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八章试行科考
作者:杨氏良家子      更新:2022-04-21 00:18      字数:2126
  麾下能臣猛将都忙做一团,张瑞亦没闲着。

  亲自主持全郡十八县之科考一事。

  十一月中旬,张瑞下令各县将科考之事昭示百姓。

  凡识文断字者,不拘出身、不限职业,无论年纪皆可报名参与。

  甚至张瑞想过不限男女。

  但毕竟这个时代官员权力甚大,执掌百姓生死。

  张瑞真怕这些女性同胞们审问犯人时来一出“台下犯人所犯何事?”

  犯人回道“大人,小人冤枉啊!”

  女官们直接捂上耳朵,蛮不讲理的答复“我不听,我不听,都是骗人的,渣男!”

  又考虑到舆论风俗,最终还是没有让广大妇女出来顶上半边天。

  十一月末,各县回执报名人数,累计全境三十六万人,有识文断字、参与应试者千二百人。

  每三百人之中有一人识字,概率000333,约为千分之三。

  其中仅祁县王氏一族,报名者便超三百人。

  其余出身豪强之家者总计五百余人。

  而出身屠户、商贾、县吏、寒门之家者累计方得四百余人。其中泰半仅是粗通文字。

  看完数据,张瑞只感斗争世家大族之路任重而道远。

  于是张瑞亲自出考题。

  累计十道。前五题为填文,取自《春秋》、《孝经》。

  张瑞毕竟要选官任贤,最适合当下的还是儒家思想。

  儒家思想核心即为政治,其主要体现在《春秋》,而非众人以为的《论语》。

  孔子曾亲口言吾志在《春秋》,而行在《孝经》。

  无论取才取贤,都绕不开这两部书。

  之后一连五题都是数算。

  这是在张瑞这里第一行得通的道理。

  数学乃是一切科学的基础。

  若是不当军阀,张瑞的第二大梦想就是同陆教授一般开挂人生。

  仅看张瑞麾下用人便可见一斑。

  最受重用的不是高顺、张辽这种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的悍将,亦非王昶、裴潜这种青史留名的能臣。

  而是师从郑玄,精通数算、天文的裴琚。一人身兼三职,权倾一郡十八县。乃是张瑞之下权势最重之人。

  事实上也正是张瑞这般重视科技,才有孟县如今欣欣向荣之局面。

  在裴琚主持下,科学院完善改进了汉末以来的灌钢法。

  既有当初宿铁刀之利,相助高顺一战正面砍穿吕布麾下州兵精锐军阵。

  亦有灌钢法打造农具无数,不然仅以耒耜之类木制工具,即便王昶以各种严刑峻法亦无法让百姓一冬之际开垦荒田十万亩。

  更无法在这寒冬之中大兴水利,灌溉全郡。

  所以说科技进步乃是第一生产力,实乃是金科玉律。

  甚至火枪、火药之类的如果能研发出来,直接一统三国。

  当然,这个要划掉。

  如果有人跟张瑞说公元二世纪能打造出燧发枪,张瑞一定派人去把他屁股踢烂。

  同为穿越者,君之秀,直令吾头皮发麻!

  第一轮科举张瑞打算在十二月初于各县举行,筛选出一批可用之才。

  十二月末再将人才聚集于晋阳,这次考卷当中就改了规则。

  前五题不变依旧为填文。但难度大幅提升,分别出自《春秋》、《孝经》、《韩非子》、《老子》、《商君书》

  后五题有关数算是无论如何都不能少。

  考卷最后又新增了两篇论述题。

  其一为政论,即若主政一方,当如何抚境安民。

  其二为策论,尝述太原当如何立世,最终一统天下。

  这当中前五道填文题各占五分,总计二十五分。

  五道数算题各占十分,总计五十分。

  政论一题分数最高,为十五分。通过此题让有才之士脱颖而出,这是张瑞真正看中的郡县中流砥柱。

  策论占比十分,只是张瑞抱着一试的心态。万一有一个诸葛亮、毛玠、鲁肃之类的经天纬地之才,给张瑞来一个科考版隆中对。那岂不是白得一大才?

  即便没有亦能帮张瑞拓展思路。

  在最后,张瑞还留有一道选做题。而且日后每次科考都有此题。

  无分。但一旦答对,张瑞就会立刻下令大军封锁全境,挖地三尺也要这家伙揪出来。

  题目为“奇变偶不变。”

  这乱世有自己一只蝴蝶就足够了。张瑞得确保没有什么奇奇怪怪的家伙混进来。

  通过考题设定可见张瑞十分注重数算,实务。完全不注重现讲经释义。

  只要经历一次,相信全郡有志出仕的文士们都会彻底改变苦学方向。

  至少亦要钻研数算,熟读法家、黄老家名著。

  彻底改变汉末以来清流们重清谈,轻实务之文风。

  随着张瑞定下章程,裴琚便率手下提学官们开始准备科考事宜。

  首先一十八县要准备好一处可供数十名士子们汇聚一堂,挥洒笔墨之处。

  有些县文风昌盛,例如祁县,提学官们只要去物色一处合适的大族学堂即可。

  有的县则文风几近消散,如广武。全县遍地是舞刀弄弓的豪杰,就没几个人能认清自己大名。

  为了给士子们提供一个场所,不得不由县衙出资,改建了一处校场,添上了遮风挡雨之物,又摆上案桌。

  只是士子们看起来一个个孔武有力,比猛将还像猛将。

  解决了场所,还要解决如何出卷之事。

  这个年代纸张虽已发明,但价格还稍显昂贵。

  太原不可能出数千张纸仅供一次科考挥霍。

  于是张瑞一边下令科学院抓紧时间改进造纸术。

  一边下令各县准备木牌。将考题誊写于板上,由小吏举牌从考场中间穿过。

  士子自行记录。可铭记于心,亦可誊抄于竹简上。

  答案写于郡县统一发放的竹简之上,由提学官回收。

  初试便是在这种简陋、仓促的条件下紧锣密鼓的完成。

  以六十分为准,全郡共筛选出可用之才二百七十一人。

  这些人最低亦可于郡县之中担任一胥吏。

  最高可担任太守属官或者县令、县丞等职。

  第二轮考核便是筛选出其中佼佼者委以重任。

  至于第三轮乃是张瑞当面出题考较。

  这一轮没有落榜,只排名次。

  主要突出一个恩出于上的目的。

  让这些贤才栋梁知道所效忠之人究竟为谁。

  毕竟唯器与名不可假于人。

  还有就是张瑞想趁机看看其中有没有自己熟悉的历史名人。

  虽然那些被埋没的贤才未必就弱于青史留名的能臣。

  但毕竟他们已经在历史上证明过自己了,用起来也更加放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