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皇太极
作者:当年明月      更新:2021-07-07 09:09      字数:8129
  笔趣阁360 www.biquge360.com,最快更新《明朝那些事儿(增补版)》全7册 !

  经过审慎的思考,皇太极正确地认识到,自己面对的,是一条严密的防线,锦州不过是这条防线上的一点所有的防线,都有核心,要彻底攻破它,必须找到这个核心——宁远

  失败的努尔哈赤悲愤了几个月后,终于笑了——含笑九泉。

  老头笑着走了,有些人就笑不出来了——比如他的几个儿子。

  当时,具备继承资格的人,有八个。

  这八个人分别是四大贝勒:代善、阿敏、莽古尔泰、皇太极;

  四小贝勒:阿济格、多尔衮、济尔哈朗、多铎。

  位置只有一个。

  拜许多“秘史”类电视剧所赐,这个连史学研究者都未必重视的问题,竟然妇孺皆知,且说法众多。什么努尔哈赤讨厌皇太极,喜欢多尔衮,皇太极使坏,干掉了多尔衮他妈,抢了多尔衮的汗位,等等。

  以上讲法,在菜市场等地遇熟人时随便说说,是可以的,在正式场合,就别扯了。

  事实上,打努尔哈赤含笑那天起,汗位就已注定,它只属于一个人——皇太极。

  因为除这位仁兄外,别人都有问题。

  努尔哈赤确实很喜欢多尔衮,可是问题在于,多尔衮同志当时还是小屁孩。女真人比较实在,谁更能打,更能抢,谁就是老大,要搞任人唯亲,广大后金人民是不答应的。

  谁是努尔哈赤的继承者

  参考消息

  兄弟间要团结

  努尔哈赤一共有十六个儿子,最初他有意培养长子褚英继承大统。不料褚英虽然战功卓著,却心胸狭窄,控制欲极强,缺乏必要的政治手腕。结果遭到四贝勒和五大臣的联合举报,努尔哈赤遂冷落了他,并最终痛下杀手。这件事,给努尔哈赤的心里留下了阴影。为了教育后代团结,天启元年正月十二日,他召集自己的子侄和长孙,让他们对天地神灵焚香设誓,如果有谁胆敢图谋不轨,不用天谴,人人得而诛之。做完了这一切,努尔哈赤得到了些心理安慰,但各贝勒间的钩心斗角,却一刻也没停过。

  四小贝勒里的其他三人,那更别提了,年龄小不说,老头还不待见,以上四人可以全部淘汰。

  而四大贝勒里,阿敏是努尔哈赤的侄子,没资格,排除;莽古尔泰比较蠢,性情暴躁,排除;能排上号的,只有代善和皇太极。

  但是代善也有问题——生活作风。这个问题还相当麻烦,因为据说和他传绯闻的,是努尔哈赤的后妃。

  代善是聪明人,有这个前科,汗位是不敢指望了,他相当宽容地表示,自己就不争这个位置了,让皇太极干吧。

  于是,在众人的一致推举下,天启六年九月初一,皇太极继承汗位。

  在后金诸人中,论军事天赋,能与袁崇焕相比的,只有三个人:努尔哈赤、代善、皇太极(多尔衮比较小,不算)。

  但要论政治水平,能摆上台面的,只有皇太极。

  因为一个月后,他做了一件努尔哈赤绝不可能做到的事。

  天启六年十月,袁崇焕代表团来到了后金首都沈阳,他们来此的目的是吊丧,同时祝贺皇太极上任。

  在很多书籍里,宁远战役后的袁崇焕是很悲惨的,战绩无人认可,也没有封赏,所有的功劳都被魏忠贤抢走,孤苦伶仃,不胜凄凉。

  可以肯定的是,这些说法是未经史籍确认,也未经大脑思考的。因为就在宁远战役胜利后的几天,袁崇焕就得到了皇帝的表扬。兵部尚书王永光虽然跟袁崇焕不大对付,却也大发感慨:

  参考消息

  高级别的大炮

  宁远大捷让朝廷喜出望外,遍赏有功之臣。对于在战斗中立下赫赫战功的红夷大炮,朝廷也没忘记褒奖。天启六年三月,立首功的红夷大炮被封了个霸气的称号:安国全军平辽靖虏将军。同时,明熹宗还下令表彰管炮的将领和炮手:彭簪古因指挥作战有功,加都督职衔,并授游击将军,赏银十两;已阵亡的金启宗,赠三级,袭升三级,给优恤银八两;操作该炮的士兵罗立授把总一职,赏银二十两。不仅如此,四月,皇帝下旨,命礼部派人祭拜在宁远退敌的大炮,鼓励它继续发威,再创佳绩。

  “八年来贼始一挫,乃知中国有人矣!”

