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九十一章 办法
作者:心落无白      更新:2022-04-21 19:53      字数:2459
  李世民对李泰那么喜欢,对长孙皇后的心情感同身受。

  但是作为皇帝,必须要有取舍。

  “放心吧,扬州气候比长安还好,青雀不会有事的。”

  李世民安慰了一句,想了想说道“朕会从太医院派一名太医随同青雀一起去扬州,放心吧。”

  太医都是服务皇室的,虽然有些大臣勋贵生病,皇帝也会派御医前去看病,但那只是恩典。

  藩王就藩,皇帝还派御医随同的,至少在大唐还是第一次。

  可见李世民对李泰多么的宠爱了。

  “多谢陛下,这样臣妾就放心了。”长孙皇后露出了一丝笑容。

  “谢什么青雀也是朕的儿子。”李世民有些不悦的说道。

  “陛下,快用膳吧,等会凉了就不好吃了。”长孙皇后起身为李世民夹菜。

  ……

  东宫

  “你说的是真的?父皇真的下旨让青雀去就藩?”李承乾有些不敢置信的说道。

  他今天领命处理李祐的事情,复命后,就回到东宫处理奏章。

  加上李世民只是下的口谕,并不需要经过中书三省,因此并没有传扬开来。

  因此李承乾还不知道这件事。

  “回殿下,此事虽然还没有传开,但是臣已经打探清楚了,确实是陛下下的旨意。”杜荷肯定的说道。

  杜荷是杜如晦的儿子,贞观四年杜如晦病逝前,李世民感念他的功绩,把城阳公主赐婚给了杜荷。

  城阳公主是李世民和长孙皇后所生,正宗的嫡女。

  虽然城阳公主没有李丽质和晋阳公主受宠,但是毕竟是嫡亲公主。

  众所周知,李世民对长孙皇后所出的子女,比其余的子女要好上几分。

  只不过城阳公主现在还是个七八岁的小女孩,还没有成婚,杜荷还不是驸马。

  杜家在杜如晦在的时候,可谓是门可罗雀。

  但是杜如晦死了三四年了,杜家兄弟比较平庸,杜家自然就没落了,也印证了那句话人走茶凉。

  杜荷虽然平庸,却不甘心,想恢复杜家以前的荣光,所以在没什么人投靠李承乾的时候,选择了投靠李承乾。

  李承乾对杜荷的投靠也非常开心,把杜荷引为心腹。

  杜荷虽然是次子,没能继承爵位,但是身为杜家人,也能代表杜家了。

  杜家虽然没落了,但好歹也是一个国公府,加上杜如晦以前在朝中的威望,杜家还是能影响到一些人的。

  所以李承乾对杜荷非常看重,让杜荷帮他收集情报。

  杜荷虽然能力平庸,但是也不是一无是处,机密的打探不到,但是一些不是太机密的消息还是能打探到的。

  “太好了,只要青雀他去了封地,孤也就放心了。”李承乾高兴的说道。

  “殿下不要高兴的太早,据臣得到的消息,李总管传完旨后,魏王立马就进宫了,一个多时辰才出来,定是向陛下求情去了。以陛下对魏王的宠爱,弄不好,真会被魏王说动,收回成命。”杜荷说道。

  杜荷别的本事没从杜如晦身上学到。

  但是锦上添花比不上雪中送炭的道理他还是懂的,因此选择在很多人都不敢投靠李承乾的时候投靠了李承乾。

  因此他非常尽心的为李承乾谋划。

  杜荷此人怎么说呢,历史上他能跟着李承乾造反,证明忠心是有的,但也只是忠心,能力却一般般。

  但凡有些眼光的都知道,李承乾只要安心的当太子,皇位肯定是李承乾的。

  如果他能看到这一点规劝李承乾,或许李承乾也不会造反。

  “父皇金口玉言,岂会朝令夕改。”李承乾的话像是回答杜荷,又像是自我安慰。

  “殿下觉得以陛下对魏王的宠爱,没有那个可能么?”杜荷质质问道。

  谷槕</span>  其实李承乾把李泰当成心腹大患,除了李泰受宠外,未必没有杜荷的功劳。

  杜荷投靠李承乾,自然想要李承乾对他重视。

  如何让李承乾重视呢?

  自然是帮李承乾做事立功,只有这样,太才能算是从龙之功臣。

  然而李世民自己就是造反起家的,自然对太子和皇子非常防备。

  因此李承乾这个太子,可以说的上是一点权利都没有。

  没有权利,他要做什么才能立功呢?

  杜荷很快想到了他父亲杜如晦,就是因为帮李世民谋划,等李世民等级后,一跃成为宰相。

  李承乾虽然是太子,但是虎视眈眈的皇子可不少。

  而李泰第一个表露出想争夺皇位,自然成了杜荷的目标。

  正好李承乾对李泰也非常不满,经过杜荷一挑动,把李泰当成了心腹之患。

  面对杜荷的质问,李承乾沉默了,李世民有多宠爱李泰他自然明白,其余亲王的封地只有几个州,而李泰的封地多达二十多个州。

  别的亲王成年后立马就前往封地,对于李泰,李世民就好像忘了一样,根本不提。

  李祐之所以赖在长安,没有前往封地,李世民也没有管,和李泰也有很大的原因。

  如果李世民命令李祐去封地,有人拿李泰说事,怎么办?

  如果李泰去求李世民,李世民还真有很大的可能会取消这个命令。

  “那孤应该怎么办?青雀留在长安,孤始终不踏实。”李承乾说道。

  虽然林轩之前劝说过他,但是人的心就是如此,一旦忌惮起来,并不是那么简单就能放下的。

  杜荷心中一喜,他说那么多自然想到了应对办法,一旦他的办法起了效果,李承乾肯定会感谢他。

  “殿下,东宫的那些老师都是儒家子弟,儒家最讲究的就是伦理纲常,亲王成年就藩,自古如此,之前就有人反对过,只不过被陛下压下来了。但是这次是陛下下的旨,如果那些大臣知道了,陛下想反悔也难了。另外,可以叫人把这件事传遍长安,到时候,即便陛下能压住群臣,也要考虑对皇室威严的影响。”

  三国时期曹操手下谋士旬彧给曹操的评语就是“知错,改错,不认错。”

  作为君主,犯错了可以改,但是绝对不能认,因为这会极大的打击自己的威信。

  明初四大案之一的‘空印案’就是其中的典型。

  当时全国各地的粮食运往京都,但是粮食这个东西在运输途中难免会有损耗,一旦在出发地开具好文书,到了京城对不上了,就麻烦了。

  当时的官员就想了一个办法,直接在空白的公文上盖章,交给运粮的官员,等到地方了,核算好数目以后,再填写。

  这样的方式,并不是明朝独有的,唐宋时期就在用。

  但是朱元璋感觉自己受到了欺骗,大怒之下,直接处死了所有有关的官员。

  事后朱元璋明白过来,也曾后悔,但是人都杀了,后悔也没用,不仅如此,朱元璋也没有为那些人平反的意思。

  那些人有错么?

  错肯定是有的,毕竟这样做是违规的。

  但是不这样做他们有什么办法?

  众所周知,明初官员的俸禄可以说是历史上最低的。

  粮食少了,总不能自己掏腰包补上吧。

  但是不补粮食和文书上的数目对不上,到时候朱元璋说他们贪污了怎么办?

  事后朱元璋自然也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对运粮的一些要求做了改正,但是他却不可能去认错。

  杜荷的办法就是把这件事坐实,一旦传遍长安,李世民也不好更改。

  到时候李泰就不得不去封地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