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765.第3765章 神仙是先帝爷爷(5K)
作者:月斜影清      更新:2021-11-02 05:27      字数:5352
  笔趣阁360 www.biquge360.com,最快更新六宫无妃 !

  孩子惊讶地看着她:“太后,您在想念先帝爷爷么?”

  可怜童言无忌。

  芳菲扭过头去,身子靠在那张已经古朴颜色的朱红色椅子上面,微微侧着,顺手拉了帷幔,不经意地擦掉了满脸的泪水。

  旁边,挂着一幅画像。

  那是一幅非常精美的画像。

  画上的少女,那么年轻。

  而男人,正是最好的最成熟的年纪。

  孩子走到画像面前,好奇地张大眼睛。

  这是他第一次看到这张画像,以前,都是没有的。

  画像上的少女,他当然认得——那是太后。

  太后的摸样一直没有怎么改变。

  只是,那时年轻很多,穿那么鲜艳的衣服:朱帛精绣的领子,袖子,水湖一般的裙子,清雅艳丽。

  而画像上的男子。

  他也见过。

  在先帝爷爷的墓前见过。

  但是,很不同。

  这一次,看起来,是那么精神抖擞。

  先帝爷爷在北武当的墓地画像,是一身戎装,戴着铠甲,拿着大刀长矛,英姿飒爽,遮掩了头发。而且,画得太过于威严肃穆,一如北国历代的列祖列宗,没什么特点。

  但是,这张画像不同。

  这是一张便装的图像。

  他穿一身月白色的衫子。

  是南朝人的那种。

  乌黑的头发。

  只背一把弓箭。

  风度翩翩,温文儒雅。

  尤其是头发。

  尽管是黑的。

  但是,他觉得眼熟。

  十分眼熟。

  他指着画像上的人,无意识地:“太后,这个人我认识……”

  芳菲顺着他的目光,一惊。

  毕竟是孩子,一点也没有发现太后的异常,还在兴致勃勃的:“太后,真的耶,这个人我认识……您看,他好像一个人耶……对了,好像神仙爷爷……”

  他又惊又喜,几乎拍手跳起来。

  “对对对,就像神仙爷爷,好像,好像……”

  尤其是他和太后在一起的神情。

  令他想起那个坠落山崖的日子。

  太后和他一起,给自己讲故事。

  当时,神仙爷爷不时地给自己讲故事,有时,目光看着太后——对对对,就是这样的目光。

  跟这画像上的目光一摸一样。

  那么亲昵。

  他好奇而又兴奋:“呀,太后……神仙和先帝爷爷……”

  他忽然说不下去了。

  因为,他摸到太后的手,一片冰凉。

  不止手在发凉,心也在发凉。

  芳菲的心在迅速地陷落。

  方明白,自己犯下了何等可怕的错误——在这个日益提倡仁孝、美德的北国——天天企图用南朝的儒家思想来改造社会,移风易俗,稳定土地,改革变法……

  自己灌输给宏儿的是什么??

  修身养性,做人的大道理,高雅的情操,忠贞不二的性格……

  但是,自己在干什么?

  当他长大了,把自己的污秽的行为,和平日的大道理联系起来——

  这算什么?

  先帝爷爷!

  神仙!

  父皇!!!

  她觉得自己的头快爆炸了。

  仿佛一件天大的错误——自己怎么可能踏进这里???

  怎么可能来到这可怕的私房钱阁楼???

  这岂不是自爆其短???

  一个女人,可以不在乎天下人的目光。

  难道,会不在乎自己在儿子心目之中的形象???

  她羞愧得无以复加。

  手一直微微地发抖。

  别别别,千万别让宏儿问下去了。

  得赶紧离开这里。

  “太后……您怎么啦……您的手这么冰凉……”

  她语无伦次:“我们出去吧……走,宏儿……”

  但是,孩子一时没法从这重大的发现兴奋中安静下来,声音还是很兴奋:“太后……您看耶……这是神仙爷爷……”

  她厉声道:“宏儿,你胡说什么???我从未见过什么神仙爷爷,我眼睛那几天瞎了,看不见……”

  孩子不敢回答。

  她仿佛心虚一般。

  无端狡辩三分。

  可是,狡辩有用么??

