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2章 练兵实纪
作者:梦吴越      更新:2022-04-25 04:57      字数:5018
  接下来的一段时间里,茅元仪继续打磨他的红夷大炮炮管,雷匠头和严匠头则各带一队工匠,争相改进燧发枪簧片。

  工匠们热情高涨,加班加点研制燧发枪,生怕被别人抢先,赢去了五百两奖金。

  有好几次,刘招孙晚上巡营回来,远远听到工坊里传出叮叮当当的敲打声。

  不止是茅元仪他们,刘招孙也忙得不行。

  他每日起床,吃过早饭后,先去城东训练新兵。

  城东空地上,扎起了上百个帐篷,密密麻麻连成一片。

  这次新招来的六百名纤夫中,青壮男子有五百二十人,壮妇有三十多人,还有四十多个小孩。

  他们暂时都住在帐篷里,平均五六个人住一顶帐篷,那些拖家带口的,便全家住在一顶帐篷里。

  刘招孙让他们先在城东住一段时间,然后再给这些人分地。

  在开原,想要分到土地,就必须为这个集体付出,要么出去打仗、侦查,要么在家种田做生意。

  刘招孙现在暂时没资格养育闲人,当然,能够带资入股也可以考虑。

  一千纤夫组成新兵训练营。

  刘招孙仍旧按照他之前制定的练兵标准,对这些青壮进行严格训练。

  正式训练之前,刘招孙在让这些纤夫休整了十日,每日米饭蒸饼,每日一顿肉食,他们的体力基本得到了恢复。

  十日之后,教导司司长袁大人告诉所有人:

