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二十五章 又是一年诗会时
作者:心落无白      更新:2022-04-21 19:46      字数:2404
  林轩点了点头,以李泰的性子,作一首赞颂母亲的诗,来讨好长孙皇后倒是非常有可能。

  反正诗会是他举办的,题目也是他出的。

  李泰可以提前准备,其他人却只能临场发挥,李泰很有可能独领风骚。

  到时候诗会上的事情传扬出去,百姓也会对李泰大加赞赏。

  李泰不仅能讨好长孙皇后,还能收拢一波声望。

  即便李泰原本没想到以赞颂母亲为题,这种说法流传开来,他听到了也会选择以赞颂母亲为题。

  “子初,你就帮我们写一首赞颂母亲的诗,如果到时候不是这个题目,我们不拿出来不就行了。”程处默说道。

  林轩有些无语的说道“那我就帮你们写一首,但是我丑话说在前面,不准透露这首诗是我写的。”

  “我说子初,别人都恨不得出名,你怎么老是想着低调。”李德奖有些不解的说道。

  其他人也疑惑的看着林轩。

  他们的年纪正是年少轻狂的时候,自然对林轩这样低调的做法,有些奇怪。

  林轩苦笑,先不说他不会写诗,就说抄吧,脑海中也没多少首。

  去掉一些不能用的,凭借剩下的那些,或许能出名,但是用完了以后呢?

  “反正你们要是透露出去诗是我写的,以后你们就不要来找我了。”林轩神色认真的说道。

  “行行行,你放心,肯定不会暴露你的,赶紧写吧。”程处默说道。

  林轩吩咐春月准备好笔墨纸砚,提笔写了起来。

  关于赞颂母亲的诗,他还真记得一首,也是唯一一首。

  “好诗,好诗!”程处默大声夸赞道。

  “那你告诉我,这诗好在哪里?”林轩问道。

  “额!”程处默哪里知道好在哪里。

  林轩翻了翻白眼,说道“你们把这首诗背熟,这副字不能带走。”

  “子初,要不把这副字送给我吧。”程处默觍着脸说道。

  “为什么送给你,你之前已经拿过子初一副字了,应该给我才是。”尉迟宝林不乐意的说道。

  “好了,你们要想要字,回头我可以给你们写,但是这副字不能带走,最起码诗会没结束之前不行。”林轩说道。

  要是让他们把这副字带走,以他们的性格,弄不好诗会还没举行,就弄的人尽皆知了。

  程处默几人讪讪一笑,老老实实的背起了诗。

  虽然他们不爱读书,但是诗的字数并不多,没用多少时间,就背了下来。

  “子初,多谢了,你就等着我们夺魁的消息吧。”程处默大笑道。

  林轩翻了翻白眼,说道“别高兴太早了,如果别人问你们诗的意思是什么怎么办?”

  “对对,子初,你快跟我们说说诗的意思。”程处默连忙说道。

  林轩把诗的意思给他们说了一遍。

  “子初,我们都记住了,你叫人把那个火锅弄上来,我们庆祝一下。”尉迟宝林搓了搓手说道。

  林轩现在才明白,他们要诗不是主要目的,蹭吃才是。

  ……

  “叮~,恭喜宿主签到成功,奖励玉米一百斤。”

  林轩直接呆住了,他怎么也想不到十二月初签到的奖励竟然是他最想要的玉米。

  玉米又名苞谷、苞米棒子、玉蜀黍、珍珠米等。原产于中美洲和南美洲,它是世界重要的粮食作物。

  玉米与传统的水稻、小麦等粮食作物相比,玉米具有很强的耐旱性、耐寒性、耐贫瘠性以及极好的环境适应性。

  虽然后世玉米已经不作为主要粮食,大多都用来喂养牲畜。

  但是在玉米刚传入中国,可是一直作为主食的。

  相比较土豆亩产几千斤,玉米亩产大约在一千二百斤左右。

  换算成唐朝的重量,大约是亩产七石。

  虽然玉米没有土豆产量高,但是玉米却比土豆重要。

  土豆在缺少粮食的时候,可以当做粮食,但是在平常的时候,却只能做为辅粮。

  但是玉米不同,完全可以当做主食。

  想到煮玉米的味道,林轩都忍不住流口水了。

  林轩把玉米提取出来,看了看,全是晒干的老玉米,瞬间失去了兴趣。

  这些还是留着做种子吧。

  一百斤玉米种子,怎么也能种个二十亩地吧。

  只需要种个两三年就能推广开了,比土豆还快。

  在林轩想着玉米流口水的时候,芙蓉园人声鼎沸,热闹非凡。

  对于程处默几人到来,李泰并没有什么反应。

  林轩猜测的不错,李泰本来确实没有想以歌颂母亲为题。

  但是外面猜测的传言传到他耳里后,他就心动了。

  以歌颂母亲为题,不仅能讨长孙皇后的欢心,还能得到世人的夸赞,何乐而不为呢?

  因此这段时间,他一直苦思冥想,想要作一首文辞俱佳,又感人肺腑的诗。

  李泰文采还是有的,提前作出了一首自认为还算不错的诗。

  加上在此之前也没有什么出名的歌颂母亲的诗词,他对自己的诗非常有信心。

  平常他肯定要暗中指示人去嘲讽嘲讽程处默他们,但是这次他却没有。

  心里一直想着等这次诗会结束,肯定能得到李世民和长孙皇后的夸奖。

  李泰没有指示,自然没有人去找程处默他们的麻烦。

  程处默几人也没有主动惹事,安静的等着诗会开始。

  “今年又是一年一度的诗会,多谢诸位能够前来参加。”李泰面带微笑的说道。

  “殿下,不知今年的题目是什么?”

  “是啊,我还等着大显身手呢。”

  “许兄,我记得去年你做的诗,也就勉强能看吧?”

  “你又能比我好到哪去?”

  李泰压了压手,大殿安静了下来。

  “诸位,前段时间母后重病缠身,让本王非常惶恐,还好母后吉人天相。但是本王发现,现有的诗词中,赞颂母亲的却非常少,因此本王将这次诗会的题目定位歌颂母亲。”李泰缓缓说道。

  “殿下的孝心感人肺腑,实乃天下表率。”

  “是啊,养育之恩大于天,理应歌颂。”

  ……

  李泰话音刚落响起一片赞同声。

  以孝治国的思想最早萌芽于西周时期,春秋战国时期孔子创立儒家学派对其内涵进行了进一步扩充,将其升华人伦之本和治国之维,至两汉时期被正式确立为一项基本国策贯彻施行。

  汉朝官员的选拔方式就是举孝廉。

  孝廉,即孝子廉吏。

  也就是说,要想做官,孝是前提。

  在当时,如果一个人被传不孝,即便再有才能也不可能为官。

  自古以来,孝与忠便是相互依存。孝是忠的前提,忠是孝的升华。《礼记·祭义》记载“事君不忠,非孝也;莅官不敬,非孝也;朋友不信,非孝也;战陈无勇,非孝也”,狭义的孝指的是对父母长辈的孝敬和赡养,而广义上的孝则包含对君主的忠心和对职责的忠诚,而这也正是统治者所看重的。

  试想,一个自私自利,连对生养自己的父母都不能尽孝的人,又如何指望他为官之后为君主分忧,为黎民百姓谋福?

  忠孝可谓是古代道德的制高点,自然没有人敢反驳。

  加上李泰的身份,自然引起了一片附和声。

  李泰满意的点了点头,说道“那大家开始吧。”

  李泰说完,一群侍女捧着笔墨纸砚走了进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