  总之,捷报传来,全国欢腾,唯一不欢腾的人,就是高第。

  这位兄弟实在太不争气,所以连阉党都不保他,被干净利落地革职赶回了家。

  除口头表扬外,明朝也相当实在,正月底打胜,二月初就提拔了袁崇焕,先是都察院右佥都御史,一个月后又加辽东巡抚,然后是兵部右侍郎,两个月内就到了副部级。

  部下们也没有白干,满桂、赵率教、朱辅、朱梅、祖大寿都升了官,连孙承宗老师也论功行赏了。

  当然,领导的功劳是少不了的,比如魏忠贤公公、顾秉谦大人等,虽说没去打仗,但整日忙着阴人,也是很辛苦的。

  无论如何,袁崇焕出头了。虽说他是孙承宗的学生、东林党的成员,但边界得有人守吧,所以阉党也不难为他。反正好人坏人都不管他,任他在那儿闹腾。

  几个月后,得知努尔哈赤的死讯,他派出了代表团。

  这就闹腾大了。

  在明朝看来,后金就是以努尔哈赤为首的强盗团伙,压根儿不是政权,堂堂天朝怎么能和强盗团伙谈判呢?

  所以多年以来,都是只打不谈。

  但问题是,打来打去都没个结果,正好这次把团伙头目憋屈死了,趁机去谈谈,也没坏处。

  当然,作为一名文官出身的将领,袁崇焕还有点政治头脑的,谈判之前,先请示了皇帝,才敢开路。

  憋死(打伤致死)了人家老爹,还派人来吊丧,是很不地道的,如此行径,是让人难以忍受的。

  然而,皇太极忍了。

  他不但忍了,还作出了出人意料的回应。

  他用最高标准接待了袁崇焕的使者,好吃好喝招待,还搞了个阅兵式,让明使玩了一个多月,走的时候还送了几匹马、几十只羊,并热情地向自己杀父仇人的使者微笑挥手告别。

  这意味着,一个比努尔哈赤更为可怕的敌人出现了。

  懂得暴力的人,是强壮的;懂得克制暴力的人,才是强大的。

  在下次战争到来之前,必须和平,这就是皇太极的真实想法。

  袁崇焕也并非善类,对于这次谈判,他在给皇帝的报告中,作出了充分的解释:

  “奴死之耗,与奴子情形,我已备得,尚复何求?”

  这句话的意思是,努尔哈赤的死讯,他儿子的情况,我都知道了,还有什么要求呢?

  谈来谈去,就谈出了这么个玩意儿。

  谈判还在继续,到第二年(天启七年,1627)正月,皇太极又派人来了。

  可这人明显不上道,谈判书上还附了一篇文章——当年他爹写的七大恨。

  但你要说皇太极有多恨,似乎也说不上,因为,就在七大恨后面,他还列上了谈判的条件,比如金银财宝、土地等。

  也就是想多要点东西嘛。

  袁崇焕是很幽默的,他在回信中,很有耐心地逐条批驳了努尔哈赤的著作,同时表示,拒绝你的一切要求。这意思是,虽然你爸憋屈死了,我表示同情,但谈归谈,死人我也不买账。

  过了一个月,皇太极又来信了,这哥们儿明显是玩上瘾了,他竟把袁崇焕批驳七大恨的理由,又逐条批驳了一次。当然正事他也没忘了谈,这次他的胃口小了点,要的东西也减了半。

  文字游戏玩玩是可以的,但具体工作还要干。在这一点上,皇太极同志的表现相当不错,就在给袁崇焕送信的同时,他发动了新的进攻,目标是朝鲜。

  天启七年正月初八,阿敏出兵朝鲜。朝鲜军的表现相当稳定,依然是一如既往地不经打,一个月后平壤就失陷了。再过一个月,朝鲜国王就签了结盟书,表示愿意服从后金。

  天启七年后金军出兵朝鲜的四大“理由”

