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4章
作者:林错      更新:2021-01-15 20:05      字数:3631
  眼看诸事具备,出使名单第二日明发邸报,算是板上钉钉的事实。顾沅的名字按官职排在十七,安的是随团文书的活计,位置中规中矩并不扎眼,却暗地里在各处掀起一场小小的喧嚷。

  内阁终归不是摆设,内务府和礼部的小动作也有所觉察,只是几下不轻不重的施为都被皇帝挡了下来,索性攒足了力气,只待皇帝颁旨,便要与御史台一起联名谏阻,拼着几把老骨头一起辞官,也决不能让皇帝重蹈太/祖皇帝的覆辙。然而顾沅出使西洋的旨意一出,一干臣子都傻了眼——使节出行在即,大婚是赶不及了,这也倒罢了,这一次出使非比往常,万水千山跋涉,没有三年两载功夫不成,怎么看都是个磨人的差使,有谁会派枕边人出这样的长差?

  京里头人耳目灵通的不少,立时流言纷纷。只是多半都觉得是皇帝喜新厌旧,想要换一换口味,少有几个猜测皇帝别有用意,但只仔细一想,便都又被自己驳了回去——给近臣攒资历,多半都是寻些轻巧丰厚的美差,哪里会选这样远涉重洋又没什么赚头的苦差使?

  这一件事还没能平息,皇帝第二道旨意又下:因为事涉宫闱,恭王府的案子详情并未宣扬,朝廷只明发旨意以结交外臣行为不轨的罪名将恭王世子永远幽禁,一干从犯皆斩,其余者不问,这样不事株连的作风,固然让人松了一口气,却又让人猜测得更加匪夷所思起来——既然株连的不多,便不是谋逆的大案,可堂堂藩王世子,平日里又名声甚好,除了谋逆,怎样结交外臣,才能算是行为不轨呢?有心人将这两件事连在一起,一个年轻好文的藩王世子,一个年少同样好文的鸾仪司近臣,同样莫名其妙地被皇帝重罚,流言立时就变了调,串成了好事者们津津乐道的小调。

  吕传和其他无辜被牵连的官员们一样,暂时都没了差使,每日在侍卫衙门里坐冷板凳,这样的流言也听得分外多,忧心忡忡之余,却不能替顾沅分辩一句,只能憋着闷气喝闷酒。

  他和许汐一样,都有心瞒着顾母和顾洋,是以在顾家走动时,都言语如常,一字也不涉及,不意这一日下值到了顾家,才把着手教顾洋写了两个字,就见顾母进门,放下才买的菜肉,过来看了一眼顾洋的大字,却向着吕传道:“听说阿沅得罪了陛下,被贬到西洋去了?”

  吕传一噎,借着咳嗽的功夫,转脸去看随顾母一同出门的许汐,见后者也是神色狼狈,猜想必定是顾母在街上听到了什么风声,便温言安慰:“阿沅实是要出使西洋,只是该不是得罪了陛下,使节里领头的就是北王,堂堂副宗正,想来是陛下对此十分重视,才派了阿沅。”

  只是他虽如此说,自己心中也并不信服,眼见顾母脸色疑色更浓,正在想措辞,忽听院外叩门声响,不由得松了一口气,抢先出了房门。

  门外却是顾沅,许久不见,瞧着比当初略瘦了些,脸色也苍白了些,精神却很好,唇角微微含笑,穿着青绸长衣,乍一看就像是寻常赶考的女士子,身边站着个十五六岁年纪的少女,模样长得极好不说,通身别有一股说不出的气派,一样穿着青长衣,腰间丝绦挂着块白玉,与顾沅携手而立,神色极是亲密。吕传心底一震,定了定神,见顾沅安之若素,皇帝却悄悄放了手,脸上带出些羞涩紧张来,不由得五味杂陈,苦笑着故作不知,向着顾沅道:“阿沅,这位小娘子如何称呼?”

  “我和阿沅一样在鸾仪司里当差,称一声十一娘就是了。”皇帝虽然知道吕传这个名字,对其人却没什么印象,这一回才是头一次正眼打量,只觉他模样气质虽然不差,却也不是十分出挑,举止颇为稳重,倒像是个可托付的人物,轻轻点了点头,旁边崔成秀眼明手快,见吕传还有些发怔,抢先推开门,朝站在房门前的顾母深深打了一躬:“小人给太夫人问安。”

  太监的公鸭嗓是掩不住的,加上吕传如临大敌的紧张神色,除了尚在懵懂的顾洋,其他人瞬间都明白了来人的身份。许汐擎着手里的书,半晌才回过神来,眼看着顾母神色不变,只按着寻常礼数招呼,又不由自主地掐了自己一把,向着才进门的吕传低声嘟囔:“难,难道这十一娘她真的——?”

  “是真的。”吕传看着与顾母相谈甚欢的皇帝语气凝重地轻声回答。无论怎么装成是寻常同僚的模样,皇帝与顾沅之间的亲厚默契瞒不住人,顾沅在顾母面前对皇帝隐隐的维护和紧张一样瞒不住人,顾沅一直没有被正式册封,他侥幸了许久,奢望了许久,可现实从来没有这样清晰地展现在他眼前——那个当初曾经跟他一处习文学字的小姑娘,已经彻底地属于旁人了。

  因为担心被顾母看出破绽,顾沅在顾家停留的时间不长,只与顾母等人叙了一阵话,留了些银两,叮嘱了几句,便起身告辞。顾母却不应声,神色复杂地看了两人一会儿,突然叹了一口气,指了指偏房:“你阿父的神主就在那里,你既然远行在即,去给他上一炷香吧。”

  “是。”顾沅并不推辞,进门敬了香,闭目合掌祝祷,却听身后顾母淡淡道:“你阿父平日里最是疼你,若还有什么要说的话,也当着他的面,一并说了吧。”

  “是。”顾沅俯身向着神主深深一拜,“阿沅也正想上禀阿父阿母:阿沅斗胆,寻得了一个极好的人,意欲结为两姓之好,只是使命在身,不得拖延,阿沅已与那人约定,倘若此行平安回返,自当堂堂正正讨一个名分,倘若此行不遂,家中老母幼弟,便由那人代为照拂——还望阿父阿母成全。”

  “你阿父何曾违过你的心思?我却有几句话要问你。”顾母道,“你却须得实话讲给我听。你如今和那人一处,可是心甘情愿?”

