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二十三章 舆论
作者:心落无白      更新:2022-05-14 20:45      字数:2125
  “卖报,卖报!”

  第二天一早,长安城门打开不久,大街小巷,就有许多十一二岁的少年背着一包报纸,走街串巷的吆喝了起来。

  长安的百姓对此早就见怪不怪了。

  “奇怪,报纸不是半月一期么, 离上次好像才过去十天吧,怎么今天就开始卖了?”

  一个三十多岁的文士打扮的男子说道。

  从他的语气中,就知道此人几次购买报纸。

  身边的同伴也有些疑惑,说道“是有些奇怪,莫非发什么什么大事了?”

  “买来看看就知道了。”

  两人拦住一个报童,付了钱, 拿到两张报纸。

  当看到报纸上的内容,两人对视一眼, 说道“怕是真的要出大事了。”

  自从有了报纸, 茶馆酒肆就多了一项活动,那就是读报。

  茶馆酒肆花钱顾一些识字的寒门子弟,在新一期报纸出来的时候,为客人读一读报纸上的内容。

  有些手上有闲钱却又不识字的人,慢慢喜欢到茶馆叫壶茶和一些点心,听听报纸。

  今日因为新一期报纸还未发行,上一期的也过去十天了,早上到茶馆酒肆听报纸的人比较少。

  那些茶馆酒肆的掌柜看着冷淡的店铺,有些怀念每次报纸刚发行的时候,那时候一大清早就座无虚席了。

  只不过每次报纸发行出来,也就前几日生意好,过几天随着报纸上的内容被传扬开来,愿意来听的人就比较少了。

  即便如此,这些茶馆酒肆也赚的盆满钵满。

  可惜的是,下一期报纸还需要几天才能出来。

  就在这时,掌柜的听到外面有卖报的喊声, 他开始以为自己出现幻觉了, 仔细听了听,发现并不是幻觉,连忙叫来一个小二让他去买报纸。

  没多久小二把报纸买了回来,掌柜的拿到报纸看了看。

  掌柜的还是认得一些字的,报纸上的字他倒是看的懂,但是具体意思就不太明白了。

  这也是他雇人来读报纸的原因。

  不过他看不懂没关系,有人能看的懂。

  掌柜的把报纸给小二,让他拿去给正在读报的书生。

  然后自己坐在柜台后面的凳子上,等待着书生读报纸。

  书生正在读报突然被小二打断有些不悦,但是当小二把新一期的报纸给他,他的不悦就消失了。

  书生接过报纸,清了清嗓子,说道“诸位,新一期的报纸出来了,在下先为大家读一遍,然后再讲解一下。”

  为什么那么多人喜欢到茶馆酒肆听报?

  就是因为那些书生读完以后还会仔细的讲解一下。

  虽然报纸采用的相对白话的语言,但对于大多数不识字或者只认识一些字的人来说,还是有些云里雾里。

  而有人讲解就不一样了,他们就能完全听的懂,这也是许多人愿意来听报的原因。

  听到新一期报纸出来了,本来有些嘈杂的大堂瞬间安静了下来。

  众人的目光都看向书生, 等待他读报。

  书生展开报纸,缓缓念道“几百名士子跪坐皇宫门前,究竟是为了心中的正义,还是为了一己之私?”

  读完标题,书生微微一怔。

  报纸他并未提前看,并不知道其中的内容。

  但是读完标题,他就知道这次的报纸写的是关于昨日几百名士子在宫门口跪坐的事情。

  这让他对后面的内容也期待了起来。

  随着内容缓缓读出,书生的脸上露出了一丝愤怒。

  底下的听客有些奇怪,内容他们听懂了一些,好像是关于昨天几百名士子在宫门口跪坐的事情。

  那件事引起的轰动非常大,但是普通百姓并不知道其中具体的原因。

  他们对这件事非常好奇,只不过有些奇怪读报的书生为何一副非常愤怒的样子。

  书生读完报纸,深吸一口气,说道“诸位,这篇文章是关于昨日大批士子在宫门跪坐之事,想必诸位都听说过。”

  “听说了,只是不知道是什么原因。”

  “我还想去看看热闹呢,谁知道禁军根本不让靠近。”

  “我去了,好像是什么人死了,那些士子请求陛下严惩凶手。”

  那些听客七嘴八舌的说道。

  书生说道“这件事的起因是太和书院的贺大儒死了,那些士子说是因为泾阳县侯不尊先贤,贺大儒愤怒之下气死了,所以他们才抬棺到宫门口跪坐,请求陛下严惩泾阳县侯。”

  “但是根本的原因,是因为泾阳县侯提出了科举改革,陛下下旨,以后官员选拔都要通过科举,这些士子看似因为贺大儒之死到宫门口跪坐,实际上却是在抵制科举。”

  事实上报纸上的内容,并不完全如书生说的那样。

  报纸上先是列举了科举的好处,说明了林轩在其中的贡献。

  然后隐晦的指出,那些士子故意为难林轩,就是因为林轩动了他们的利益。

  而书生正是寒门子弟,原本在当地小有名气,李世民登基以后,要求各州举荐当地有才学的士子到国子监读书。

  前两年书生得到一个举荐名额,然而等他到长安以后,才发现名额已经被顶替了。

  他当时就去国子监理论,但是国子监查阅了当地的举荐名额里面并没有他。

  书生不傻,稍微一想就知道应该是被那些官员给篡改了。

  他没有继续去闹,敢这么做的人根本不是他能得罪的起的。

  而他也没有脸面回去,一直在长安替别人写写信维持生计。

  后来茶馆招人读报,他才学不错,被雇佣了。

  书生对那些世家一直怀有恨意,刚刚那一番话并不是按照报纸上讲解的,而是他自己的理解。

  “陛下仁慈,选拔官员一律通过科举,不论出身,只看才能,那些人凭什么抵制?”

  “这还不简单,本来那些士子都可以当官,现在要通过科举,他们就不一定能当官了,自然要抵制。”

  “不行,不能让他们这么做,我前段时间才给我儿子请了一个老师,还想着他有一天能考中,光宗耀祖呢。”

  “没错,绝对不能让他们这么做。”

  虽然隋朝就发明了科举,但是因为科举制度和教育并不完善,通过科举选拔人才的比例并不多。

  大多数人才,还是通过举荐。

  就拿马周来说,帮常何出谋划策,李世民对常何非常了解,知道他打仗确实有一套,但是治国方面并不擅长。

  然而常何却提出一些李世民都拍案叫绝的治国方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