  朝鲜失陷,明朝是不高兴的,但不高兴也没办法,今天不同往日了,家里比较困难,实在没法拉兄弟一把。失陷,就失陷了吧。

  一边谈判,一边干这种事,实在太过分了。所以在来往的文书中,袁崇焕愤怒地谴责了对方的行径,痛斥皇太极没有谈判的诚意。

  话虽这么说,但袁崇焕也没闲着,他也很忙,忙着砌砖头。

  自打宁远之战结束后,他就开始修墙了。打坏的重砌,没坏的加固,他还把几万民工直接拉到锦州,抢工期抓进度,短短几个月,锦州再度成为坚城。

  此外,他还重新占领了之前放弃的大凌河、前屯、中后所、中右所,修筑堡垒,全面恢复关宁防线。

  光修墙是不够的,为把皇太极彻底恶心死,他大量召集农民,只要来人就分地,一文钱都不要,白送,开始大规模屯田,积累军粮。

  一边谈判,一边干这种事,实在太过分了。所以在来往的文书中,皇太极愤怒地谴责了对方的行径,痛斥袁崇焕没有谈判的诚意。

  到了天启七年五月,老头子的身后事办完了,朝鲜打下来了,锦州修起来了,防线都恢复了,屯田差不多了,双方都满意了。

  打吧。

  天启七年五月六日,皇太极率六万大军,自沈阳出发,进攻锦州,“宁锦大战”就此揭开序幕。

  此时出战,并非皇太极的本意。老头子才挂了几个月,遗产刚刚分割完,追悼会刚刚搞完,和朝鲜又刚刚打了仗,实在不是进攻的好时候,但没办法,不打不行——家里闹灾荒了。

  天启七年,辽东受了天灾,袁崇焕和皇太极都遭了灾,粮食紧缺。

  为解决粮食问题,袁崇焕决定,去关内调粮,补充军需。

  为解决粮食问题,皇太极决定,去关内抢粮,补充军需。

  没办法,吃不上饭啊,又没处调粮食,眼看着要闹事,与其闹腾我不如闹腾你们,索性就带他们去抢吧。

  对于皇太极的这个打算,袁崇焕是有思想准备的,所以他擦亮了大炮,备齐了炮弹,静静等待着后金抢粮队到来。

  宁远之战后,袁崇焕顺风顺水,官也升了,权也大了,声势如日中天,威信很高,属下十分服气。

  但不服气的人也是有的,比如满桂。

  其实满桂和袁崇焕的关系是不错的,他之所以不服气,是因为另一个人——赵率教。

  在宁远之战时,赵率教驻守前屯。打得最激烈的时候,满桂感觉要撑不住了,就派人给赵率教传令,让他赶紧派人增援。

  可赵率教不去。

  因为你吃不消,我也吃不消,一共就这么多人,你的兵比我还多,谁增援谁?

  所以不去。

  当时情况危急,满桂倒也没有计较,仗打完了,想起这茬了,回头要跟赵率教算账。

  于是袁崇焕出场了,现在他是辽东巡抚,遇到这种事情,自然是要和稀泥的。

  可他没有想到,这把稀泥非但没有和成,还把自己给和进去了。

  因为满桂根本不买账,非但不肯了事,还把袁崇焕拉下了水,说他拉偏架。

  原因在于,宁远之战前,满桂是宁远总兵,袁崇焕是宁前道,满桂的级别比袁崇焕高,但根据以文制武的惯例,袁崇焕的地位要略高于满桂。

  战后,满桂升到了右都督,袁崇焕升到兵部侍郎兼辽东巡抚,按级别,袁崇焕依然不如满桂,但论地位,他依然比满桂高。

  这就相当麻烦了。要知道,满桂光打仗就打了二三十年,他砍人头攒钱(一个五十两)的时候,袁举人还在考进士,且他级别一直比袁崇焕高,现在又是一品武官,你个三品文官,我服从管理就不错了,你还瞎搅和什么?