  一个谎言,便需要十个谎言去弥补。

  孩子仿佛意识到自己说错了话,怔怔地,站在一边。

  连那张合影也不敢看了。

  因为,他想起自己的父皇。

  父皇,先帝爷爷。

  以前,从未想过的问题。

  如今,第一次遇到。

  小小的心里,感到前所未有的纠结。

  仿佛一种无形之中的东西,在惊讶地扩大。

  可是,更令他惊讶的是,太后已经迅速地伸手,将画卷取下来了。

  卷起来,放在一边。

  仿佛一个很疲倦的人,放下了千斤重担。

  神仙,神仙!!

  罗迦的风姿,罗迦的印迹。

  没有办法,只有他存在的距离内,其他人的光线,就照不到了。

  他掩盖了一切,他笼罩了一切。

  散发出来如此强烈的光芒。

  就连宏儿,也一眼认出了他。

  心里忽然那么愤怒。

  头发都白了。

  为何面容不苍老??

  他是妖怪么?

  他为何不老态龙钟,皱纹横生,让天下人都再也认不出来????

  尤其,面前一面菱花镜。

  镶嵌了一圈金玉,显得那么富丽堂皇。

  她在镜子里,看到自己的脸——染上了岁月痕迹的脸,憔悴不堪。

  再也没有昔日的青涩。

  再也没有昔日的纯真。

  甚至,连幸福都没有了!

  没有幸福!!!!

  “太后……太后……”

  芳菲没有回答。

  孩子怯生生地走过去,他的视线被盒子里的两颗宝石所吸引,一红一蓝,亮晶晶的。

  这一瞬间,他完全忘记了太后的喜怒哀乐,径直伸出手,拿起一颗宝石。

  芳菲好半晌没听到动静,回过头。

  但见儿子站在案几旁边,惊奇地盯着那两颗璀璨的宝石。

  她眼前忽然有些恍惚。

  多久之前了?

  二十年了?

  三十年了?

  自己才多大?

  比面前的这个孩子大一点儿?

  或者差不多?

  就这样趴在盒子边上,好奇地看着皇宫里的珍宝——那还是自己第一次走进帝王的寝宫。

  在那个散发着寒症的惊人的冷气的男人身边,自己几乎被冷气所晕倒,只朦胧记得他的眼神——那么凶残,那么暴烈——但是,又夹杂着小孩子才能明白的那种怜悯和好奇。

  那是罗迦!

  28岁的罗迦!

  彼时,自己多大??

  8岁???

  10岁???

  从此,便是一个人的宠物????

  是他养大的宠物?

  那时,她也是第一次见到这样的宝石。

  不在乎害怕,也不在乎宠物,只知道宝石。

  “小东西……不准拿!”

  是谁?

  她遽然看到儿子的手伸出去,将宝石拿起来。

  她忽然大吼一声:“放下。”

  孩子一惊,手一抖,宝石连着盒子,一起被打翻在地。

  她面色铁青。

  孩子张口结舌,眼泪在眼眶里打转,第一次见到太后如此的声色俱厉。

  他几乎要哭出来,可是,好像又想起自己是小皇帝,便生生地将泪水咽了回去。

  他悄悄地弯腰,将掉在地上的盒子捡起来,悄悄地放在案几上。手背在后面,再也不敢去看那璀璨夺目的宝石了。

  “太后……太后……宏儿错了……”

  芳菲泪眼朦胧,一把搂住他:“宏儿,你没错,没错……错的是太后……是太后……”

  孩子见她哭,再也忍不住,忽然一把抱住了她的腰:“太后,我好想念父皇……我担心父皇……”

  他一边说,一边啜泣。

  第一次,在这间屋子里,觉得先帝爷爷——太可怕了。

  那是一种无形的恐惧——仿佛被一种小孩子不能理解的阴影所笼罩。

  所以,才分外想念自己的父皇。

  父皇才是切切实实的。

  而先帝爷爷——先帝爷爷的在天之灵,真是太可怕了。

  此时,自己急切需要父皇——

  有父亲的小孩子,才会觉得安全。

  他第一次领略到这样的心情——仿佛父亲,距离自己太远太远,远得几乎没法保护自己了。

  芳菲听他哭出声来,心里的震撼,难以言语。

  连羞愧都不是——而是惊惧。

  她急忙牵了儿子的手,将盒子盖上,立即出去。

  她亲手关了门。

  门也是一尘不染的。

  母子俩站在门口,孩子已经停止了哭泣,芳菲长长地吐出一口气来,身子靠着这古雅而幽静的门。

  这是一道不祥之门。

  不不不,是一道不洁之门。

  孩子脸上还有泪痕,芳菲摸出一块帕子,轻轻地替他擦拭干净。

  她的声音非常镇定,就连孩子也听不出任何的喜怒哀乐。

  “宏儿,你记住,以后,再也不要来这里了。”