  任何人,如果在规定时间内,不能达到刘总兵规定的训练要求,或中途不能坚持下去,就会立即被驱逐出开原城,自生自灭。有家室的,全家人将被赶出开原城。

  刘招孙制定的训练标准,颇为苛刻,需要纤夫流血流汗,掉两三层皮。

  如果一个战兵,连自己和家人的利益都不能或不愿去维护,又怎能相信他们以后可以维护开原的利益。

  不能坚持下去的人,只能被无情淘汰,等待覆灭的命运。

  刘招孙坚持和士兵一起训练,每隔几天,他都要花一个时辰时间,和新兵一起跑操、队列训练,俯卧撑和长枪练习。

  新兵三日一操,每次操练三个时辰,分为军姿、队列、体能、长枪突刺。

  军姿和队列并不困难,除了个别需要反复矫正,绝大大部分士兵很快都能完成。

  最难的是长枪突刺,这项训练非常考验体力和耐力。

  新兵们需要手持一丈七尺的长枪,保持战斗阵型,奋力向前突刺,一天下来,突刺两三千次后,手臂已经没有知觉。

  这样的超高强度训练,普通人根本承受不住。

  这些纤夫常年拉纤,手上长满厚厚一层肉茧,即便如此,也有很多人手掌被枪身磨破,血水像红色油漆一样将白色枪杆染成暗红色。

  刘招孙望着那些手掌磨破的士兵,鼓励他们继续坚持训练,否则,就要面临被逐出开原的命运。

  五次之后,便有人坚持不下去,被淘汰出局,镇抚兵当着所有新兵的面,将他们赶出了开原城。

  等待这些人的,是野兽和建奴的袭击。

  其余人见状,不敢有一丝松懈,从军姿到俯卧撑,再到长枪突刺,每个动作,他们都是一丝不苟完成,哪怕再苦再累,也没人敢说退出。

  他们曾经一无所有,是总兵大人给了一切,让他们活的像个人样。

  没有人愿意再回到从前那个状态,回到天津卫拉纤,被达官贵人当成是连猪狗都不如的东西。

  刘招孙上午带着纤夫训练完,将下午训练交给两位千总。

  军队虽然很重要,但刘总兵还有很多事情要做。

  开原是个不大不小的边城,除去这些守军,常住人口约有三四万,这个规模在明代已经算是不小了。

  人多了,各种事情就多。

  开原城中,除了训练军队,还有各种繁琐事务都要找到刘招孙,让他定夺。

  大到商税制定收取,小到街头打架斗殴。

  还好现在宋应星和袁崇焕来了,他们两个可以帮助刘招孙分担很多琐事。

  尽管如此,刘招孙还是忙忙碌碌,连吃饭的时间都快没有。

  很多时候,他中午都留在新兵营,偶尔才会回家一次,和杨青儿金虞姬一起吃午饭。

  杨青儿安排胖丫头准备好夫君喜欢吃的菜肴,一家三口围在饭桌前一边吃饭,一边嬉戏打闹,便是难得的幸福时刻。

  下午,刘招孙会听取一些下属汇报,主要是情报司和商务司的一些工作。

  由于后金不断向开原城内安插奸细,包衣和真夷经常混入商人队伍中,刺探开原军情,在城中纵火,投毒,不过他们手法粗糙,在城中也无人接应,往往很快就被情报司发现。

  稍稍审问之后,情报司便将捕获的细作脑袋砍下,挂在北门示众。

  这些天,情报司和商务司几位主官神经都绷得很紧。

  每天晚上,刘招孙还去战兵营巡视一番,这是他的最精锐部队,算起来,这些精锐已经很久没有打仗了。

  日常的训练不能宣泄他们的精力,加上天气逐渐变热,经常会有士兵打架,镇抚司和把总们,到了晚上就拎着军棍穿梭各个军营,遇到打架的士兵就是一顿暴揍。

  只有刘招孙出现的时候,所有人都会安静下来,作为这支精锐的脊柱,刘招孙在士兵心目中的地位已经等同于神。

  查营的时候,刘招孙经常会找旗队长、把总级别的军官谈话,询问他们军营最新的动向。

  总兵官和士兵说话的平静而充满力量,他不会对士兵大吼大叫,他会经常站在士兵角度上考虑一些军事技术细节问题。

  此外,刘招孙还会留意那些作战勇猛的士兵,每次临走时,都要拍拍士兵们肩膀,叮嘱他们,要戒骄弃惰,好好训练。

  因为,很快就会有一场更加惨烈的大战要开始了。

  “又要死很多兄弟吗?”

  一位愣头青浙兵忍不住问道,旁边旗队长、把总狠狠瞪这士兵一眼,刘招孙微笑道:

  “是的,这次,会死很多建奴,你做好准备给邓将军报仇了吗?”

  刘招孙计划在军队基层安排训导官,比之前那种单纯鼓动的训导官要做更多工作。

  除了鼓舞士气、照顾新兵之外,还要关心士兵平时生活起居,关注士兵心理变化,对军中可能出现的异样声音,及时进行把控。

  建立这样的组织,需要一大批会写字,懂思考的年轻人,太老的话也不适合待在军营。

  可惜现在还不具备这样的条件,他找过几次茅元仪和宋应星,希望从绍兴和南昌重金征募一些私塾先生到辽东。

  刘招孙在京师时,听人说过,南昌一带,人多地狭而文风兴盛,有很多连乡试都没有通过的读书人。

  这些读书人,往往出身中产之间,家道中落后不知稼嬙(种地),也没有经商技能,因此生活拮据,不得不去私塾教书,勉强维持生计,继续参加科举。

  刘招孙请求两人抽空托书一封,让当地亲友介绍一些这样的读书人过来,他许诺给他们三倍于当地标准的束脩(给老师的报酬)。

  宋应星忙着燧发火铳的改进以及诸多民政事务,比刘招孙还忙,自然没空给刘总兵介绍私塾先生。

  乔一琦听说要招绍兴私塾,以为这武夫现在终于开窍,意识到读书人的作用,要大兴儒学,当下修书数封,交由塘马,送往江南。

  “刘总兵,太祖皇帝建国伊始,便曾言,治国以教化为先,又令天下立社学,延师以教民家弟子,你能招募西宾(私塾先生),教化关外蛮夷,本官甚是欣慰。你放心,本官定会全力支持你的!钱不够,尽管找本官借!”

  “对了,刘总兵,你以前借的一万三千两银子,准备什么时候还?”