  外加他又是蒙古人,为人比较直爽,毫不虚伪,说打,操家伙就上。至于袁崇焕,他本人曾自我介绍过:“你道本部院是个书生,本部院却是个将首!”

  于是来来往往,火花四射,袁崇焕随即表示,满桂才堪大用,希望朝廷加以重用(随你怎么用,不要在这儿用)。

  满桂气得不行,又干不过袁崇焕(巡抚有实权),就告到了袁崇焕的上司、新任辽东督师王之臣那里。

  王之臣也是文官,所以也和稀泥,表示满桂也是个人才,大家都在关外为国效力,你们都消停吧。

  按说和稀泥也就行了,但王督师似乎不甘寂寞,顺便还训了袁崇焕几句,于是袁大人也火了,当即上疏表示自己很累,要退休(乞休)。

  王督师顿时火冒三丈,也上了奏疏,说自己要引退(引避)。

  问题闹大了,朝廷亲自出马,使出了撒手锏——还是和稀泥。

  但朝廷毕竟是朝廷,这把稀泥的质量十分之高。

  先是下了封文书,给两人上了堂历史课,说此前经抚不和(指熊廷弼和王化贞),丢掉很多地方,你们要吸取教训,不要再闹了。

  然后表示,你们两个都是人才,都不要走,但为防你们两个在一起会互相死磕,特划定范围,王之臣管关内,袁崇焕管关外,有功一起赏,有黑锅也一起背,舒坦了吧!

  命令下来后,袁崇焕和王之臣都相当识趣,当即作出反应,表示愿意留任,并且同意满桂留任,继续共同工作。

  不久之后,袁崇焕任命满桂镇守山海关,风波就此平息——至少他自己这样认为。

  然而这件小事,最终也影响了他的命运。

  满桂与袁崇焕如何结下梁子

  但不管有什么后遗症,至少在当时,形势是很好的,一片大好。

  满桂守山海关,袁崇焕守宁远、锦州,所有的堡垒都已修复完毕,所有的城墙都已加固,弹药充足,粮草齐备,剩下的只有一件事——张开怀抱等你。

  五月十一日,皇太极一头扎进了怀抱。

  他的六万大军分为三路,中路由他亲率,左路指挥莽古尔泰,右路指挥代善、阿敏,于同日在锦州城下会师,完成合围。

  消息传到宁远城的时候,袁崇焕慌张了。他虽然作好了准备,预料到了进攻,却没有料到,会来得这么快。

  赵率教的策略

  锦州城的守将是赵率教。

  袁崇焕尚且没有准备,赵率教就更不用说了,看城下黑压压一片,实在有点心虚。思考片刻后,他镇定下来,派两个人爬出城墙(不能开门),去找皇太极谈判。

  这两个人的到来把皇太极彻底搞迷糊了:老子兵都到城下了,你要么就打,要么投降,谈什么判?

  但愿意谈判,也不是坏事。他随即写了封回信,希望赵率教早日出城投降,奔向光明。

  使者拿着书信回去了,皇太极就此开始了等待,下午没信儿,晚上没信儿,到了第二天,还是没信儿。

  于是他向城头瞭望,看到明军在抢修防御工事。

  在这场战役中,赵率教是比较无辜的,其实他压根儿就不是锦州守将,只不过是恰好待在那里,等守将到任,就该走人了,没想到皇太极来得太突然,没来得及走,就被围在锦州了。四下一打量,官最大的也就是自己了,无可奈何,锦州守将赵率教就此出场。

  但细一分析,问题来了:辽东兵力总共有十多万,山海关有五万人,宁远有四万人,锦州只有一两万人,兵力不足且不说,连出门求援的人都还没到宁远,怎么能开打呢?

