训斥一顿,灰头土脸,很没面子。不过他毕竟是官场老手,今天在宴席上立即又换成一副谄笑模样。

  跑前跑后给经略大人斟酒添菜,时而贴着袁应泰耳朵低语,两人边说边笑,不知道的人还以为此人是新任经略的心腹。

  浑河岸边寒风凛冽,屋内却是暖意洋洋。

  雅间四角升起了炭火,在火炭噼里啪啦燃烧声中,每人面前摆起一个小桌。

  有点像后世的自助餐。当然,小桌上的菜肴要比自助餐精致的多。每人面前的菜肴都是独一无二。

  刘招孙粗略看了眼,有:花炊鹌子、鸡舌羹、鹿肚酿江瑶、鸳鸯煎牛筋、菊花兔丝、爆獐腿、姜醋金银蹄子。

  还有些干果蜜饯。

  剩下的菜,他就不认识了。

  穿越者瞠目结舌,他前世也算有些见识,却没想到明代饮食可以这样精致。

  “特么当年郭靖请黄蓉吃的那顿,也没见得有这么丰盛啊。”

  想到战兵的军饷又被花去一笔,刘招孙不由感觉心痛。

  两个娇嫩欲滴的戏子唱起了弋阳腔昆曲,好像是《杜十娘怒沉百宝箱》。刘招孙前世在苏杭游玩,听过昆曲,多少了解一点。

  没想到在辽东也能听到昆曲,估计很贵吧。

  望着桌子上的山珍海味,想到城内难民无家可归,战兵还在瓮城喝西北风,不由摇头叹息。

  这些天,康应乾大把大把花银子,一点也不心疼,此刻,老康正凑到袁应泰身前,低声道:

  “袁经略,这七星楼可是沈阳最有名的酒楼,今日做菜的厨子也是找的陕西人,不知还合大人口味不?”

  出身陕地的袁应泰抿了口鸭舌羹,眉头微皱,像美食评论家那样,将筷子轻轻放下,评论道:

  “淡了些,比起京师六芳斋,还是差了火候。”

  刘招孙冷冷望去。

  袁应泰是万历二十三年的进士,平心而论,此人是东林党中为数不多的干才。任临漳知县期间,筑长堤四十里,捍御漳水;调繁河内穿太行山,引沁水灌溉农田数万顷。

  出任淮徐兵备参议,恰好发生大饥荒,设粥厂救济灾民。

  后因动用额外税、马价银赈济灾民,被言官弹劾“擅移官廪”,辞官而去。

  此人可以做一个好的地方官,却难以胜任辽东经略这样的统帅职位。

  历史上,沈阳之战中,袁应泰不顾部下劝阻,放蒙古降兵入城,后来被后金里应外合,破了沈阳。

  不过他表现的颇有骨气,后金兵破城后,他身佩官印宝剑,在辽阳东北看花楼自缢而死。

  后人这样评价袁应泰督辽:熊廷弼在辽持法严,部伍整肃,袁应泰以宽矫之,用兵非其所长,规划颇疏。(注释1)

  简单来说,袁应泰不懂用兵,缺乏规划,对外番过于宽容。

  刘招孙对这些历史细节并不了解,不过看袁应泰今日所为,觉得此人一点也不像史书记载的那样伟岸磊落。

  可见史书很多时候也只是为尊者讳,各种粉饰而已。

  “熊蛮子经略辽东,短短一年,竟然花费吾皇百万两内帑,简直是令人发指!据说他单是厨子就有十几个,康监军,你何不把这些厨子都找来,让两位监军尝尝手艺。”

  袁应泰边说边推开鸭舌羹,露出厌恶之色。旁边坐着的监军何廷魁和崔儒秀听了这话,只是赔笑。

  众人嗅到火药味道,都不敢接话。一名辽镇将官猛地挥手,唱杜十娘的戏子连忙退下,周围服侍的歌女丫鬟都远远离开。

  康应乾强压住怒火,赔笑说:“下官在辽东亲眼所见,熊经略食不重味,除了官服,连锦衣都没几件,不知这些谣言,是哪个无耻言官乱说的,不可采信!”

  说罢,他转身给袁应泰满酒,袁应泰伸手挡住酒杯,脸色顿变,看也不看康应乾。

  御史张铨见扯到言官,立即阴阳怪气道:

  “康监军此言差矣,空穴不会来风。我等言官御史,有风闻言事之权,岂能畏惧权势,遮遮掩掩?朝中早有议论,熊蛮子以辽饷自肥,在沈阳滥杀辽镇将官,吞没辽饷,大家都这样说,想必也是有根源的,可惜现在熊经略下落不明,皇上给的百万内帑,到底花到哪里也无从查起,康监军在辽东这么久,不会已经······”

  刘招孙闻听此言,早已怒火焚天,他与熊廷弼交好,眼下熊经略尸骨未寒,便被人这般侮辱。

  是可忍孰不可忍!