  刘招孙对乔一琦笑笑,他不能说想要训练一大批指导员,帮助自己对军队进行更彻底的控制。

  他知道,任何话只要对乔一琦一说,几天之后便会传给所有人,只要那人想听。

  好在这个大嘴巴生性豁达,天性善良,从浑江开始,便对刘招孙一直很照顾,又是借钱又是不动如山,也没什么恶意。

  刘招孙对他口无遮拦早已见怪不怪,他知道,江南官宦世家的生长环境,不是自己能想象的。

  到后来,刘招孙和乔一琦聊天,都尽量不会涉及机密。

  等把一日事情做完,天已黑了,金虞姬在前面点着灯笼,照亮前路,刘总兵在亲兵的护卫下,终于能回到参将府,回到他家里。

  等回了家,杨青儿便成了夫君的贴身秘书。

  杨青儿会帮夫君将明日的日程安排妥帖,细化到每半个时辰要见谁,要做出什么决定,日程布置的完美无缺,以防止夫君第二天出现遗漏,

  刘招孙虽是精力充沛,但有时也会力有不逮,会有些事情遗忘,他也不可能像朱元璋那样,什么事情都要攥在手心,控制到事无巨细,连老百姓穿什么衣服都要过问。

  杨青儿从小随父亲四处征战,出入营帐,对军中案牍之事,颇为熟悉,这样的经历也养成了她逻辑清晰的特点。

  因此,她就成了刘招孙不可或缺的贤内助。

  金虞姬在这方面就有所欠缺,她平日打打杀杀很厉害,可是一翻那些经史子集就发困。

  她喜欢看话本小说,比如《水浒传》《西游记》之类,其他书都很难看下去。

  最近在看唐传奇恰好读到了《虬髯客》,才知道熊廷弼说的红拂夜奔是什么意思。

  心中暗喜。

  晚上,总兵夫人提笔写写画画,帮夫君处理往来公函时,中军卫队队长便靠在圈椅上,伸出她的大长腿,一边擦拭梅花匕首,一边呆呆望向诰命夫人。

  五月的辽北淅淅沥沥,窗外又下起雨,她会想起千里之外的故国,想起上次在京师和哥哥擦肩而过的情景。

  “官人,奴家还能陪你走多久?”

  ~~~~

  城内工匠忙碌不停,城外的农户也是挥汗如雨,锄地、施肥、灌溉。和匠户们一样,这些分到田的辽民们,恨不能整日都在地里劳作,只为他们侍弄的庄稼能早点成熟收获。

  篱笆外面的野狼还在等待时机,随时会扑过来咬上一口。

  山地战兵营营长秦建勋,派出八十名队员在开原周边山地哨探,驱逐藏匿于山林中的零星后金夜不收。

  这支由狼兵与白杆兵及少部分浙兵组成的开原山地战兵营,乃是全军精锐。

  队员个人战力极为强悍,战斗意志远超普通明军,他们在与同等数量的建奴白甲兵搏杀中,常常也不落下风。

  在这群战兵的威胁下,藏匿在开原周围山林中的后金夜不收纷纷往北撤退。

  情报司陆续派遣一些卧底前往沈阳、辽阳、京师以及朝鲜的汉城。

  这些卧底定期向开原传递信息,目前由于情报司人手不足,实力也不够,情报传播主要依靠往返各地的商人。

  那种街头暗号各种密码的谍战影视剧情节,在现实世界中是不存在的,只是艺术夸张而已。这个时代的情报传递,基本都是靠商人进行,无论是后来的晋商八大家还是眼下的开原商人,很多人都是双面甚至多面间谍,熟人之间也是知根知底。

  比如说,一个往返于汉城和京师的人参贩子,这个月可以给朝鲜传递情报,下个月也能给大明传达军情,只要有人给他银子就行。

  刘招孙准备抽空对情报司进行一下简单的侦查与反侦察培训,可惜,他一直没空。

  好在情报司眼下的工作主要在开原城内,商业都已完全恢复,刘招孙安排情报司中几个本地辽人担任南货店掌柜。

  十二家南货铺生意兴隆,每天都有四五十两银子进账,当然,盈利只是这些店铺的次要功能,他们最重要的作用还是收集情报。

  那些扮做掌柜的特勤队员,很快便侦查到一些重要的情报信息。

  努尔哈赤在吞并海西后,没有立即向辽沈两城扩张,只是派出大股哨骑侦查辽镇动向。这个反常举动引起了刘招孙注意,他让情报司与山地战兵营加强配合,

  情报司从一个海西皮草商人口中得知,当日济尔哈朗击败海西叶赫时,还有支千人规模叶赫骑兵冲出后金兵包围,朝南溃散逃去。后金派骑兵搜查了好几日都没有结果,后金怀疑叶赫人逃到了朝鲜。

  刘招孙知道,这是上天赐给他的机会,老天给他送骑兵来了。

  他派裴大虎等人,连续几日蹲守开原通往蒙古的要道,看看能不能捡漏。

  好像不能。

  十几天后,刘招孙失去了耐心,开始忙别的事情。

  很快,他发现一个严峻问题。

  开原目前最缺的,除了骑兵,便是生产燧发枪和红衣大炮所需要的铜铁矿石。

  粮食不缺,兵源不缺,银子也不缺,可是没有矿石,一切研究便是空中楼阁,不能转化为成果,没有任何意义。

  刘招孙招来徐霞客,把寻矿的艰巨任务,交给了这位千古奇人。

  刘招孙向徐霞客保证,只要他帮自己找到铜铁矿,干完这一票,便让他放手去探寻东夏国古墓,甚至可以派遣山地战兵营协作徐先生。

  徐霞客听了,云淡风轻道:

  “刘总兵请放心,徐某不是土夫子,也不会下墓,这次来辽东路上,我便看到一处大矿,就在开原附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