  所以他决定,派人出城谈判,跟皇太极玩太极。

  皇太极果然名不副实,对太极一窍不通,白等了一天,到五月十三日,想明白了,攻城。

  六万后金军集结完毕,锣鼓喧天,鞭炮齐鸣,军旗招展,人山人海,等待着皇太极的指令。

  皇太极沉默片刻,终于下达了指令:停止进攻。

  皇太极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好汉,好汉是不吃眼前亏的。

  面对着城头黑洞洞的大炮,他决定,暂不进攻——谈判。

  他主动派出使者,要求城内守军投降。第一次没人理他,第二次也没人理他,到第三批使者的时候,赵率教估计是烦得不行了,就站到城头,对准下面一声大吼:

  “要打就打,光说不顶用(可攻不可说也)!”

  皇太极知道,忽悠是不行了,只能硬拼,后金军随即蜂拥而上,攻击城池。

  但宁远战役的后遗症实在太过严重,后金军看见大炮就眼晕,不敢玩命,冲了几次就退了,任上级骂遍三代亲属,就是不动。

  皇太极急了,于是他坐了下来,写了一封劝降信,派人送到城门口——被射死了,又写一封,再让人去送,没人送了。

  无奈之下,他派人把这封劝降信射进了城里,毫无回音。

  傻子都明白,你压根儿就攻不下来,你攻不下来,我干吗投降?

  但皇太极似乎不明白这个道理。第二天,他又派了几批使者到锦州城谈判,皇天不负有心人,终于有了回应。守军说,你要谈判,使者是不算数的,必须派使臣来,才算正规。

  皇太极欣喜若狂,连忙选了两个人,准备进城谈判。

  可是这两位仁兄走到门口,原本说好开门的,偏偏不开,向上喊话,又没人答应。总而言之无人理会,只好打转回家。

  皇太极很愤怒,因为他被人涮了,但问题是,就算涮了他,他也没办法。

  皇太极度过了失望的一天,而即将到来的第二天,却让他绝望。

  清晨,正当皇太极准备动员军队攻城的时候,城内的使者来了,不但来了,还解释了昨天没开门的原因:不是我们不热情,实在天色太晚,不方便开门,您多见谅,今天白天再派人来,我们一定接待。

  皇太极很高兴,又派出了使臣,可是到了城下,明军依然不给开门。

  这批使臣还比较负责,赖在城下就不走了,于是过了一会儿,赵率教又出来喊了一嗓子:

  “你们退兵吧,我大明给赏钱(自有赏赉)!”

  就在皇太极被弄得几乎精神失常、气急败坏的时候,城内突然又派出了使者,表示谈可以,但不能到城里,愿意到皇太极的大营去谈判。

  差点被整疯的皇太极接待了使者,并且写下了一封十分有趣的书信。

  这封书信并不是劝降信,而是挑战信,他在信中表示,你们龟缩在城里,不是好汉,有种就出来打,你们出一千人,我这里只出十个人,谁打赢了,谁就算胜。你要是敢,咱们就打,要是不敢,献出城内的所有财物,我就退兵。

  所谓一千人打不过十个人,比如一千个手无寸铁的傻子打不过十个拿机枪的特种兵,一千个平民打不过十个超人,都是很可能的。

  在这点上,皇太极体现出女真人的狡猾。联系到他爹喜欢玩阴的,这个提议的真正目的,不过是引明军出战。

  但书信送入城后,却迟迟没有反应,连平时出来吼一嗓子的赵率教也没了踪影,无人答理。

  究其原因,还是招数太低级,这种摆明从《三国演义》上抄来的所谓“激将法”(《三国演义》是后金将领的标准兵书,人手一本),只有在《三国演义》上才能用。

  皇太极崩溃了,要么就打,要么就谈,要谈又不给开门,送信你又不回,你他娘的到底想怎么样?

  其实赵率教是有苦衷的,他本不想耍皇太极玩。可是无奈,谁让你来这么早,搞得老子走也走不掉,投降又说不过去,只好等援兵了,可是空等实在不太像话,闲来无事谈谈判,当做消遣,仅此而已。