  “是。”

  “你去西洋,可也是心甘情愿?”

  “是。”

  “你如今所行之事,日后要行之事,可是伤天害理不仁不义?”

  “自然不是。”顾沅道,“阿父曾道,顾家人不做乱臣贼子,此言顾沅不敢忘。”

  “既然如此,”顾母神色蓦然严厉起来,“你就堂堂正正站起来,堂堂正正从这门里走出去!我顾家的儿女,没有无愧于人的地方,更没有求人之处,你的话我自替你记着,若有那人背信弃义的一日,也有我和阿洋替你敲承天鼓,讨还一个公道!”

  “是。”顾沅回身叩拜顾母,“女儿相信,那人终不是背信之人。”

  “看着像个好孩子,只是年纪太小了些,不太识礼数——既然把你放在心上,又能化名出宫走动,为何不按正经规格,先遣个女使过来?你又要离京那么久,怎么让人能不担心?”顾母苦笑着扶起女儿,仔细端详顾沅清瘦的双颊,“瘦了这么些,还只说她的好话,倘若不答应,你是不是就不认我这个阿母了?”

  “阿母说哪里话?”顾母的玩笑让顾沅松了一口气,却又不由自主地替皇帝解释,“女儿原本无意带十一娘上门,只是非如此不能让她安心,只得违背礼数,让她亲身来这一回了。”

  顾沅的语气十分无奈,顾母顺着她的目光透过窗向正房廊下看去,皇帝正手把手地教顾洋写大字,微微抿着唇,神色十分认真,养尊处优的气派看得到,众星捧月的贵气看得到,与顾沅隐隐的亲厚默契她也看得到,只是那小儿女情窦初开的百折柔肠,她却看不出来。“你阿父在日常说,君子敏于言而讷于行,是圣人百试不爽的道理,”她轻轻叹了口气,“我也不听你的解释,只看日后如何了罢!”

  “多谢阿母成全。”皇帝脸上神色极镇定,顾沅却从她的站姿里看出一丝僵硬来,见顾母松了口,便告辞出门,与皇帝携手拐进天街,才自皇帝脸上见到惯常的放松神色。

  “阿母为我担忧,才对十一娘不假辞色,并不是不喜欢你。”

  “这一回是我失礼。”皇帝转过脸望向顾沅,“我问过郑鸾,民间若是到了你我这样情分的时候,就要正式遣女使送帖,约为通家,只是我想了许久,用真名不便,用假名不恭,只有这样唐突上门,待日后再补回礼数了。”

  “这倒不必。”皇帝的声音颇为不安,眼见街角行人稀少,顾沅停住脚步,自怀里掏出一块青玉佩替皇帝挂上,“我已经替十一娘道明原委,阿母道你年少不识礼数,顾家却不可失礼,已经将还礼转交在我手里了,只是这定礼,”她轻轻将皇帝腰间玉佩解下,“恕我失礼,这块玉佩就由我带去,十一娘以为如何?”

  按照民间的礼数,两家交换定礼,便是如男女婚约一样,定下了结契之约,再无更改。皇帝十分惊喜,见顾沅替自己整理衣衫,崔成秀和崔三顺目不斜视地守在几步外,替自己和顾沅挡着行人,不由自主地向顾沅低声道:“结发为夫妻,恩爱两不疑。”

  “生当复来归,死当长相思。”顾沅仔细地将她腰间丝绦系好,亦是低声回言。两人携手相视彼此,脸颊都微微透出红晕来——未来虽然依旧渺茫不可知,但她们此生的山长水阔柳暗花明,都只有面前的这个人才能一同共享了。

  冥冥中人生际遇总是玄妙如斯,顾沅心底豁然开朗,把想见程素最后一面的那点念头抛了个干净——无论那人还有什么样的后手,祸福荣辱,她都自会与皇帝携手以对,又有什么可忧虑的呢?

  “阿沅在想什么?”皇帝面薄,见顾沅久久不语,不由得有些沉不住气。

  “我在想,”顾沅的声音更低,“等这一回我替十一娘看遍了西洋风物回来,就陪在十一娘身边,再也不分开了吧?”

  顾沅的声音极笃定,仿佛那样朝夕相伴的日子已经注定成为她们的后半生,再无更改。皇帝欢喜到了极处,却一个字也说不出来,瞥见有行人见两人驻足已久,悄悄看过来,更觉得脸热,勉强轻咳一声,转过脸道:“就是你想分开,我也再不许了——阿沅,我记得这里福庆楼的点心还可吃得,你临行在即,就去再尝一尝,如何?”

  当初不就是福庆楼论文的一席,才注定了彼此的缘分?顾沅微微一笑,与皇帝并肩而行,皇帝目不斜视,却悄悄又攥住了顾沅的手指。顾沅知道,这一辈子,她是再不会放开了。