  他攥紧拳头,也不管什么接风不接风,准备拎起这御史先揍一顿再说。

  马士英见状,连忙劝道:

  “熊经略为保全辽沈,可谓殚精竭虑,最后悲壮殉国,辽人都是看见的,眼下他尸骨未寒,张御史这般说,怕是不妥吧?”

  张铨见有人开口为熊廷弼说话,像是打了鸡血一般,顿时兴奋起来,对着马士英怒道:

  “哈哈,京师都在说,熊经略有位忘年小友,少年英雄,得了经略不少好处,马士英,你当初一个三甲进士,被刘总兵招募来辽东,也不知得了什么好处,现在他不知道辽饷下落,你应当更清楚此事!”

  康应乾见退无可退,霍然而起,怒道:

  “张铨,你挑拨同僚,构陷忠良,今日宴饮,本是欢乐,你到底想要怎样?!举头三尺有神明,你不怕遭报应吗?”

  “报应?你敢威胁堂堂御史不成?!”

  两边官员同时站起,对面辽镇将官竟要拔刀出来,被袁应泰怒喝阻止。

  刘招孙也挥手让众人都坐下,神色平静道:“袁经略在京师锦衣玉食惯了,连这些山珍海味都要嫌弃。”

  “本官麾下那些战兵,每月饷银二两,今日这些酒食花销,足够一个战兵十年用度,如此豪奢挥霍,大人犹嫌无处下箸,本官真无话可说了。”

  众人被刘招孙气场震慑,都不敢说话,周围顿时鸦雀无声。

  监军御史纷纷朝刘招孙望来,标兵营樊参将脸色一变。

  刘招孙忽然攥紧酒杯,手中酒杯被捏成碎片:

  “浑河血战,开原军、标兵营、浙兵、川兵、辽镇伤亡接近两万。”

  “诸位大人身负皇恩,既然来了,便请抓紧核验军功,给将士们发放抚恤。三万多颗首级赏银暂时不要,抚恤银共计二十万两,还请尽早发放,以免将士寒心!”

  一直没说话的袁应泰扭了扭肥硕的身子,抬头望向刘招孙,他原本就小的眼睛眯成一条线。

  “刘总兵,本官知你骁勇善战,屡立大功,如今简在帝心,这半年顺风顺水,一路升迁,竟不知这宦海沉浮。”

  “实话给你说了,抚恤银,本官最多给十万两,怎么发放,那是你的事。本官多说一句,你在开原做的那些事,今日不必给你说破,你年少气盛,回去好好思量。”

  刘招孙第一次被人这样威胁,热血上涌,怒道:

  “袁大人!二十万两银子,都是将士们拿命换来的,不知多少家孤儿寡母等着这银子生活,一文也不能少!”

  袁应泰盯着刘招孙认真看着,看了好久。

  大明眼下的财政状况,别说什么抚恤银,连九边的军饷都不能足额发放。在袁应泰看来,刘招孙这是以平辽之功要挟朝廷,简直是大逆不道。

  袁应泰知道朝廷艰难,知道皇上没钱。这次来辽东,他想着能省就省,尽量少花钱,十万两已给足刘招孙面子。

  没想到刘招孙竟得寸进尺。

  “言官弹劾熊廷弼贪墨辽饷,辽镇几位将官都被你们杀了,如今死无对证,本官这次来,除了叙功,就是来彻查此事!”

  刘招孙惨然道:“熊经略为平辽大业鞠躬尽瘁!最后被奴酋斩杀,壮烈殉国!没想到最后却是这下场,真是可悲!可叹!可怜!”

  袁应泰不理会刘招孙,瞟了眼后面怒气冲冲的邓长雄和王二虎。

  “萨尔浒时,朝廷与叶赫部族结盟,眼下,宣大、蓟镇正在与蒙古商谈贸易。”

  “刘总兵大肆屠戮外番,心狠手辣,连叶赫降兵都不放过,听说屠了几千个科尔沁人,如此不顾朝廷法度,杀人如麻,便是白起再世,也不及啊。”

  刘招孙拍案而起,争锋相对:“叶赫屠戮辽人,本官焉能不管,投降了又如何?本官只恨杀得太少了!”

  袁应泰见刘招孙动怒,摆了摆手,不和这武夫争论,带上众人转身离开。

  他走出几步,回头道:

  “宣武将军,该说的本官都说了,熊廷弼的亏空,必须要有人填上,刘总兵的抚恤银,相信朝廷会及早发放的,将军请拭目以待。”

  注:(1)万斯同《明史》卷三百四十七《熊廷弼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