  五月十六日,消遣结束,因为就在这一天,援兵到达锦州。

  得到锦州被围的消息后,袁崇焕十分焦急,他随即调派兵力,由满桂率领,前往锦州会战。援军的数量很少,只有一万人。

  六年前,在辽阳战役中,守将袁应泰以五万明军,列队城外,与数量少于自己的后金军决战,结果一塌糊涂,连自己都搭了进去。

  六年后,满桂带一万人,去锦州打六万后金军。

  他毫无畏惧,因为他所率领的,是辽东最为精锐的部队——关宁铁骑。

  经过几年不懈的努力,这支由辽人为主的骑兵训练有素,并配备精良的多管火器,作战极为勇猛,具有极强的冲击力,成为明末最强悍的武装力量。

  在满桂的带领下,关宁铁骑日夜兼程,于十六日抵达塔山附近的笊篱山。

  按照战前的部署,援军应赶到锦州附近,判明形势发动突袭,击破包围。

  然而,这个构想被无情地打破了,因为就在那天,一位后金将领正在笊篱山巡视,这家伙正是莽古尔泰。

  这次偶遇完全打乱了双方的计划,片刻惊讶后,满桂率先发动冲锋。

  后金军毫无提防,前锋被击溃。莽古尔泰虽说很憨厚,但打仗还算凑合,很快反应过来,倚仗人多,发动了反击。你来我往几个回合,不打了。

  因为大家都很忙,莽古尔泰来巡视,差不多也该回去了,满桂来解围,但按目前形势,自己没被围进去就算不错,所以在短暂接触后,双方撤退,各回各家。

  几乎就在满桂受挫的同一时刻,袁崇焕使出了新的招数。

  他写好了一封信,并派人秘密送往锦州城,交给赵率教。

  然而不幸的是,这封信被后金军半路截获,并送到了皇太极的手中。

  信的内容,让皇太极极为震惊:

  “锦州被围,但我已调集水师援军,以及山海关、宣府等地军队,全部至宁远集结,蒙古援军也即将到来,合计七万余人,耐心等待,必可里应外合,击破包围。”

  至此,皇太极终于知道了袁崇焕的战略,确切地说,是诡计。

  锦州被围,援军就这么多,所以只能忽悠。但辽东总共就这么多人,大家心知肚明,所以忽悠必须从外地着手,什么宣府兵、蒙古兵等,你说多少就多少。在这点上,袁崇焕干得相当好,因为皇太极信了。

  五月十七日,他更改了部署。

  三分之一的后金军撤除包围,在外城驻防,因为据“可靠情报”,来自全国四面八方(蒙古、宣府等)的援军,过几天就到。

  锦州、宁远、山海关的相对位置

  六万人都没戏,剩下这四万就可以休息了。在明军的大炮面前,后金军除了尸体,没有任何收获。

  第二天,皇太极再次停止了进攻。

  他又写了封信,用箭射入锦州,再次劝降。

  对于他的这一举动,我也无语,明知不可能的事,还要几次三番去做,且乐此不疲,到底什么心态,实在难以理解。

  估计城内的赵率教也被他搞烦了,原本还出来骂几嗓子,现在也不动弹了,连忽悠都懒得忽悠他。

  五月十九日,皇太极确信,自己上当了。

  很明显,除了三天前和莽古尔泰交战的那拨人外,再也没有任何援兵。

  但问题是,锦州还是攻不下来,即使皇太极写信写到手软,射箭射到眼花,还是攻不下来。

  这样的失败是不能接受的,所以皇太极决定,改变计划,攻击第二目标。

  但在此之前,他打算再试一次。

  五月二十日,后金军发动了最后的猛攻。

  在这几天里,日程是大致相同的:进攻,大炮,点火,轰隆,死人,撤走,抬尸体,火化,再进攻,再大炮,再点火,再轰隆,再死人,以此类推。

  五月二十七日,皇太极再也无法忍受,使出最后的撒手锏——撤退。

  但他的撤退相当有特点,因为他撤退的方向,不是向后,而是向前。

  他决定越过锦州,前往宁远,因为宁远就是他的第二攻击目标。

  经过审慎的思考,皇太极正确地认识到,自己面对的,是一条严密的防线,锦州不过是这条防线上的一点。

  所有的防线,都有核心,要彻底攻破它,必须找到这个核心——宁远。

  只要攻破宁远,就能彻底切断锦州与关内的联系,明军将永远地失去辽东。

  皇太极决定孤注一掷,派遣少量兵力监视锦州,率大队人马直扑宁远,他坚信,自己将在那里迎来辉煌的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