  孩子第一次没有追问原因,他只是紧紧地拉住太后的手,悄悄地:“太后,父皇也有给你留很多好玩意呢。我都知道,有些,我见过的。”

  芳菲一笑了之。

  此后,母子二人,再也不曾来过这里。

  就连宏儿,仿佛也有一种天生的不属于他这个年纪的成熟,从此后,再也没有问过母亲一句。

  芳菲也不曾再次踏足。

  还下令,悄然修筑了一道隔断,将这间屋子,和里面立正殿的寝宫,彻底隔开。

  甚至包括罗迦的一切的画像。

  全部收藏,再不瞻仰。

  重门深锁。

  就算是路过,就算是绕道,也是远远的。

  就如那些记忆。

  我们心目中曾经悲痛欲绝的记忆。

  尽管我们曾经痛下决心,永勿遗忘。但是,创伤就如时间,总会不经意地抹平。

  无论多么可亲可爱,都会自动愈合。

  永不想念。

  立正殿,真正开始了皇太后专权的日子。

  没有了弘文帝的遮蔽,鲜卑贵族们,再也没法阳奉阴违。自此,才真正开始,令行禁止。许多法令,在温和之中,迅速地推进。

  与此同时,大家都在关注着前线的消息。

  宏儿固然每天盼着父皇的战报,冯太后也不例外。

  此次出征,弘文帝率领了50万大军。

  而南朝派出的军队,是新任的萧家皇帝,一个在前线作战时,临阵倒戈,黄袍加身的战将,算是南朝之中,最百战百胜之人。

  作战经历,比弘文帝,不知还丰富多少人。

  听闻弘文帝亲政,他当然不敢小觑,虽然由于国内矛盾严重,而且他本人身子原因,年岁以高,没法出征,但是,派出了南朝最强大的元帅战将和最精锐军队,务必要求,一举击溃北国军队,解除这一百年来,南北不对等的状态。

  双方都是50万人,总计号称的100万人马,在江淮前线,拉开了大决战。

  弘文帝春夏出征,一转眼,已经是秋末。

  黄河两岸,草枯沙黄。

  不妙的是,逐渐迎来了秋日的降雨天。

  连续半个月的大雨,下得人心惶惶,几乎一出军营,就睁不开眼睛。

  弘文帝坐在主帅营帐里,愁眉苦脸。

  所有大臣都等在外面。

  每一个人都忧心忡忡。

  按照惯例,这样的天气最容易引发大规模的瘟疫。起因是南朝军队,筑起了大量的水坝,阻挡了北国军队的进攻。

  北国军队不谙水性,长时间在这样燥热的夏秋天气里行动,作战不利,没法取得任何的先机。反而被南朝处处抢先。

  不仅如此,大雨一蔓延开去,瘟疫流行,军中开始人心惶惶。

  连续几次作战下来,折损人马,已经快10万了。

  南朝方面探听得这种情况,也不知是不是在大坝的水里加了什么东西,或者是从对面,扔了几十具死亡腐烂的尸体过来。

  不久,瘟疫横行,北国军队,死伤竟然高达25万多人。

  弘文帝信心满怀,本是为了扭转颓废局面,一改自己朝中无人,李将军,源贺等老将死后,受敌国蔑视的状态,不料,出师不利,几个月下来,战事毫无进展不说,己方先死伤了20多万人。

  如此大规模的损伤,实在是非常罕见。

  他整日呆在营帐里,召集将领们,苦思破敌之法,却别无良策。

  这一日,他干脆屏退了没有主意的老将们,一个人独坐营帐。

  陆泰等人一直等在外面。

  这时,任城王和王肃等人从外面查看军情回来。

  任城王问:“陆泰,陛下呢?”

  “陛下还在营帐里,整天都没出来过。”

  他皱着眉,反问任城王:“我也在好奇,难道陛下也怕瘟疫,不敢出来了??”

  王肃和陆泰素来不和,但是在军中,还向来彼此相安无事。此时,听得陆泰的话,却大摇其头。

  陆泰怒道:“王肃,你有何高见??”

  “高见不敢。只是陛下未必如你所想。”

  王肃当然比陆泰更加了解弘文帝的内心想法。昔日的北国列祖列宗们,无不挥鞭南下,纵然是太祖时候,一穷二白,粮草不足,也能打到健康边上,差点令南朝皇帝弃城逃跑。

  但是,此时的北国,在变法之下,粮草充足,比以前富裕多了。

  可是,这一次,还没怎么交手,就损失了一大半的人马。

  现在,南朝的50万人马,还是好端端的。

  如此对抗下去,怎生是好?

  弘文帝丢不起这个脸,所以,闷闷不乐。

  这些,王肃也不和陆泰这个武夫争辩,悄然进去求见。

  弘文帝见了他。

  这些日子,他消瘦得分外厉害。

  本来,回到平城后,大臣们见他的精神状态,前所未有的好转,身子也逐渐健壮,对于他的御驾亲征,大家都抱着很大的信心。

  但是,在轮番的打击之下,他的脸色枯萎得非常迅速。

  王肃见他面色晦暗,心里暗暗焦虑。

  弘文帝在营帐里踱来踱去,“王肃,你素来足智多谋,这次,你有什么好办法?”

  王肃立即道:“回陛下,小臣认为,如此相持下去,也不是办法,虽然天气逐渐冷了,会有利于我们,但是,我们损失巨大,南朝人马众多,士气正旺,我们不如马上退兵……”

  弘文帝也不是没有想过退兵的问题。

  可是,此时,如何灰溜溜地回去??

  自己便是为了解除边境的危险,留给儿子一个太平无事的江山。

  此时,轻言回去,岂不是让芳菲和儿子失望???

  他断然道:“朕不回去。北国历史上,没有这么窝囊的皇帝。”

  王肃见他态度坚决,忽然道:“现在南朝为了速战速决,不时挑衅我们,发起进攻……”

  弘文帝问:“你有什么办法?”

  王肃道:“小臣认为,不如以逸待劳,对他们的挑衅不理不睬。”

  弘文帝不悦道:“朕倒认为,这么干耗着,不如一次决战。哀兵必胜,趁着我们还有一丝锐气,不然,等军心彻底动摇,就没法了。”

  王肃看着外面连天的雨幕,不慌不忙道:“陛下有所不知,南朝军队这次修筑大坝抵抗我们,但是,他们行动仓促,现在又下这么巨大的暴雨,大坝是否坚固,还很难说。我们在高位,南朝军队在低位,如果大坝一旦垮塌,敌军不攻自破……”

  弘文帝听得言之有理,但是,又觉得希望渺茫,便没什么答应,让王肃退下了。

  又是连续五日的大暴雨。

  这一日,探子急报,果然,南朝的大坝,因为无法抵御暴风雨的袭击,被冲垮了。

  这一下去,可不得了。

  南朝军队处于下游,大坝忽然被冲毁,大家哭爹叫娘,只恨少生了两只腿。被洪水冲走的,互相践踏而死的,也几乎多达二三十万人。

  消息传来,北军哗然。

  弘文帝听得消息,一口气从胸口下去。

  这次出征,双方还没正式决战,就因为洪水,瘟疫,加起来,损失人马,多达五六十万。

  真是一场比厮杀更加残酷的战役。

  探子刚一下去,外面的将领们正奉命进来。

  弘文帝也有点开心,站起身,正准备和他们商议下一步的进攻计划,但是,他忽然觉得一阵头晕目眩。

  两边服侍的太监见他身子摇晃,立即抢上去扶住他。

  “陛下,您在发烫……”

  “马上传御医……”

  弘文帝的身子躺在床上,心里却是非常清醒的,御医还没进来,他用尽了全身的力气:“快,马上回去……”

  近臣们面面相觑。

  “快,马上回去……传令下去……班师回朝……”

  他只能勉强说完最后几个字。

  仿佛是一种天意,一种最后的回光返照。

  赶回去,也许还能见到她们最后一面。自己再也没有别的要求了——就只见最后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